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经济区农业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研究综述
2023-02-24李启宇左星移
□刘 港,李启宇*,左星移
(1.四川轻化工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2.昆士兰大学商业经济与法律学院,澳大利亚 昆士兰州 4072)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是经济社会取得重大创新突破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加和土地面积因城镇化发展而逐年减少,农业面临巨大的生产压力。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殷切期望和战略性要求。同时表明我国农业依靠人多地广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依靠科学技术、模式创新、现代化管理、农业专业队伍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霍秀秀(2022)[1]提到攀西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承担着西部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任务。攀西经济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是我国西南的重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同时是四川省著名的蔗糖基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大背景下,攀西经济区的战略任务之一就是打造现代高效特色农产品产业。
农业跨区域融合联动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攀西经济圈立足地区优势,以特色农业为着力点,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实现攀西经济区经济发展,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进一步完善。
1 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对攀西经济区农业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攀西经济区农业现状、问题、对策,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引领辐射作用和四川省、重庆市城市群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方面。
1.1 攀西经济区农业发展现状
李录山等(2018)[2]认为,攀西经济区中攀枝花市与凉山州两地,依靠现有资源,形成山地农业、种养业、畜牧业等传统农业产业格局。攀西经济区的农业呈现出底子差、基础弱、发展滞后以及持续发展困难的特点。
农业产业类型多样化发展。攀枝花市以花为名,以独特的农业资源闻名。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统筹城乡的发展思路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攀枝花全市农业工作的重点。经攀枝花市政府采取相关农业发展政策与措施后,攀枝花市农业进入了转型发展期。朱峻瑶(2017)[3]认为,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在逐年减少,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生态农庄正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攀枝花市依靠处于川西南攀西大裂谷天然地势,发展立体农业气候条件显著。其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休闲农业资源,打造以康养为核心的休闲农业,逐步形成“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攀枝花市特色标签。
农业产业积极转型化发展。蔡臣等(2017)[4]提出凉山州是全国典型的低收入山区之一,农业是州内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凉山州位于长江上游,北连接成渝经济区,南连接东盟自由贸易区;立体气候特征突出,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立体农业的基础条件十分优越。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凉山州农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杨祥禄和彭华(2019)[5]立足凉山州区域比较优势,以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思路,以农业生产提质增量为目标,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抓手,助推凉山州地区农业发展。
随着攀西经济区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升级进程加快,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对推动攀西经济区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攀西经济区的农业影响力。
1.2 攀西经济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付建平和史仕新(2007)[6]提出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最南端,由于地势较高、山高坡陡、地形破碎、耕地面积有限等自然原因,对农业发展产生极大限制。攀枝花市区位闭塞、交通不便、信息相对封闭,导致了农产品运输困难、成本高、竞争力不强,最终导致农产品市场化进程慢,农业经济长期发展缓慢。傅柏钧(2019)[7]认为,在农业市场化过程中,农产品品牌发展意识淡薄、特色农产品品质不高、缺乏现代经营理念、标准化生产建设水平不高以及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导致攀枝花市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完全。
蔡宏图和包家新(2004)[8]认为,攀枝花市农业推广体系存在推广人员数量少、专业素质较差,持续化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农业推广工作效果差、收益率低、生产力转化率低。同时,柴晓虹等(2020)[9]认为,攀枝花市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带动型农业龙头企业较少,最终导致农户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弱势,收益低。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攀枝花市的管理混乱,带动能力弱,创造的农业价值不高。凉山州是四川省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多数贫困山区农业存在相同的问题,即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等[10]。
在凉山州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凉山州地区地势陡峭,农民经营水平低,因而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粗放化特点[1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稳定性较差,发展未能满足农民和企业的需求;凉山州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法规不健全,产品流通阻碍大;凉山州农民生产行为的盲目性、传统性致使农产品结构单一[12]。同时,凉山州农业发展存在绿色化发展缓慢、产业融合度低等约束障碍。
1.3 攀西经济区农业发展对策
1.3.1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是攀西经济区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措施,主要包括充分运用气候土壤水文条件,发展多类型高效农业,培育主导产品;稳定农业生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攀西经济区要突破资源、体制机制、农业大环境的约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13]。钟露红等(2018)[14]从攀枝花市农业情况出发,认为农业与康养结合的发展潜力巨大,提出培育攀枝花“康养+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以新的农业发展形态促进资源共享、短板互补、循环渐进的模式形成,综合多方力量加大对攀枝花市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孙世明(2016)[15]提出要建立与自然资源和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建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立体农业。孙亚明(2013)[16]认为在因地制宜探索发展立体农业的同时,应注重实现农产品多样化、创新农民培育、坚持科技指导。刘正兰和冯秋平(2015)[17]认为,应对攀枝花市休闲农业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大力打造休闲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凉山州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来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等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18]。
