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百年探索与实践经验

2023-02-25安宝洋

关键词:环境保护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安宝洋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踔厉奋发的伟大号召。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明显的生态向度,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前提。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形成了中国式生态治理现代化之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开拓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百年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早期实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关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本关系。近代中国,频繁的自然灾害同严重的民族危机交织在一起,广大人民遭受着全方位的生存危机。针对此情况,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便提出:“在国民经济总崩溃、水旱灾荒日益发展的情形之下,党对于群众日常斗争的领导同争取苏维埃中国的任务是丝毫不能分开的。”[2]364党在各地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后,更加关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尤其是对农田、山林、沟渠等农业生态系统的治理和改造,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1.发起植树造林运动

中央苏区所在的武夷山区和湘赣苏区所在的罗霄山脉都是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的山区,境内群山环绕、林木茂盛,红色政权正是在“赣水苍茫闽山碧”的天然屏障中建立起来的。但由于国民党长期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再加上个别农户为眼前私利而做出的“涸泽而渔”式烧山盗伐行为,苏区山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保护山林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经济,苏区政府明令禁止各类破坏山林生态环境的行为,宣布倘不法之徒“再敢入山盗挖,如有报告在案,或经查觉,给他严重处分,决不宽宥”[3]476。同时,党积极组织、发动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以期涵养水源、改造荒山。1932 年春,党通过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青年实话》发出号召,要求广大共青团员、儿童团员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因为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发展苏维埃经济”,而且能够“帮助红军和革命战争”[4]。为使植树活动成为“一个经常的群众运动”,苏维埃政府决定将每年“清明节”定为“植树节”。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植树节”倡议,由此也表明党很早就已经将发展经济、保护生态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将植树造林作为一项经济社会建设“要政”。陕甘宁边区所处的黄土高原,原本森林覆盖率很高,但到清末民初,战火不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使“像个和尚头”的陕北山头“都能长上头发”[5]153,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便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植树运动,仅1939 年便植树139.2 万多株[6]151。针对所植树木成活率不高的问题,边区政府注重通过法制建设来调动人民群众养护树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办法》等法律法规中,边区政府不断调整林权、规范砍伐,通过实施扩大群众权益、添设林务警察、选举植树英雄等措施,使林木保护取得了明显效果,边区“陷于极端气候的恶化和闹水荒的境遇”得到显著改善[7]。

2.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和完善程度不仅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规模。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便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毛泽东在1934 年1 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8]132苏区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土地、水利相关法律法规有数百份,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共闽西特委关于山林水利问题决议案》《改良水利宣传大纲》等。苏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水利建设,开渠打井、修建陂坝,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苏区农业生产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中央苏区1933 年的粮食总产量比1932 年增加了15%,于都县更是由以前的亩产不满200 斤,一跃上升到亩产平均300~400 斤[9]。抗战时期,水利工程建设在促进边区农业经济发展上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陕甘宁边区修建了延属分区子长渠、靖边县杨桥畔水渠、清涧县折家坪镇水渠等水利工程,共计灌溉水地13647.6 亩[10]。晋察冀边区仅在1942 年就造成水浇地37530 亩,以每亩增加产量5 市斗计,共增加187650 市斗[11]。兴修农田水利不仅改善了边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有效解决了根据地军民的衣食问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奋力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力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拉开了气壮山河的大规模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序幕。随着根治淮河、荆江分洪、治理黄河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实施,特别是在毛泽东发出要使祖国“到处都很美丽”[12]51伟大号召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启了持续不懈的绿化祖国征程。

1.开发利用水利资源,治理河道根治水患

新中国成立之初,多年战争导致山河破碎、经济凋敝,再加上水旱灾害频发,水利建设成为摆在新生人民政权面前的当务之急。1950 年6 月,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受灾人口达1300 多万,受灾农田面积达4687万亩,河南、安徽等地更是“水气森森,连成几百里汪洋……遍野嚎哭,其状凄惨至极”[13]456。鉴于灾情严重,毛泽东从1950 年7 月20 日到9 月21 日先后四次作出批示,决心根治淮河。他提出:“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14]85是年10 月14 日,政务院发布了由周恩来亲自审定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治淮工作的总方针和统一领导机构,拉开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序幕。在治理淮河的同时,党还领导人民进行了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实施黄河干流阶梯开发计划、根治海河运动。通过一系列群众性的大修水利活动,有力促进了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开发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极大地消除了水旱灾害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大力推动林业建设,全面绿化祖国河山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持水土、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是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发力重点。新中国成立后,党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并将其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 年4 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地上的森林同天上的空气一样,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15]34。针对有部门在林业的作用和地位上所存在的认识偏差,毛泽东提出“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甚至可以说,“没有林,也不成其为世界”[12]69。为使祖国到处都美丽起来,党提出:“在12 年内,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地荒山,在一切宅傍、村傍、路傍、水傍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只要是可能的,都要求有计划地种起树来。”[16]在党的号召下,共青团中央广泛发动青少年投身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活动,由此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青年植树造林活动。到1956 年底,全国有1.2 亿青少年参加了植树造林活动,共计造林546 万亩,植树22 亿株,国家自然环境面貌显著改观。

