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做法探析

2023-02-25姜陈升李玉珍田梅

新型工业化 2023年12期
关键词:成都市成都工业

姜陈升 李玉珍 田梅

(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心,四川 成都 61003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 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

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之一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而工业互联网是其中的关键支撑和战略基础设施,本身亦构成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产学研用金”多方联动、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元大关,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积极探索者,正立足系统化策略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结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做法,不仅有利于凝聚区域发展共识,也将为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贡献成都智慧。

一、工业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业互联网建设需要从技术、标准、安全、管理、政策等多个方面跨领域协同和系统性实施,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多维交织,还在于对外部环境的动态协调,须适应行业特性、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展现出细处着手、稳步推进、久久为功的特点。

(一)从供给端看:平台促进ICT 与OT 的融合

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它通过集成云计算、5G、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实现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工业操作技术(OT)的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平台是ICT 与OT 技术融合的关键载体,其快速发展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基因:一是传统制造企业的基因,如海尔、徐工等;二是信息通信企业的基因,如阿里云、浪潮等。

从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看,青岛和杭州两地分别喊出了“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和“国际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口号,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方面有突出优势。青岛以海尔卡奥斯COSMOPlat 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打造全球首个赋能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杭州以阿里云supET 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培育了各行各业的子平台,推动了制造模式和应用场景的创新。

云计算的发展推动了信息系统的集成,但工业互联网ICT 与OT 的完全融合仍在路上。技术融合的难点、“信息孤岛”的存在以及ICT与OT 专家之间的协同挑战,都凸显了现实中工业互联网平台供给能力的不足。实现数实深度融合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技术供给方与业务需求方的跨领域合作。

(二)从需求端看:场景促进技术与业务的融合

工业互联网应用模式落地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工业互联网应用已经全面融入45 个国民经济大类,覆盖工业大类的85%以上[1]。但在具体实践中,工业互联网不具备消费互联网的大规模通用性。

工业互联网需要与各行业技术、知识、经验、痛点紧密结合推动应用模式落地,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由点及面。通常起始于生产线等试点项目,随着经验积累逐渐扩展至更广的生产和业务领域。二是由浅入深。从基础的数据采集和监控开始,逐步深入生产控制、决策优化,乃至业务模式创新。三是由外到里。最初可能仅限于物流和维护等生产外围,随着技术成熟逐渐渗透设计研发等核心业务。工业互联网建设需聚焦具体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精准化服务,才能促进其在各层面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

苏州以场景激发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活力,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苏州在全国范围内工业化率第一,侧重需求侧驱动、应用场景牵引,采集和汇聚制造业海量数据,形成行业机理模型,招引全国“双跨”平台落地。截至2022 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8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中,已有16 家落户苏州,占比高达57%[2]。

但是目前,大多数城市还不具备平台与场景的突出优势,需要引入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促进供需匹配,才能实现工业互联网生态的全面繁荣。

(三)从交易端看:生态促进供给与需求的融合

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构建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以平台为中枢,以网络为基础,以数据为要素,以安全为保障,形成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新型制造和服务体系。

市场生态兴盛是工业生态繁荣的直接体现,它依赖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用户与应用(APP)的聚集与互动,这在消费互联网平台上实现了良性循环。然而,由于工业互联网专业性、复杂性和安全性的特点突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对工业互联网的认知不足、信任不够,导致“不敢转”“不愿转”,以致跨行业、跨领域、跨场景的工业APP 应用缺乏,工业用户与工业APP 开发双向迭代的双边市场生态尚未形成。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服务生态的介入变得至关重要。工业互联网需要“政产学研用金”共建服务生态,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工业互联网的供需匹配和价值释放。成都在这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创新发展做法。

二、成都以系统化策略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

成都与大多数城市一样,在发展工业互联网方面不具备突出优势,但在衡量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的“两化融合”水平上表现出色。综合成都工业发展历程、城市发展定位、国家战略要求等因素研判,成都实质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推进阶段,2022 年工业化率在15 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0[3]。2022 年“两化融合”数据显示,成都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66.1),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5,远高于工业化率排名。

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促进“两化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途径。成都深刻认识到工业互联网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层次、多个环节的系统化变革,因此在工业互联网发展上采取了一种系统化的策略,构建了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的三大体系。

