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2023-02-24王倩
王 倩
(西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一、引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是有温度、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课程。通过高校一系列思政课程的开设,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使其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但是,由于思政课普遍具有理论性较强、涉及面较宽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教师“自娱自乐”、学生配合度不高的情况,严重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当前思政课教师必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022 年4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如何才能真正做好这几点,也成为我们每一名思政课教师奋斗的目标。因此,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深思并不断解决问题的“问题链”式教学法已成为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元社会思潮的盛行,学生价值观受到冲击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传播流畅,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愈来愈频繁。作为互联网使用主力军的00后大学生,他们通过借助网络便能方便快捷地接触、获取各种信息和思潮。然而,这些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较少、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曲直能力弱、抵抗诱惑能力差,极有可能就会受到网络中一些不良思潮的侵蚀,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产生偏差;还有一些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误入歧途,甚至走犯罪道路。
(二)过度依赖网络,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愿
新时代的大学生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需求,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和解决。同时,现在的大学生在初高中,甚至是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教学,已经具备一定的网络学习能力,在获取知识方面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3]。而思政课又偏重于理论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新颖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等可以吸引学生的手段,一部分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在课堂上要么玩手机,要么看其他书籍,更别谈课后作深入思考、研究。面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也是在网上随便搜集一些材料东拼西凑、敷衍应付而已。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习惯于在网络上去寻找答案,缺少独立思考和自我研究的动力,不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4]。
(三)灌输式教学法的长期存在,学生产生消极适应性
当代大学生生长的大环境是网络经济时代,他们对自己生长的外部环境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接受能力也超级强。然而思政课的课程内容较多,教学学时有限,比如: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学时为40 个学时左右,要求任课教师要完成整本教材(总共十章)内容的全部讲授,学时相当紧张。这导致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在教学中直接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缺少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环节[5]。这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完全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习习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对沉闷的教学消极对抗,教学目的也难以达到。
三、“问题链”式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问题链”式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社会现实情况将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并设计出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课堂活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把传统枯燥的灌输式教学向生动有趣的对话式教学转变,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一个组织者、管理者的身份出现,通过引导、鼓励、点拨等方式,使学生从“让我学、逼我学”到“我想学、我要学”,师生成为一个“教学统一体”,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高教师的成就感。因此,针对之前提到的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问题链”式教学法具有重要作用。
(一)激发教学活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其实,教师只需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即运用恰当的素材、情景来勾起学生的兴致,引起学生的共鸣。而“问题链”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备课本、耐心备学生,深挖课本的重难点、精髓,详细了解学生的日常关注点、兴趣爱好点、思想困惑点、期待需求点等,并将这两者巧妙结合,然后精心设计、提炼出一系列问题来激活课堂,加强互动,把学生最关心、最敏感、最困惑的问题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学生在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够保持身心同在,并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6]。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
虽然思政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广,但是由于偏重理论,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单调沉闷。“问题链”式教学法的运用,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教学要点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现实情况设置具有针对性、代表性的教学问题,并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学习并发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清晰、完整和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以一个个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课堂教学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就转化为学生思考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对当今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有效回应,从而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富有内涵,让高校的思政课更加贴近生活、回归现实。
(三)明确师生主体地位,形成科研型教学结构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其实,“教”和“学”一直都是不能分家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密切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问题链”式教学法强调师生的“双主体”地位[7],教师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进行思考、探讨,并与学生充分沟通,师生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感悟升华,收获无限可能。在这种模式下,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也更愿意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及时与老师、同学分享,大家共同努力寻找真相;教师也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开展研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了学生的钻研意识,教师做研究也有更多的数据和支撑,有助于科研氛围的形成,促进思政课学习深度和广度的扩大,提高师生的政治素养。
(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问题链”式教学法将“问题”由简到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能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课堂学习和课后实践)中保持适当的思维紧张感,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学习热情也能被慢慢激发出来。同时,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中,在教师精心设置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对各种答案进行对比、评价后,学生再反思问题,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在这个来回重复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创新能力有所提升,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实践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四、“问题链”式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关注学生,赋予能量