3.参与全球环境合作,宣示中国政府环保立场与原则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尚未成熟,比较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环境恶化问题逐渐显现。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全国工业污水排放量已达日均3000 万~4000 万吨[17]58。因污水违规排放接连发生大连湾工业污染、北京官厅水库污染、松花江水系污染等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面对国内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党和政府一方面高度重视国内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另一方面也想了解世界环境保护状况,并以其为镜鉴来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1972 年6 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召开,我国派出了由工业、水利、燃料和卫生等部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中国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国际合作、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抵制帝国主义生态殖民等原则意见,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自此,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到世界环境治理的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与世界各国一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治理江河、绿化祖国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实践,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朴素的生态情怀,其中有许多战略性构想仍然是今天美丽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党在这一时期的生态环境治理探索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8]14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认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作为进行经济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1.提升生态文明认识水平,确立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总结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先后倡导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生态发展理念,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1981 年2 月,党中央提出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开发利用资源要注意“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工作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19]16。1982 年,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为满足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今后必须“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持生态平衡”,这是生态问题首次被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在1983 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环境保护正式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随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继续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五大更是强调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作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这为我国实现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进入21 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进一步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全党指导性理论的高度,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2.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单纯经济增长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党中央提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1983 年12 月,党和国家明确提出我国环境保护必须遵循“三同步、三统一”的原则,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20]375。这一方针政策的确立,奠定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道路的基础。2001 年7 月1 日,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必须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1]。此后,胡锦涛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和谐共生为宗旨,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强调经济发展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增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进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良性互动的绿色繁荣。这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3.加快环境法律制度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存在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生产全过程,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通过严格的制度规范来协调与推进。邓小平密切关注环境保护相关法制建设工作,他提出不仅要制定“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而且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2]146-147。1978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写入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强调国家要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基本依据。197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式步入法制轨道。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刚性的环保法律法规相继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还专门增加了“污染环境罪”,以提高破坏环境的违法成本,加大威慑力和惩戒力度。2008 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成立,不仅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行政体制保障,也表明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上,“大踏步赶上了时代”[18]2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一体化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使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从理论到实践、从局部到整体,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1.开辟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境界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23]272。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活力,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历史性课题,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领域发展了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24]。2012 年,党的十八大在新修订的党章中突出强调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行动纲领的执政党”[25]。党的十九大不仅进一步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且对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作出了系统性回答。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涵、任务要求及重大战略部署上的主要观点与政策主张,并呈现为一个由核心概念、基本命题、战略构想和动力机制等要素系统构建起来的理论样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不是一种简单的应急式政府公共管理政治,而是一种以整体性文明新形态为理论旨趣的绿色重塑,是一场社会主义和生态主义意义上的宏大理论与实践创新[26]。

2.开启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

中国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23]23。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美欧老路”,也不能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27]。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自然环境,将生态治理作为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治理并以此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发了生态治理和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化[28]。党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决向污染宣战,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使我国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通过不懈努力,党带领人民自觉走出一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之路”[29]。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0]党的二十大更加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接续探索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生态自觉,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彻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文明发展道路,开启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现代化道路。

3.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探索

在新时代,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8]72,也更加有实力、有条件、有信心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2016 年9 月,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用中国智慧、中国行动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落实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2020 年9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3]252。我国将用人类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大国担当。2021 年10 月12 日,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讲话,全面阐释了中国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主张和行动,为人类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行的路径。中国以切实行动宣示生态治理的坚定决心,用卓越成果赢得世界信服,树立起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良好形象,极大彰显了中国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全球影响力[31]。基于中国应对国内生态问题的突出成就以及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坚定决心,一批国际智库和专家认为,中国有能力为全球生态社会主义转型开辟道路[32]。美国著名学者小约翰·柯布也多次表示,靠着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确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希望之光”[33]。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践经验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总结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和推动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新形态转型,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

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前所未有新成就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维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属性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18]27。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每一阶段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制度创新中,还是在根治水患、植树造林、资源保护等生态治理实践中,党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污染防治、水源地保护、长江保护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一系列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标志性战役,妥善解决了一批事关民生福祉的生态治理难题。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崇高坚定、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无法在复杂多变的艰苦环境中实现社会凝聚和社会动员,也很难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更无法开创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重大自然灾害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民是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最深层次的动力源泉。生态修复、资源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汇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领导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绿化祖国征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举,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团结统一达到新的高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面向未来的新征程上,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接续奋斗,不断强化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三)构建科学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衡量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生态保护实践中,党逐渐认识到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纳入制度笼子,借助制度武器保障生态系统活力[3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23]176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相继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40 多项相关改革方案,初步建构起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我们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坚持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当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深刻把握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和保障作用[35]。只有继续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和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才能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以致美丽中国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如期实现。

(四)坚持统筹协调的系统思维方法

系统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方法。生态文明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空间秩序和时间结构所构成的具有内在关联的动态复杂系统[36]。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从生态系统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出发,统筹考虑人类与自然、国际与国内、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8]51,开启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之路。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处于一种相伴而生、须臾不可分的内在关联状态,世界以前所未有的复杂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37]。“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23]294,“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通过“单打独斗”来解决,必须实现全世界的“大联合”。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世界共赢的观念,以负责任大国执政党的胸怀气度和品格风范,积极开展生态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互鉴,为化解全球环境危机提供了创新性示范样本,为共商共治共享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环境保护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