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2021年重大动物疫病抗体监测情况及对策
2023-02-24王正文汪忠荣吴通奎陈菲菲赵孝木
王正文,汪忠荣,吴通奎,姜 艳,陈菲菲,赵孝木
(黔东南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凯里 556000)
近年来,黔东南州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抗体监测工作,并加强对抗体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评估,从而提前预知畜禽机体免疫状况,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指导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本研究对2021年黔东南州重大动物疫病抗体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重在掌握全州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效果,为下一步开展免疫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及器材 酶标仪、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微量振荡器、微量移液器、一次性移液器吸头等。
1.1.2 主要试剂 猪瘟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口蹄疫病毒O型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口蹄疫病毒A型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均购自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禽流感H5(Re-12株)亚型抗原和禽流感H7(Re-3株)亚型抗原,购自哈尔滨国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反刍兽疫病毒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深圳市康百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3 待检血清 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县(市)采集3 631份血样,分离血清,置冰箱4 ℃保存备用。
1.2 试验设计
1.2.1 猪瘟抗体监测 采用ELISA试验。在抗原包被板中分别加入稀释好的待检血清、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混匀,37 ℃温育2 h;洗板,每孔加酶标记物,37 ℃温育30 min;洗板,加显色液,室温避光显色10 min;加终止液,在630 nm处读取OD值。
1.2.2 口蹄疫抗体监测 采用ELISA试验。在抗原包被板中分别加入稀释好的待检血清、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后,加酶标结合物,37 ℃温育30 min;洗板,加显色液,室温避光显色10 min;加终止液,在450 nm处读取OD值。
1.2.3 禽流感抗体监测 采用禽流感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
1.2.3.1 1%鸡红细胞制备。采集3只未接种禽流感疫苗的健康公鸡血液与等体积阿氏液混合,用PBS液洗涤3次,然后用PBS液配成1%红细胞悬液,2~8 ℃保存备用。
1.2.3.2 血凝(HA)试验。在96孔V型微量反应板中每孔加入25 μL PBS,在第1孔加入25 μL抗原,混匀后,吸25 μL到第2孔,混匀,从第2孔吸25 μL到第3孔,依次对倍稀释到第11孔,第11孔吸25 μL弃去;每孔加入25 μL 1%鸡红细胞悬液,轻微震荡混匀,室温静置20~30 min,在对照孔红细胞呈显著纽扣状时,将反应板60°倾斜,完全无泪珠样流淌(100%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为血凝效价。
1.2.3.3 血凝抑制(HI)试验。根据血凝效价计算配制4个血凝单位(4HAU)抗原;V型微量反应板第1~11孔加入25 μL PBS,第12孔加入50 μL PBS;第1孔加入25 μL血清,混匀后,吸25 μL到第2孔,依次对倍稀释到第10孔,第10孔吸25 μL弃去;第1~11孔均加入4HAU抗原,室温静置30 min;每孔加入25 μL 1%鸡红细胞悬液,震荡混匀,室温静置20~30 min,在对照孔红细胞呈显著纽扣状沉于孔底时,判定结果。阴阳对照孔成立,HI≤23为阴性,HI=24为可疑,HI≥25为阳性。
1.2.4 羊小反刍兽疫抗体监测 采用ELISA试验。在抗原包被板中分别加入稀释好的待检血清、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混匀,封板,37 ℃避光温育30 min;洗板,加酶标结合物,封板,37 ℃避光温育30 min;洗板,加显色液,封板,37 ℃避光温育15 min;加终止液,在450 nm处读取OD值。
2 结果
2.1 猪瘟抗体检测结果
血清样品来自16个县(市)的52个养殖场、58个散养点,共计943份,合格760份,抗体合格率80.59%(表1)。其中规模场样品588份,合格502份,抗体合格率85.37%;散养点样品355份,合格258份,抗体合格率72.68%。结果显示,不论是养殖场还是散养点,猪瘟抗体检测合格率都在70%以上,达到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
表1 2021年黔东南州猪瘟抗体检测结果
2.2 口蹄疫抗体检测结果
2.2.1 猪口蹄疫 血清样品来自16个县(市)的52个养殖场、58个散养点,共计943份,合格691份,抗体合格率73.28%(表2)。其中规模场样品588份,合格440份,抗体合格率74.83%;散养点样品355份,合格251份,抗体合格率70.70%。结果显示,不论是养殖场还是散养点,猪口蹄疫抗体检测合格率都在70%以上,达到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
表2 2021年黔东南州猪口蹄疫抗体检测结果
2.2.2 牛口蹄疫 牛O型口蹄疫血清样品来自16个县(市)的10个养殖场、34个散养点,共计461份,合格402份,抗体合格率87.20%(表3)。牛A型口蹄疫血清样品来自16个县(市)的5个养殖场、16个散养点,共计236份,合格144份,抗体合格率61.02%(表3)。结果显示,不论是养殖场还是散养点,牛O型口蹄疫抗体检测合格率都在70%以上,达到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养殖场牛A型口蹄疫抗体检测合格率为90.30%,达到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散养点牛A型口蹄疫抗体检测合格率仅为22.55%,没有达到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
表3 2021年黔东南州牛口蹄疫抗体检测结果
2.2.3 羊口蹄疫 羊O型口蹄疫血清样品来自16个县(市)的32个养殖场、32个散养点,共计528份,合格462份,抗体合格率87.50%(表4)。羊A型口蹄疫血清样品来自16个县(市)的16个养殖场、16个散养点,共计258份,合格146份,抗体合格率56.59%(表4)。结果显示,不论是养殖场还是散养点,羊O型口蹄疫抗体检测合格率都在70%以上,达到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但羊A型口蹄疫抗体检测合格率都在70%以下,免疫效果没有达到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
表4 2021年黔东南州羊口蹄疫抗体检测结果
2.3 高致病性禽流感抗体检测结果
H5亚型禽流感血清样品来自16个县(市)的42个养殖场、57个散养点,共计512份,合格493份,抗体合格率96.29%(表5)。H7亚型禽流感血清样品来自16个县(市)的42个养殖场、57个散养点,共计样品512份,合格495份,抗体合格率96.68%(表5)。结果显示,不论是养殖场还是散养点,高致病性禽流感(H5亚型、H7亚型)抗体检测合格率都在70%以上,达到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
表5 2021年黔东南州高致病性禽流感抗体检测结果
