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困境与提升策略
2023-02-24杨根凤宁鹰
杨根凤,宁鹰
(1.赣东学院,江西抚州 344000;2.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抚州 344000)
现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地方高校部分学生的职业目标不明确,就业信心不足[1-2]。因此,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坚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分析生涯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探索解决对策,建立全员全方位育人模式,实现生涯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3-4]。
1 “三全育人”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之间的关系
地方高校部分学生毕业后,未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职业目标不明晰、实践经验不足、综合素养不高。因此,在新时期,应不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1 “三全育人”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指明方向
“三全育人”理念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末,至今已取得一些研究和实践成果,能够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制定目标和内容提供思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水平人才[5]。地方高校与产业之间融合的契合度和紧密度,不仅关系到地方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创新,还关系到地方高校的转型和发展。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资源相互配合,实现生涯教育主体的全员参与;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生涯讲座、生涯咨询和生涯大赛等教育活动,扩大覆盖面,实现生涯教育内容的全方位结合;学生从大一开始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并不断进行调整,实现生涯教育效果的全过程监督。坚持“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础。
1.2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是“三全育人”的实践平台
为实现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地方高校开展生涯教育,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高实践技能;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高校和企业产教融合,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水平,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发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6]。大学生的培养需要落实到具体工作和指标中,职业生涯教育能够为“三全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提供实践平台[7]。
2 “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困境
部分地方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2.1 生涯课程不受重视,师资队伍结构单一
部分地方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教育类课程形式较为单一,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课程,生涯讲座、生涯咨询、生涯规划大赛等课外活动的组织力度较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上课时间集中,课程内容缺少创新性,缺乏学习效果评价,对学生个人职业规划的跟踪力度不够,难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呈现出“结构单一,专业结合度低”的特点,授课教师多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其缺乏职业生涯教育专业背景,难以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师集体备课和选派培训的机会较少,难以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咨询。
2.2 对职业的认知不清晰,就业观念需要转变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日益提高,考研成为很多高校毕业生的首要选择,但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对职业缺乏清晰而客观的认知,导致职业选择不理想,就业质量不高。
2.3 社会实践尚有不足,职业体验有待提升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不仅包括生涯教育类理论课程,还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然而,部分地方高校由于自身科研条件和发展水平等因素限制,产学研平台建设的速度缓慢,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或者调研的次数少、效果差。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更侧重知识积累,设置了大量的理论课程,学生被动学习,兴趣不高,实践能力不强;在社会实践管理方面,重形式,轻实效,实践教学计划难以完整执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落实,实习场地不集中,实习指导力量薄弱。
3 “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提升的策略
当前,社会和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家庭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度也随之提升。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三全育人”教学理念,一方面,本着“全方位”的原则,不断推进生涯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强化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鼓励“全员”参与,充分发挥与家庭、企业的联动作用,构建“家—校—企”生涯教育网格体系,同时立足“全过程”,建立从大一开始的系统化个人职业发展档案,完善实习就业培训反馈机制。
3.1 丰富课程内容,优化导师团队
第二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全方位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深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改革,合理引导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设计与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职业生涯体验,提升其职业适应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8-9]。一是要充实生涯教育课程内容,结合学生个性特征,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增加生涯体验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开展“生涯体验月”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职业规划;二是要重视生涯规划大赛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关注生涯规划意识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持续提升学生专业自信和职业竞争力。
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保障。地方高校应深化产教融合,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组建一支理论扎实、经验丰富、水平高超的职业生涯导师团队[10]。一方面,要重点打造产教融合的教学团队,完善相关认定标准和考核办法,提高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丰富实践经验,多渠道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一批实操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在生涯讲座、招聘宣讲等活动之余,吸引更多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企业相关人员到院校兼职任教,加大合作力度,多方面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产业导师”。
3.2 转变就业观念,搭建育人体系
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导向。地方高校要加强思政教育,宣传基层就业的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家长应转变观念,了解家庭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家校企联动是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机制。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变化的过程,具有系统化和动态化的特点,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需要多方面配合,发挥联动作用[11]。一方面,家庭要尊重学生个人职业选择,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理性地看待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生涯教育帮扶机制,实行“一对一”指导,挖掘校友资源,组织小范围朋辈咨询活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12]。同时,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联系,积极参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开发工作,搭建各类学生实践平台,建设教师挂职培训基地,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发挥重要作用[13]。
3.3 建立生涯档案,完善反馈机制
生涯档案是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依据。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个性差异,建立具有详细分析数据和随时可查询的生涯电子档案,并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发展系统[14]。课程教师和辅导员负责全程跟踪,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职业发展方向,确定职业目标;学生要关注就业形势,客观认识自身性格特点,根据行业需求明晰职业理想,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反馈机制是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持续动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对教育效果进行全程跟踪和评价,从而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反馈监督机制。教师应鼓励学生查看自己的职业生涯档案,根据系统数据分析了解学习质量,分析自身优势,强化行业认知,提升综合素养。教师也应以职业测评工具分析学生兴趣特长和个性特点,以实习实践表现检查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科学评价学生学习进程,丰富辅导和活动方式,加强师生沟通,帮助学生提高反思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