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它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属性。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疑、所需,对学生关心和期待的现实问题认真研究,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问题背后的实质,正面回应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一些敏感性问题,不可采取回避不谈的态度,而是应下苦功夫去钻研。因为这些敏感问题可能在网络上已经有各种良莠不齐的评论,学生能提出来,证明他们对这个问题已经在关注而且很好奇、很迷茫。这时,作为意识形态传播者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态度明确、立场坚定,用正能量去引导、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让学生通过思政课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二)精心设链,多维解链
“问题链”式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任务,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而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着“问题链”式教学法能否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时不仅要围绕教材主题、教学重难点,还要对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充分调研,才能知己知彼,设计出有价值的、引人思考的问题。教师可将问题分为起始问题、扩充问题和引申问题。其中,起始问题非常关键,既要让学生能够轻松自然“入链”,又要为后续其他问题的引出作铺垫。学生通过这三个层次的问题,像剥洋葱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层一层地“解链”,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解链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适时的、递进的引导,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并从中筛选凝练出最优答案。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要多进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让每个学生在思政课堂上都能感受到温暖并有所收获,使思政课堂实现从“曲高和寡”到“春风化雨”的飞跃,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8]。
(三)注重反思,总结升华
“问题链”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现更多新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之下,对问题成功解链后,他们对知识点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且学习探索的热情还在。这时,教师要抓住机会,再次主动出击,引导学生对教材重难点、学习方法和技巧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自己也需要自我反思,及时总结学生在每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关注的热点以及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在整个课堂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注意节奏和强度,不能安排得太满,一定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认真思考教师设置的引申问题。学生通过反思、感悟,发现问题中的“奥秘”,有再继续“刨根到底”的欲望,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都有一定程度的升华。
(四)因材施教,突出个性
“问题链”式教学法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问题是由任课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这就赋予教师很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求来设置难易程度不等的各种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再次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及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等,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分类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更易于学生接纳,学生也能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存在感”,真正从思政课堂中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认同、理解和信任。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色,设置与其能力相吻合的目标,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五)方法多样,拓展空间
无论什么教学方式,教师在运用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创新,否则,再好的方法学生终究会厌倦。“问题链”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变化,相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展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置、PPT 的制作、课堂讨论、作业反馈、考勤监控等方面都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形式和内容呈现多样性,既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愉悦感。此外,教师还需要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发掘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馆、廉政警示基地等社会资源,开展主题演讲、社会调研、专题讲座、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
五、“问题链”式教学法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思政课是所有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这就意味着每个同学都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对学生来说,一旦思政课挂科,则会影响自己的学业。因此,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该机制的内容、方式的设计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问题链”式教学法的运用效果。从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出发,对思政课程的考核,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系统性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实践成效。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也采用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但还存在不科学之处。比如,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上,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形式,主要还是看学生的出勤率,忽视过程性评价。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存在平时上课不听讲,考前熬夜的情况。虽然侥幸过关了,但考试结束知识很快也就忘记了,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在期末试卷考题的设计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比如,同一知识点在不同题型重复考查、案例分析题机械类比、论述题过于死板等问题。
要想“问题链”式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让教师和学生都有所收获,对思政课程的考核评价必须注重过程性、多样性和科学性。因此,对思政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综合、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考核[10]。
首先是过程性评价,该评价是为了提高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问题链”式教学法顺利实施。过程性评价可占到课程总成绩的50%,可包含基础分和鼓励分。其中,基础分可由考勤、课堂提问、讨论、小作业、测试、学生评价等组成,其中学生评价可由学生自评,也可让学生互评,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考核过程,让他们主动去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对前期学习进行反思。鼓励分则由任课教师根据基础分的情况对表现优秀的学生酌情鼓励给分,但该分值不宜过高,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任课教师需要对过程性评价的组成部分进行细化,并认真记录,形成手册,以便期末汇总。
其次是期末考核,该考核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实践能力。期末考核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线上考试可依托学校的思政课试题库,设置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完成后由系统直接评分;线下考核则以试卷为主,设置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主观题。
六、结语
教学不光是一门科学,它还是一门艺术。随着思政课教学重要性的日益突显,加强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至关重要。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讲好思政课必须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1]“问题链”式教学法不仅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清晰明确、知识的系统连贯,还可以全方位调动师生参与,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的有效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