(一)取长补短构建功能体系

成都延展了国家工业互联网基础功能体系,在网络、平台和安全之外加入应用和生态,充分发挥网络与安全的长板效应,以生态为支撑推进应用落地,以应用为牵引促进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1.网络方面

成都是国家首个“5G 双千兆+”全面商用城市、首批5G 规模组网建设和应用示范城市,截至2022 年底已累计建设了6.3 万个5G 基站,企业网络化协同比例高于全国3.5 个百分点[4]。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截至2023 年10 月底,成都节点标识注册量突破39 亿条,解析量突破97 亿次,覆盖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十余个产业。

2.安全方面

成都是国家网络安全产业三大基地之一,具有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领域相对领先优势。建成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平台,遴选了中国网安、启明星辰等近20 家工业信息安全支撑企业,将全市4300 余家重点企业纳入日常安全监测范围。面向装备制造行业生产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解决方案成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3.生态方面

成都建成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成都)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和载体,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集聚各方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人才培训基地,创建国家级区域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生态服务体系。

4.应用方面

成都建立了一套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与应用案例的遴选、更新、发布机制,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打造应用标杆,以典型示范带动行业整体提升。推广个性化定制,突破行业关键瓶颈;探索“揭榜挂帅”模式,促进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交叉融合,推进创新应用场景;建立共享产线、共享车间,实现资源共享,开展远程维护、故障预测等增值业务,促进新模式新业态涌现。

5.平台方面

成都引育航天云网、中材智科、积微物联等30 余个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东智同创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中电九天、星云智联、大汇物联等20 余个平台项目入选国家级示范。通过建设工业APP 公共服务平台,汇聚了2000多个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覆盖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经营管理、运营维护等制造业全流程。

(二)圈链思维构建培育体系

成都聚焦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健全“链长+牵头市级部门+主要承载地和协同发展地”为架构的工作推进机制,并将工业互联网纳入该框架,与其他重点产业链高效联动,有效促进工业互联网在产业链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形成涵盖“战略—路径—行动”的整套培育体系。

1.提升工业互联网战略定位

成都市以全国首创的视角,将工业互联网提升至专项产业的高度,并将其纳入28 条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建圈强链工作机制,得到领导层的高度重视,通过部门联动和全市配合,明确成都新经济活力区等7 个产业承载地,通过绘制产业图谱、形成“5+N”产业生态清单等举措,确保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

工业互联网在成都市已经成为一个跨界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与其他重点产业链形成紧密联动。一方面,成都市的高端软件与操作系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链为工业互联网提供技术支撑,在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分析、智能优化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成都市五大支柱产业为工业互联网提供应用场景,如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为工业互联网提供多样化应用场景,装备制造业集中在高效协同研发、产品生产制造阶段的供应链协同、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医药健康产业集中在研发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新型材料产业集中在“平台+标识解析节点”等方面,绿色食品企业则实现全环节全覆盖。

2.制定全面准确的政策体系

在政策体系构建上,成都市将工业互联网纳入制造强市建设“1+1+6”(1 个指导意见+1个政策措施+6 个行动计划)政策体系,将支持企业开展数智化转型纳入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导高新区、武侯区等10个区(市)县出台支持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政策措施。

成都于2021 年1 月印发《成都市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政策》,从平台建设、集成创新应用、标识解析应用、企业上云用平台、产品研发、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等10 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支持措施,最高补助1000 万元。这些政策针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痛点、难点,提供战略引领、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平台服务等多方面的保障,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成都市还相继发布《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成都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明确了各区县和部门的具体任务和责任,确保了政策目标和实施措施能够落地生根,形成了一个高效而有力的执行机制。

3.组织开展系列培育行动

一是搭班子。成都组建市级工业互联网产业建圈强链工作专班、成都市企业上云工作专班,争创20 余个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定路线。成都按年度印发工业互联网工作要点,推进“千企数改升级”“上云用数赋智”等行动,组织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三是树标准。印发《成都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管理办法》,制定智能工厂与数字化车间的评价标准;开展星级上云评定,高标准培育多家星级上云企业,获评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发布《成都市智慧园区(工业和信息化类)评定办法》,将智慧园区分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3 个等级。

(三)全流程构建服务体系

成都以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成都)创新中心与“云行天府”活动为核心,构建全流程的服务体系,同时推进资金要素服务,助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1.宣贯服务

