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土特产”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3-02-24□刘

山西农经 2023年22期
关键词:土特产产业链优势

□刘 平

(中共阳泉市委党校,山西 阳泉 045000)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历史悠久,在广袤的土地上,各地乡村各具特色,拥有丰富多样的“土特产”资源,所谓乡村“土特产”,指的是各地乡村产出的独具特色的农产品或手工艺品,其通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 乡村“土特产”的概念及发展理论依据

1.1 乡村“土特产”的概念

文章对乡村“土特产”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

“土”是指植根于特定地域中,由不同的地理、气候、土壤及文化等因素造就的乡村特定优势资源,包括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世代留下的地方习俗、传统文化及非遗资产等文化资源以及红色资源等。

“特”是指反映地域独特性,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重点在于突出差异,实现错位发展。

“产”是指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打造全产业链条的产业优势,促进三产融合,形成产业集群。

1.2 乡村“土特产”的发展理论依据

乡村“土特产”代表了乡村特有的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土特产”既可作为农民增收的途径,同时也可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各个国家或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发展产业,通过分工协作、扩大生产及发展贸易来提高产业生产效率,从而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物质财富总和,最终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借鉴比较优势理论,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土特产”的发展路径,需要利用乡村自身的要素禀赋,例如区位、气候、资源、土地、劳动力及技术等。与此同时,突出不同地域“土特产”的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的合理布局与专业化生产[1]。

2 目前乡村“土特产”发展的瓶颈

2.1 资源价值挖掘不充分

区位邻近的乡村,气候、地理及环境等影响因素差异小,“土特产”资源的区分度不明显。然而,邻近乡村迫于发展的压力,在乡村竞相发展的大势之下,由于没有准确地分析、研判市场环境,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极易陷入“有水快流”的冲动怪圈,主要表现在乡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单调、乏味及同质化严重,“土特产”发展特色优势明显不足,未能有效对接市场的需求。

2.2 发展模式较为粗放

乡村“土特产”的经营主体大多是规模较小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在生产和开发形态上基本以小作坊为主,经营分散,普遍缺乏产业运营思维和龙头企业引领,根据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缺乏科学的工艺流程、生产标准及产品标准,产业融合度较低、知名企业品牌仍相对较少、市场竞争力弱,在发展上往往力不从心。由此可知,乡村“土特产”发展的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稳定性弱。

2.3 要素资源匮乏

推动乡村的“土特”资源发展成为产业,需要借力先进的生产要素,进一步开发“土特产”的潜质,并将其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

然而,当前极度匮乏促进乡村“土特产”发展的优质生产要素,具体体现为乡村土地细碎,导致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受阻;在城市的“虹吸效应”下,乡村的资金、技术及人才等要素匮乏,导致“土特产”的品质难以得到快速提升,制约了其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数据信息获取、市场维护及拓展等渠道不畅,导致其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2]。

2.4 联农带农利益机制不健全

大部分农民因资金短缺、视野及认知的局限性,对乡村“土特产”的认同感较低,农民即使守着“香饽饽”,也无法充分认识到乡土资源的价值。乡村“土特产”发展较好的地域高度依赖中间销售商,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少数经营者,其与农户之间大多没有建立稳定、密切的利益联结,经营者无论盈利与否,与农民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农民参与乡村“土特产”发展积极性较低,乡村“土特产”发展受阻。

3 乡村“土特产”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优化产业布局

找准定位,以“一盘棋”的思维积极动员、整合各方力量,坚持市、县、乡齐发力,发挥城市带动作用,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乡村“土特产”发展。

一是要在彰显乡村“土特”上做文章。用足、用好乡土优势资源,扎根本地,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做到知己知彼。立足于长远,着眼于未来,紧跟当前发展的大势。与此同时,深度、细致地挖掘乡村“土特”资源的价值潜力,不断放大自身优势,促进乡村资源充盈、流动、整合及升级,因地制宜地培育“土特”产品和服务,精准打造爆款。聚力乡村的“土特”资源发展,努力推动乡村“土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进而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是要完善乡村“土特产”发展的空间布局。有效解决邻近乡村“土特产”发展的同质化问题,更有效地集中力量,面向未来共同发展,在邻近的若干乡村建立抱团发展、利益共享的机制,在邻近周边镇合理布局产业链,挖掘相似地域发展的独特之处,并加以延展,提升“土特产”价值的可塑性。在“土特产”的类别、生产规模上下工夫,力争打造“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乡村富民产业,重点打造若干优势区,进而突出区域特色。

三是要增强乡村“土特产”发展的集聚功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标准示范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等乡村“土特产”产业园建设,并以此为抓手,充分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产业向产地下沉、向农村纵深延伸、向园区集中,打造生产大基地,推进产业化发展。以打造“土特产”优势项目为载体,搭建原材料供应商联盟、产业联盟等平台,发挥现有优势,重点推进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条发展,加快形成“聚产成链”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产业聚集度和发展水平。此外,加快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城乡联动的区域性、全产业链的乡村“土特产”集群发展新格局,让乡村“土特产”优势产业聚集形成优势产区。

3.2 调整产业规划

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攻方向,拓展产品特色空间,鼓励精致生产,打造本土“小而美”的原创特色农副产品及服务,形成优势产业基地。