2.4 羊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结果
血清样品来自16个县(市)的32个养殖场、32个散养点,共计528份,合格359份,抗体合格率67.99%(表6)。其中,规模场样品330份,合格246份,抗体合格率74.55%;散养点样品198份,合格113份,抗体合格率57.07%。结果显示,养殖场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合格率在70%以上,达到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散养点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合格率为57.07%,没有达到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
表6 2021年黔东南州羊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结果
3 分析
检测结果表明,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仍有未达到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要求的病种,特别是散养点的免疫抗体合格率相对较低,说明疫病发生风险仍然存在,防控工作存在一定漏洞。
3.1 对免疫工作认识不到位
部分乡(镇)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视不够,没有落实人员认真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导致动物防疫工作出现盲区或推动不力等。
3.2 免疫技术影响免疫效果
部分乡(镇)没有专业的畜牧兽医技术干部,不会指导动物防疫工作;部分乡(镇)技术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工作任务重[1],集中免疫期间没有对防疫员开展防疫培训工作,导致防疫员对免疫方法、免疫剂量、免疫部位掌握不准、把握不好,影响了免疫效果。
4 建议
4.1 高度重视,认真履职,确保工作措施落地
动物防疫是“保安全、保稳定、保供给”的基础性工作,抓好动物防疫工作任务紧迫、形势严峻。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力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工作需要,确保工作措施落地;凡是工作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导致免疫效果不达标、疫情发生或扩散的,都应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4.2 强化基础免疫,构筑有效的动物防疫安全屏障
要进一步加强免疫效果监测和风险评估,尤其是对监测免疫抗体不达标和新增补栏畜禽、漏免畜禽进行强制补免,再次监测,直到抗体水平达标为止,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构筑有效的防疫安全屏障。一是根据动物疫病监测结果和动物疫病防控形势,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特别是免疫抗体合格率较低的县(市)和发生过疫情或疑似疫情的地区,要认真查找原因,有针对性的落实措施,由乡镇人民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具体实施,紧急补充免疫工作,对基础免疫进行再强化,确保辖区内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应免密度达到100%。二是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指挥下,组织县乡畜牧兽医技术干部、村级动物防疫员,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药、药不漏量”的要求,认真做好紧急补充免疫工作,确保辖区内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严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三是紧急补充免疫工作结束后,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部门要合理布局、科学采样、加强监测,落实“真采、真检、真运用”的监测手段,客观评价补充免疫效果和发布疫病风险,最大限度地运用好诊断监测结果,科学指导动物防疫及畜牧业生产。
4.3 加强疫情监测排查,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
根据贵州省、黔东南州动物防疫工作要求,在辖区范围内,继续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加强监测力度和范围[2],重点对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优先防制病种进行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监测和排查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病原的分布状况,做好疫情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
4.4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业务水平
资金是保障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正常运转的关键性指标[3]。由于各级动物防疫经费投入不足,乡(镇)及村级防疫人员业务学习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防疫工作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对基层防疫人员的培训,建立完善州、县(市)、乡镇(街道)培训机制,州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聘请省级技术专家、业内骨干和规模场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春秋两防开展前对县(市)、乡镇(街道)两级防疫人员开展动物防疫培训,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批业务精、技术强的县乡两级防疫人员;辐射推进县乡对村级防疫员、养殖场(户)技术员开展动物防疫等技术培训,确保县、乡、村三级防疫人员定期接受新的知识,切实增强业务能力,提高防疫水平。
4.5 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动物疫病检测诊断能力
要加大对兽医实验室的升级改造和器材补充,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监测工作正常开展,同时要定期派技术人员参加检测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检测技能,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6 强化动物疫情应急准备,科学应对动物疫情
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要求,尽快制定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方案,完善应急机制,规范应急程序,强化应急队伍,做好应急储备,加强应急值守,保障信息畅通,全方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要根据不同的疫病种类,根据监测发现的阳性结果,严格按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和“早、快、严、小”的原则,落实“真报、真处、真彻底”的应急手段,妥善处置疫情,有效控制动物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同时,及时向卫生部门通报动物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以及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