每年评定工业互联网十佳解决方案与应用案例,编制行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案例集,组织现场会、成果发布会、巡回分享等进行宣传推广,以典型示范带动行业整体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收集并动态更新了600 余条国家、省市出台的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专项政策。创新中心则通过沉浸式展厅和多样化的交流活动,展示工业互联网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作用。“云行天府”活动全面解读国家乃至地方的工业互联网政策和发展趋势,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政策导向。

2.诊断服务

成都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遴选有经验、有实力的专业机构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座谈,提供咨询诊断服务,针对企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个性化、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明确改造路径和方向。2022 年度已完成150 家企业咨询诊断服务,2023 年度面向全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行业450 余家企业分四个阶段持续开展咨询诊断服务,提升企业数字化改造意愿。

3.上云服务

编制《成都企业上云指南》,明确具体上云路径,为不同行业、不同需求的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上云”方案和优惠政策,推进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新模式应用,打造“一行业一平台”的试点示范,形成企业、行业、产业的“点—线—面”的上云应用新格局,使成都市上云企业数量在2022 年突破8 万家,并有望在2023 年突破10 万家。

4.供需服务

搭建工业互联网供需对接平台,发布了2100 余家企业的9600 余个产品,征集了3500余个需求,信息内容智能匹配率接近50%,促进了行业供需对接、智能匹配、自动推送,提升产业链本地化配套率,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举办多场供需对接会,制造业企业带着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与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为优秀产品提供应用市场,为优质企业提供市场机遇。

5.资金服务

公共服务平台汇聚了50 多家金融服务机构,为企业融资超160 亿元。实施资金扶持政策,对服务企业数量超200 家、设备连接数超5000台的平台,提供最高500 万元的补助;对获批国家立项的公共服务项目,给予最高1000 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并对重大创新产品研发给予最高1000 万元的奖励等。

三、成都市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经验启示

成都市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上展现了基础雄厚、体系完备、后劲十足的特点。成都提升了工业互联网的战略地位,通过政府的积极作为、市场的有效激活以及生态建设的推动,成功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应用场景生态,促进了平台建设与应用落地的深度融合。

(一)以政府有为促进市场有效

对于许多城市来说,自身并不具备强大的平台优势和丰富的应用场景,难以依靠市场自发形成工业互联网生态。这时,政府的统筹协调和规划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政府有为来促进市场有效。成都正是抓住这一点,在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安全等基础功能体系之上,延伸布局了应用与生态两个重要辅助体系,并通过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战略地位,从顶层设计着手规划培育与服务体系,通过政府的有序引导,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加速了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的培育和创新应用的拓展。

(二)以生态营建促进场景繁荣

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支撑和载体,丰富多样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可以为平台提供更多的数据和需求。成都市在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繁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诊断培训等生态系统的构建,吸引了大量中小企业参与,促进了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措施,成都市已经培育了一批涵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绿色食品等多个领域和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和经济效益。

(三)以应用落地促进平台建设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连接设备、数据和应用的核心环节,也是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因素。成都在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时,特别注重应用落地的牵引作用。建立在丰富场景基础上的“以用促建”,突破了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局限,将应用需求作为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发展引擎,而不是附庸于技术推动下的“供大于求”。这种需求导向的赋能体系不仅催生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而且成为持续创新和优化的内生动力。成都积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广泛采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解决方案,以典型应用案例带动整个行业的智能制造升级,成功地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确保了平台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而推动了整个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看,成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做法,具有很强的系统化思维与策略,不依赖于特殊的先决条件,关键在于各地政府层面的规划与投入,因此更容易被其他城市借鉴和复制,也就具备了更大的推广价值。

四、未来展望

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深化,成都市需要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提高工业互联网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成都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平台建设,推进智能化升级

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互联互通,打造开放共享的平台生态,促进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服务协同,提高平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满足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需求。

加快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和示范推广,结合成都市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业互联网的场景探索和解决方案开发,推动工业互联网在五大产业的广泛应用,增强产业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智能化升级。

(二)强化人才培养,提供人才支撑

强化工业互联网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工业互联网的人才梯队和储备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的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继续跨界合作,推动产业繁荣

继续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通过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资源共享,搭建起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网络,加速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为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推动产业生态的全面繁荣。

猜你喜欢

成都市成都工业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穿过成都去看你
工业人
数看成都
成都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