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农牧区合作社发展对农牧民增收的案例分析
2023-02-24郭子飞杜晓楠白富华
□郭子飞,杜晓楠,白富华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从长远来看,我国“人多地少、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小农户仍然是乡村的主要居住者、农业的主要经营主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实施对象[1]。2022 年12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拉萨市分布着广大的农牧区,当地农牧民的增收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拉萨市政府关注。
促农增收一直以来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建设美丽新农村、发展现代化新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关键路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效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说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成为促农增收的一个有效路径。一直以来,拉萨市农牧局都非常重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注重其快速发展和培优培强,促使其发展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加速器”。
1 拉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拉萨市始终把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把规范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农牧重点工作任务中,致力于依托其发展实现农牧民增收。随着拉萨市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拉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据相关统计,在拉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从2008 年的8 家增加至目前的1 646 家,其中正常运营的有1 260 家,培育市级示范社103 家、自治区级示范社15 家和国家级示范社13 家。2023 年一季度,拉萨市新增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1 家。拉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断加快,在登记注册数量、发展质量、组织化程度、带动辐射作用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生产经营范围也不断扩大,从传统的种养殖发展至现在涵盖加工、制造、服务、施工、旅游等众多行业领域[2]。
2 拉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农牧民增收的案例分析
2.1 墨竹工卡县其米拉康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一是背景导读。墨竹工卡县一直将发展产业作为增加居民增收、实现长足发展的首要之选,立足县域产业发展大局,以“带”促增收、促共富,让更多的居民参加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在集体经济中迎来致富的第一缕曙光。墨竹工卡县境内山川相连、河谷环绕、草原广布,平均海拔在4 000 m 以上,为饲养藏鸡提供了天然的优势条件。藏鸡在高原生长,具有脂肪少、肉质富有弹性的特点,让每一位来到拉萨市的游客无一例外想要品尝一盅鲜而不艳、淡而不寡的“西藏味道”。藏鸡养殖的广阔前景促生了其米拉康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在立足当地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吉古村扶贫藏鸡养殖项目,让社员在藏鸡养殖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让当地藏鸡养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模式下结出了增收致富的果实。二是案例呈现。2016 年,在550 万元的扶贫产业项目资金支持下,其米拉康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鸡舍改造,扩大了规模,注册了商标“其米拉康”,还设计制作了新的产品包装。2019 年,其米卓嘎夫妇接手改建后的其米拉康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经营,当前产量已经达到日均产蛋3 000 枚,销往学校、医院以及政府等各机关单位,销售渠道畅通、产品供不应求。其米拉康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增加农牧民收入方面贡献突出,自2014 年成立至今,该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直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岗位,从2017 年起为村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分红资金高达123 000 元。其米拉康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真正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三是案例启示。地区发展和农牧民增收都离不开本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应树立致富典型,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在政府资金支持下,认真谋划致富产业思路、找准富民产业突破口,加快推进促农增收项目发展。鼓励和吸引更多非公企业投资创业,由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真正实现农牧民永续增收新愿景。
2.2 林周县藏香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是背景导读。位于西藏中部的林周县,坐拥拉萨河及彭波河流域重要水源,拥有上千年的藏香制作历史。在拉萨市政府的支持下,林周藏香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并呈现出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促进了当地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带动了林周县以藏香加工制作为代表的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实现了农牧民增收,在林周县农牧民致富路上又增添了一块重要的基石。到目前为止,林周县有200 余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完成登记注册,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在20~30 人的占80%,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大。随着近几年快速发展,林周县已形成一批包含“畜牧养殖、糌粑加工、农机合作、工程施工队”等多领域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有效带动了林周县特色产业发展。二是案例呈现。林周县强嘎乡强嘎村村民多吉次旦就是众多掌握藏香传统制作工艺者中的一员,其认为藏香作为地区特色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地区特色,具有十分可观的市场前景,多吉次旦与联户成员合办了一家藏香加工厂,希望能将藏香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下去,也为社员带来一份额外的收益。但起初村民由于对政策不了解、缺乏资金,藏香加工厂建设一度陷入了僵局。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解决了建厂用地、联户集资等众多难题,扩大了原有“神珠宝”藏香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促就业、稳增收的初心使命。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带动周边群众种植制作藏香所需的草药,在解决原料来源的同时节省原本采购运输的费用,实现了藏香产业的良性循环,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三是案例启示。林周县藏香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增加了社员收入,也将当地传统藏香工艺推向了市场,与时代和市场接轨,转变了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把因地制宜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兴旺手段,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激发了农牧民内生发展动力,在提高农牧民增收致富能力的同时,逐步转变了农牧民的就业生产观念,在林周县树立起干事创业的“正能量”典范。
