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MPH 联合培养质量提升的路径探索
2023-02-24杨玉丹李佳昱叶丁傅传喜毛盈颖
杨玉丹,李佳昱,叶丁,傅传喜,毛盈颖
(浙江中医药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公共卫生在生物医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监测和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重任[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尤其在疾病防控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为全面落实“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公共卫生体系仍需完善,因此,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2020 年,教育部提出将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专业学位培养纳入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培养计划,将全日制MPH 专业学位建设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要学位[2]。同时,“双一流”建设的开展,明确指出高校需要担负起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MPH 人才,成为我国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高校与用人单位“双导师制”的MPH 联合培养模式强调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由于MPH 专业学位培养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探讨了MPH 专业学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MPH 联合培养质量的措施与途径。
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MPH 培养的必要性
1.1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5 年11 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启了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征程。“双一流”是国家继“985 工程”“211 工程”“2011 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之后,为了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3]。
“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意义在于:建设世界级大学,打造国际学术中心[4]。因此,“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从而推进“双一流”建设[5]。
1.2 “双一流”建设对MPH 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公共卫生是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的公共健康学科,强调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建设。这些都对MPH 专业学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具有公共卫生素养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6]。
要实现这一要求,一是要进一步加强MPH 人才教育与公共卫生工作的结合,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二是要在培养MPH 人才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公共卫生研究机构参与公共卫生领域重大问题攻关。
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探索MPH 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方向,协力推进具有公共卫生素养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 MPH专业学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重理论,轻实践
“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使教育重点从理论教学转向理论和实践培养并行,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由于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7],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因此,高校对于MPH 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仍参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模式。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基本相同,侧重学术性研究;在教学方法方面,多采用讲授模式,教授理论知识并强调培养学术能力的重要性,未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与“用”相分离。可见,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对于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2 “双导师”制的优势难以发挥
MPH 专业学位的培养侧重于公共卫生人才职业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导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为了满足这一人才培养需求,高校对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采取“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即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校外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双导师”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局限性。首先,校内导师偏重学术能力培养,在实践方面则往往较少涉足,致使学生感到“学”与“用”分离。其次,承担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校外导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次,高校对于“双导师”制的定位尚不明确,采取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培养模式,削弱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权重,导致MPH 培养目标的有效性降低。最后,校内外导师往往不在同一工作单位,存在沟通不畅、交流较少的情况,难以形成系统、有效的MPH 联合培养模式。
2.3 实践基地实践教育落实不到位
MPH 专业学位联合培养要求学生除了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单位或基地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然而,调查研究发现,实践单位或基地往往缺乏对实习学生规范化管理的制度,未充分落实联合培养方案中对实践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学以致用,高校难以实现MPH 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高校签订的实践单位或基地水平参差不齐,调查显示,部分实践基地仅能满足大学生社会实习的需求,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MPH 实践能力的要求[8-9]。
2.4 学科交叉融合受限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人才培养的新增长点是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是由多学科组成的工作领域,不仅是医学或预防医学,还包括管理学、信息学、经济学、人类行为学等,因此,学科的交叉融合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部分高校未重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多沿用传统课程体系,注重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忽视了对应急管理、大数据、全球公共卫生等其他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应用交叉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较为薄弱。
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MPH 联合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3.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基于目前MPH 专业学位培养现状,需进一步优化MPH 培养模式。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区别于学术学位课程内容的设置。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注重实际应用性,增设偏重实践的案例式课程。如流行病学课程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章节,可以让学生合作讨论事件发生处置的流程以及每一个步骤相对应的理论依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实践素养。同时,团队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第二,在实践教学中,要始终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流行病专家交流讨论、到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参观学习等活动的机会。第三,在联合培养方式方面,要将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始终,注重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
3.2 完善“双导师”制,建设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导师队伍
高校要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首先,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双导师”的职责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工作。其次,对于导师要进行严格遴选,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对于校内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可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到实践基地进行轮训,积累实践经验。例如,南京医科大学以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选派青年教师到基层单位参与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10]。对于校外导师,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请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武汉大学采用“开门办学”的方式,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联合培养公共卫生人才[11]。最后,对于“双导师”之间交流少的问题,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双方共同参与制定MPH 培养方案,加强导师之间的合作;二是校外导师参与学生课程学习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过程,保证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密不可分;三是导师要重视实践与应用,加强合作与交流。
3.3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落实实践教育
实践基地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需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第一,高校要对实践基地采取遴选制度,并且对基地建设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进度安排,明确基地的管理模式。第二,高校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实践基地提供资源。第三,实践基地可采取“互帮互助”模式,如以某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带动其他区、县疾控基地规范化的建设。第四,高校要对签约的实践基地进行考核,实践基地也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如通过小组讨论PPT 汇报、基本技能考核、模拟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等方式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五,“双一流”建设旨在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实践基地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贯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持续推动基地建设,以基地为纽带,与高校共享资源,合作共赢[12]。
3.4 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培养交叉型、复合型人才
开展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要打破专业壁垒,既重视专业学科培养,也重视综合学科的教学,培养交叉型和复合型人才。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重视对流行病学、生物医学统计、环境卫生等核心知识能力的培养,也要综合考虑对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全球公共卫生管理等跨领域专业素养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医疗体系与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交流合作,使学生不仅掌握医疗知识,而且具备公共卫生管理的专业素养,为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最后,要以提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培养一批既具备公共卫生素养又具有应急管理能力的人才。
4 结语
在MPH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质量,采用合理的联合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落实实践教育,开展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满足社会需求的公共卫生人才。高校要在不断优化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升联合培养质量,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