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02-25孙宝莉
孙宝莉
(枣庄市薛城区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 枣庄,277000)
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属于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可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1-2]。脑卒中发生后会引起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肢体偏瘫、口齿不清晰等症状。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可导致肢体运动障碍,对生理、心理均造成负面影响,且长期缺乏运动,会增加压疮、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严重降低生活质量[3-4]。研究显示,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5]。为进一步探讨对于脑卒中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价值及优势,本研究将枣庄市薛城区中医医院于2020 年2月—2021 年2 月接收的脑卒中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枣庄市薛城区中医医院于2020 年2 月—2021 年2月接收的脑卒中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21例;疾病类型:脑梗死28 例,脑出血22 例;年龄52~78 岁,平均年龄(65.03±5.42)岁。观察组男28 例,女22 例;疾病类型:脑梗死29 例,脑出血21 例;年龄55~80 岁,平均年龄(66.19±5.1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被枣庄市薛城区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②符合《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3]和《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5]中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脑卒中;③临床资料明确、既往病史清晰,同时具有一定的自主交流和沟通能力;④接受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护理服务。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肝脏或者肾脏功能衰竭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全身感染的患者;③患有精神类疾病患者;④不认同护理方式,且依从性较差不配合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指导,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对患者实施心理指导,做好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1)在患者清醒初期,与患者进行有效的、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起回归社会的信念。通过健康讲座、宣传手册和视频等形式提高患者对脑卒中各种症状的认知,耐心向患者解答关于脑卒中的疑问。(2)在患者病情平稳后及时对其进行被动运动,运动时采取的顺序是从上肢到下肢,从肩关节到髋关节、指关节、趾关节,运动约30 min/次,3 次/d,如果患者意识恢复可鼓励患者自主锻炼。在被动训练的同时按摩患者患肢,并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患肢和良肢的正确摆放,提醒患者在坐或者卧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为避免患者肌肉萎缩,帮助患者锻炼腿部肌肉,促使其快速恢复。(3)患者意识恢复后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神经功能的训练,分为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定向力训练、处理问题训练、数字训练、语言训练,护理人员每日应与患者进行谈话,强化患者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性锻炼,例如穿衣、洗漱、如厕等,帮助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训练约30 min/次,2 次/d。(4)护理人员在患者意识恢复后指导其进行主动训练,具体训练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恢复情况制订。帮助患者下床运动。运动强度应从轻到重,运动10 min/次,2~3次/d。同时医护人员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记录。(5)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心理指导,疾病的发生不仅带来身体伤痛,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疾病的痛苦、治疗的难度以及治疗的花费等都会使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从而不能很好地配合临床治疗。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指导,站在患者的角度,以患者为中心,鼓励、安慰患者,让患者正确且积极地认识疾病、接受疾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念,对治疗充满希望,提醒患者家属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时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心,督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其配合度。
1.4 观察指标
神经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对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总分0~42 分,患者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恢复越差;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水平用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 评定量表(FMA)评价,上肢总分为66 分,下肢总分为34 分,患者的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6]。
生活质量: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测量表(SF-36)进行评价,分别从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健康5 个维度来评价生活质量,每项分值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最高分为100 分[7]。
满意程度:满意程度采用专门的自测量表进行测定,可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满分为100 分,90~100 分为非常满意,指护理人员的护理内容患者全部接受和认可;60~89 分为满意(包括60 分),代表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接受度>80%;得分<59 分为不满意,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存在较大异议。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负性情绪:患者的负性情绪采用焦虑情绪量表(SAS)和抑郁情绪量表(SDS)进行评价,各量表有20 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4 分,最终评分=1.25×量表粗分,分值25~100分;SAS 标准分界值为50 分,<50 分为未焦虑;SDS 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 分,<53 分为未抑郁[8]。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NIHSS 及FMA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NIHSS 及FMA 评分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NIHSS 显著低于对照组,FMA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分)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分)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n(%)]
2.4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评分及抑郁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负面情绪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焦虑情绪评分和抑郁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分)
表4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非常高的疾病,患者因脑细胞缺血缺氧而造成神经功能损伤,导致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出现障碍,会对患者的行动和语言表达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有部分脑卒中患者在给予对症治疗后仍存在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临床症状,所以临床上提出对此类患者给予超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超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超早期康复训练是目前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常用的一种护理措施,这种护理模式和传统护理最大的区别在于该护理是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即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传统康复训练是在患者的病情平稳12 h 后才进行康复训练[11-12]。患者意识清醒后即可进行神经功能的训练,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超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加快患者的病情康复。除基本的肢体训练以外,超早期康复训练还对患者进行了记忆训练、定向力训练、注意力训练以及处理问题训练和语言、数字训练等,恢复和强化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效提高肢体运动功能[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超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减轻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原因在于,超早期康复护理首先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解答患者对于疾病的疑问,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随后帮助患者进行早期的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按照从上肢到下肢的顺序进行,降低肌肉萎缩发生的速度,缩短患者恢复时间,促使患者进一步树立治疗信心[14]。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超早期康复训练计划,以免过强的运动锻炼对患者身体带来的损伤,同时结合了有效的心理护理,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降低心理创伤对于疾病的负面影响,是一种更全面的护理措施[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超早期康复护理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原因在于,超早期康复护理通过改善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缓解不良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进行肢体锻炼,加快肢体功能康复,恢复部分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对他人依赖,进而持续提升生活质量,获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16]。卢春莲[17]研究显示,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等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临床价值高,可明显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