2.3 尼木珍宝民族雕刻手工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一是背景导读。尼木普松木雕是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技艺,凝聚了藏民族智慧。普松乡有50%的家庭从事雕刻,用一双妙手向世人展示着藏族雕刻文化的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引领下,拉萨市政府不断加大对非遗传承的资金投入力度,尼木县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地政府通过开展“非遗+扶贫”、手工业技能培训、非遗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非遗传人;通过非遗志愿服务队走村入户将非遗知识带进民众的生活日常,让当地居民在耳濡目染中了解非遗知识、热爱非遗传承;通过对尼木县“三绝七技”非遗产品的深入研发、创新和升级,将当地优秀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了尼木县的文旅融合发展。二是案例呈现。在拥有“三绝七技”的“匠人之乡”西藏拉萨市尼木县生活着普松木雕第五代传承人斯曲,其在2016 年4 月成立了尼木珍宝民族雕刻手工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该社现有30 名工作人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 户。主要经营旅游工艺品、雕刻、经幡、书写制作经版。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雕刻技术培训,为农牧民就业增收提供保障。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斯曲介绍,尼木珍宝民族雕刻手工艺农牧民专业合作年产量达400 个,年销售额达18 万元。斯曲和徒弟在雕刻时会把头埋得低低的,一笔一画地雕刻经文,这项千年前流传下来的技艺被一代代传承至今,倾注了无限的虔诚,如今人们在西藏看到的经文大多是先进行木雕,然后拓印出来的。在这里,传统非遗的“故”和创新思想的“新”碰撞在一起,让众多民族传统手工艺有了新的呈现形式,也让“非遗+”有了无限可能。三是案例启示。西藏的民族特色手工业一直作为农牧民家庭的传统副业,具有很强的自给性,在传承和延续藏族传统文化和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还能给农牧民带来可观的收入。随着西藏旅游热度的升温,旅游带动的消费大多瞄准的是具有藏族民俗特色的工艺产品,这为普松木雕的销售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文旅融合之路。现阶段,普松雕刻的销售渠道主要为实体店销售,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普松雕刻能够通过电商渠道走进各类网站橱窗,让更多的人知道被称为“尼木三绝”的普松雕刻、知道尼木县。
2.4 西藏圣信工贸有限公司:企业+合作社
一是背景导读。近年来,拉萨市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各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层出不穷,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但受资金技术市场等客观因素限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依然不高,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高质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凤毛麟角,发展陷入瓶颈。基于此,拉萨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群众增收为目标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合作社+农(牧)户”等经营模式,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发展特色产业,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单产水平,并创新产品供给方式,延长产业链,带动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二是案例呈现。位于拉萨市达孜工业园的西藏圣信工贸有限公司,通过与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及致富带头人签订“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收购协议,有效增加了农牧民固定收入。吸纳农牧民就业39 人,安置季节性农民工及运输装卸工约50 人,向300 名易地扶贫搬迁户每人每年分红3 000 元,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区、市、县相关部门支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新的“企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当地政府的项目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把专家“请进来”让农户“走出去”,借助企业搞服务,形成由企业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户“抱团”闯市场的良好格局,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下一步,拉萨市将继续探索企业引领共富纽带、工坊再造共富细胞的理念,深度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经济,通过先行先试,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畅起来、成员钱包鼓起来。三是案例启示。“企业+合作社”这一模式有效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水平,为促进和规范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加快推进其规范化经营管理,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帮扶引导、基础建设、产业培育、市场拓展、品牌打造等方面力度,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向高质量、专业化、现代化转型,持续促进农牧民增收。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结论
拉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前景,其中包括政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在内的各级各类主体都在不断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不管是依托传统优势资源还是传承传统工艺技巧,都在为农牧民增收服务。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适合拉萨市农牧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政策建议
一是因地制宜形成特色。拉萨市下辖的县、区涵盖农区、牧区、农牧区等,具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对于发展纺织、畜牧和旅游等相关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该地区在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走出去”,打开国内国际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具备特色是成功的关键,也是在当代市场同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必要条件。要想具备特色,因地制宜尤为重要,既能发掘利用当地资源,又能在最小成本下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特色,助力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长久发展。二是非遗传承铸造品牌。如尼木县普松乡这种具有传统非遗技艺的地区,有“一乡人半乡匠”的美誉。在此基础上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对“尼木三绝”的继承、弘扬和发展,是新时代下传承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当前拉萨市从事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技艺几近凋零,传承将近断绝,实在令人惋惜。因此,当地应大力发展传承非遗技艺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传统技艺培养人才,让市场了解传统文化,铸造拉萨当地的民族品牌,让民族手工业得到新发展,进而为农牧民拓宽增收路径。拥有品牌就拥有了市场竞争力,在西藏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今日,民族文化品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其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还为文化传承贡献了力量[3]。三是创新模式改善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由来已久,其在集中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传统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受规模和资金限制,在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存在局限,专业化水平低下,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带动农牧民就业和增收的作用不显著。随着“互联网+”“非遗+”“企业+”“基层党组织+”等新模式的出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更易融入地区发展,也更加具有产销针对性,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持续促进农牧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