一是要增强头部企业的示范带动能力。乡村“土特产”发展的产业链各环节都需要企业补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头部企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立足实际需求,选取当地有基础、有前景的规模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收储、加工龙头企业;亦可精准引进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头部企业入驻后,会吸引相关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入驻。头部企业的入驻,将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头部企业全力引领乡村“土特产”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要提升全产业链建设的集聚力。推动乡村“土特产”产业链转型升级,是助力乡村“土特产”发展获得规模优势、确立行业地位的关键。拓展产业链,着力引进大企业、大资本,吸引上下游配套项目,不断延展乡村“土特产”发展的产业链,形成供、产、研、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格局。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对乡村“土特产”的精深加工,在提升产品附加值上下工夫。将现代生产要素融入乡村“土特产”发展,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引领,不遗余力地加大标准研发投入力度,支持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从而更好地满足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例如,抓住药食同源的特性,发掘特色农产品的营养健康价值,以满足当前人们对食品的个性化需求。培育创新链,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加大乡村“土特产”发展在产业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科创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乡村“土特产”的发展潜力。例如,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赋能“土特产”,将奇思妙想融入到“土特产”的种植、加工、包装以及营销等各个环节,将传统工艺与流行元素相结合,保留“土特产”的乡土味,展示乡村“土特产”的独特魅力。

三是要增强业态发展的新活力。深度挖掘地域“土特产”资源,开辟发展新领域。推动乡村认养农业、写生经济及红色文化研学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联动发展;通过打造民宿客栈、乡村文化展览馆,串联乡村美食、美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等,实现乡村农、文、旅及康养等融合发展,实现乡村风景、文化及体验等的输出。同时,大力推进传统流通网络的数字赋能建设,应用新的服务业态和模式,打开乡村“土特产”发展的新局面,助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四是要高度重视品牌的溢价效应。持续不断地推进市场主体的产品和服务朝着安全、绿色及诚信等方向发展,提高市场份额,争做市场的“弄潮儿”,把好资源转化为高收益。立足当地特色,彰显优势,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的产品及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区域品牌领头羊的作用,大力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品牌培育体系,增强品牌实力[3]。与此同时,充分运用产销对接会、品牌推介会及各类网络媒体等宣介渠道,加大乡村“土特产”品牌的对外影响力。

3.3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乡村“土特产”发展的终极目标即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发展乡村“土特产”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积极参与决策,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土特产”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乡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通过订单、托管等方式,积极引导与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组织、带动及服务农户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打造共享利益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让产业链各方均能从中受益,尤其是让农户共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从而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二是要发展契约型合作模式。不同地域应在乡村“土特产”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为资本纽带,通过土地流转与入股,参与分红。落实村集体“土特产”资源股份制改革,构建由相关利益群体参与的村集体“土特产”资源资产股权化模式,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及收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益,从而让乡村“土特产”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农民。

三是要搭建乡村“土特产”高质量发展信息平台、联合社等,整合各方资源,在生产、流通及信息共享等方面为小农户提供配套跟踪服务。因此,在大量乡村产业“空心化”背景下,小农户不再单打独斗,而是由政府组织、引领其“抱团”取暖,共同发展产业,做好市场经营、信息反馈等,尽快地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现收益共享。

4 乡村“土特产”发展的保障条件

4.1 加大乡村“土特产”发展的准入、扶持以及监管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深入实地考察调研,提高执行力。就“土特产”的市场准入而言,建议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就“土特产”的扶持而言,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出台乡村“土特产”发展贴息补助等财政政策,对经营主体按一定贷款额度给予贴息。鼓励头部企业和社会力量向乡村注入优势生产要素,助力乡村“土特产”的高效发展[4]。就“土特产”的监管而言,应严把乡村“土特产”质量安全关,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注入乡村“土特产”社会资本的全过程监管,避免农民权益受损。

4.2 强化乡村“土特产”发展的基础配套功能

发展、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着力提升其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探索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土特产”的发展路径,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互联网示范基地圈,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由专业公司负责经营。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把握电商出城进村的战略机遇,打造乡村“土特产”电商平台,动员乡村能人为家乡“土特产”代言,充分利用网络电商、自媒体及直播平台等,积极发挥流量优势,以扩大宣传与销售的覆盖面,增强“土特产”的影响力,紧跟市场谋出路,解决乡村“土特产”销售的后顾之忧。

4.3 完善“土特产”发展的人才体系支撑

乡村“土特产”的高质量发展,关键依靠坚实的人才基础。培养一批“新农民”,紧紧围绕地域“土特产”的发展需求,健全高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及实践历练相结合的育人机制,扩大、加强农业人才培训的覆盖面和实用性,不断提高“知农爱农”高层次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引领示范作用[5]。与此同时,借力科研院所的平台优势,引进一批“创业者”、盘活一批“土专家”、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建立专家工作站,让科技特派员、农业产业顾问等专业人员长期深入乡村一线,构建起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的“强磁场”。

5 结束语

通过挖掘乡村各具特色和发展空间的“土特”资源,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将乡村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土特产”上,使“土特产”在发展中不断绽放独特的魅力,使其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乡村“土特产”发展既满足当前人们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实现共同富裕拓宽渠道,为乡村和美发展提供现实基础,亦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土特产产业链优势
重庆彭水县:土特产线上“赶场”
给土特产穿“花衣” 打开销路闯出富路
“月球快递”已签收,“土特产”研究拉开序幕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矮的优势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一种土特产,养活一个县 阿里擦亮地域品牌帮农民脱贫致富
产业链春之奏鸣
画与话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