1.3.2 保护农业环境资源,发展可持续农业
攀西经济区要将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并行。唐永玲(2015)[19]提出要合理开发水资源,严格耕地保护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白明祥等(2018)[20]提出要合理规划和坚守各类资源红线,在提高农业生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农业。大力发展种养配套循环农业,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产环境的发展,进一步降低农业环境的风险隐患。邓世富和张赫楠(2020)[21]则提出保护土地,着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朱圣钟(2008)[22]提出从人力资源要素、资金要素、数字要素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阿力只发(2021)[23]从交易费用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视角出发,建议规范凉山州农地流转机制,盘活细碎化土地,从而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发展科学农业。阮池茵(2017)[24]认为,在凉山州农业改革中,应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绿色生产,打造特色产业,建立绿色、生态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1.3.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展科技农业
从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攀枝花市《关于实施财政金融互动政策通知》文件的精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顺应基金化、资本化发展潮流,构建一个以“财政投入为引导、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投入体系[25-26];引入现代农业科技,优化支柱产业,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7-28]。陈建军(2011)[29]认为,在科学规划引领下,凉山州农业发展的总体思想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龙梅(2021)[30]提出应大力引导农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企业建设现代生产园区,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增强农户的市场谈判能力。
2 融入机理
对于攀西经济区农业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渝双城经济圈政策机理、成渝高效特色农业带等方面。
2.1 融入政策机理
自2011 年起,国家相继颁布一些制度、法规,核心是巩固扩大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成果。《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1 年)》是首份关于“成渝经济区”的国家级规划文件。国务院于2015 年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力推动成渝两地之间产业合作,构建辐射周围区域经济圈。《成渝城市发展规划(2016 年)》进一步强调城镇化建设要求。2020 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年,《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1 年,纲领性文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同年,《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提出,要提高成渝地区的金融机构影响力、金融创新水平以及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综上所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我国西部大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处于重要地位。区域间联系密切、产业关联程度高的成渝两地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业联动效应,且具有明显互补性。区域联动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优势互补以及形成一体化机制,推动本区域协同合作[31]。赵丽等(2022)[32]认为,可以利用经济集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并有针对性地完善基础设施、形成错位发展的空间格局。通过成渝两区域的联动,改善“中部塌陷”现象,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与协调发展[33]。可见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建立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是攀西经济区农业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契机。
2.2 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带
2021 年,《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把川渝农业发展定位为全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农村改革开放先行区、西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
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是促进成渝双圈互动、推动毗邻地区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为攀西经济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攀西经济区需准确把握机遇,寻求全面发展,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农业优质承接地及高质量产品输出地,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提供绿色、高品质产品[34]。
以成渝地区社会生产体系为支撑基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按照“统一谋划、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35],充分发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统筹协调和引领带动作用,加速攀西经济区农业协同发展[36]。同时,要统一思想、互利互信、合作共赢,责任分担,利益共享,摒弃零和思维[37]。
推进攀西经济区高效特色农业建设,是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的必然要求,不仅能促进攀西经济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增长极,更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重要支撑[38-39]。
3 结束语
国内对攀西经济区农业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研究集中于攀西经济区农业现状、问题以及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背景下和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下的发展对策,侧重于对双城经济圈以及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政策解读,集中于单个农业产业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研究。已有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当前关于攀西经济区农业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研究也存在不足和缺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攀西经济区农业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承接能力评价体系;二是攀西经济区农业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定位不明确;三是攀西经济区农业全面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模式与体系;四是攀西经济区农业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政策衔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