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及对血流变指标影响
2023-02-25王海涛孔艳妮
王海涛 孔艳妮
(东昌府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聊城,25200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外物或本身旋转、倾倒感,同时患者还可伴有多种植物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等[1]。目前,临床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采取药物对症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为常用药,能够改善患者病情,起到一定治疗效果,但由于本病存在迁延反复、难以治愈等特性,单一用药效果欠佳,需联合其他药物以提升疗效[2]。近年来,伴随中医药的发展,中西医联合用药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强化治疗效果。本研究筛选2018 年9 月—2020年9 月东昌府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展开分析,观察评估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对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血流变指标以及眩晕残障程度等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东昌府人民医院2018 年9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80 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49~80 岁,平均年龄(64.13±3.92)岁;病程0.5~4 年,平均病程(2.36±0.51)年;身体质量指数19.8~25.4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2.98±1.12)kg/m2。试验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48~81 岁,平均年龄(64.54±3.55)岁;病程0.5~5 年,平均病程(2.41±0.49)年;身体质量指数19.5~25.7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3.05±1.09)kg/m2。两组患者的上述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所有患者已知晓本研究相关内容,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东昌府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2007 年颅外颈动脉疾病筛查指南》[3]中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者;②经MRI、脑CT、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证实病情者;③意识清晰,思维正常,具备一定交流、配合能力者。
排除标准:①有药物禁忌证者;②心、肝、肾等功能存在障碍或不全者;③其他原因所致的中枢性眩晕者;④合并内耳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⑤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生产企业: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6 mg] 6 mg/次,3 次/d。治疗期间配合开展镇静、止吐和维持酸碱平衡等治疗措施。
试验组: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用药与对照组一致,单次取20 mL 银杏达莫注射液(生产企业: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2020031)加入250 mL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1 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2 周。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脑部血液循环恢复正常;有效:眩晕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脑部血液循环较治疗前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包括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于治疗前、治疗后,使用颅脑多普勒超声检测。③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于治疗前后采集血液标本,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④不良反应,统计计算皮疹、恶心呕吐以及头痛头胀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皮疹+恶心呕吐+头痛头胀)例数/总例数×100%。⑤眩晕残障评定,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评价,包括躯体性(0~28 分)、情绪性(0~36 分)、功能性(0~36 分)三个方面,评分越低说明残障程度越小。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4.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等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 检验;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00%,与对照组77.50%比较,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2.2 两组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流速度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大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速度比较 (,cm/s)
表2 两组血流速度比较 (,c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以及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皮疹、恶心呕吐以及头痛头胀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0%与对照组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n(%)]
2.5 两组眩晕残障评定比较
治疗前,两组DHI 躯体性、情绪性以及功能性三个方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HI三个方面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眩晕残障评定比较 (,分)
表5 两组眩晕残障评定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急诊内科常见病和高发病,患者以恶心呕吐、视物旋转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突然且病程较长,疾病的进一步加重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临床研究证实,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生和发展,与血管痉挛、前庭神经系统等因素密切相关。罹患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后,患者平衡感出现障碍且自感外界旋转,部分患者还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病情的加重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开展有效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西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以组胺类药物应用广泛,可持久扩张脑血管和外周血管,缓解血管痉挛的同时改善血循环。而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与外邪侵袭、气血亏损以及经络不畅等存在密切关系,病机特点一般为本虚标实,其中,本虚包括气血、肾精亏虚以及肝阴不足,标实涉及血瘀、痰浊以及风阳三种情况,因此,在治疗时应尤其重视活血行气、疏通经脉[5-6]。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表明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该疾病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分析原因为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常规治疗药物中甲磺酸倍他司汀应用较为广泛,其为H3受体拮抗剂,作用于组胺H1受体,为其弱激动剂,对内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发挥作用,以此改善患者内耳循环情况,促使患者内耳毛细血管扩张,清除内耳淋巴结水肿,促使内耳的血流量增多,进而改善缺血性眩晕情况[7-8]。但此药物治疗机制单一,存在局限,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能够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提高治疗有效率[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椎基底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更大,血液流变学指标更低,表明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能够更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原因为银杏达莫注射液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为银杏总黄酮、双嘧达莫,其中药成分具有化瘀、活血功效,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十分显著。且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银杏总黄酮是银杏叶提取物,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可促使患者血液黏稠度降低,进而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作用,发挥抗感染和促进血管生成作用[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表明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安全可靠。分析原因为银杏达莫注射液药物本身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性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眩晕残障评分较对照组更低,表明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眩晕所致残障程度。分析原因为银杏达莫注射液药物成分还能够有效扩张脑血管,进而促使脑循环阻力降低,促使脑部血流量增多,改善循环障碍导致的眩晕[12]。此外,药物还能够清除氧自由基,对脂质氧化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发挥保护脑组织的作用,帮助减轻脑水肿[13]。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优势在于可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提升脑循环能力,更利于脑部血流情况恢复,进而更好地改善残障程度,促进患者病情恢复[14]。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银杏达莫注射液在使用前应认真检查配置滴注液,若发现沉淀、变色以及结晶等现象应及时舍弃,再次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配置[15]。
综上所述,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中,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效果突出,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眩晕残障程度,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但综合考虑,本研究尚存在不足,如治疗效果判定缺乏客观标准、未进行长期随访调查等,未来应加强上述方面研究,形成更为完善、标准的治疗效果评价体系,更好地证实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