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
——以植物源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技术课程为例
2023-02-24吴志苹郝群群
吴志苹,马 丽,郝群群,杨 阳
(枣庄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近几年,国家在经济调控中进行了产业转型升级,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2020年,山东省确立了39所省属本科高校(包括枣庄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急需深化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一流应用型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整合优化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1-2]。枣庄学院于2021年正式开启了向应用型大学奋进的新征程。
专业选修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更是完善专业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4]。植物源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技术是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在研究植物源农产品品质特点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对植物源农产品进行科学贮藏与运输管理,以及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将其制成成品或半成品的科学方法,从而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食品,实现农产品增值保值,提高产品附加值。该课程的学习对全面掌握植物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应用知识和综合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主要讲授植物源农产品加工、贮藏和物流三大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农产品加工与储运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文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求更好地为农产品加工与储运行业企业培养应用型卓越人才。
一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植物源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解决植物源农产品在加工、贮藏与物流中现存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地进行实践和操作。了解植物源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技术作为综合应用学科在植物、新食品开发等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能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具备能够独立从事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方面的专业技能,掌握农产品贮藏和物流管理技术,初步具备开发利用当地农副产品资源,加工制作有地方特色产品的能力,从而实现农产品增值保值,为乡村振兴助力。
二 课程基本特点
(一)综合应用性强,难度较大
植物源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农产品原料学、食品加工学、物流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采后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法学等多门学科,主要介绍植物源农产品加工、贮藏、物流三大内容。该门课程综合应用性强,重难点较多,需要学习者具备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尤其强调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应用,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酶技术、气调保鲜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农产品加工贮藏中,进一步表明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要求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并熟悉现代加工技术的应用进展,准确把握国际食品科技发展的全貌,同时结合网络教学资源灵活进行教学设计,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实践操作性强
本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动手操作内容较多,如农产品贮藏原理、农产品加工过程单元操作技术、粮食产品的加工与贮藏、油脂加工、果蔬加工等需要相应的实验、实训或实习锻炼来增强操作技能,重点要加强对当地主要植物源农产品的加工与储运的操作实践,带领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培养农产品加工与储运生产所需要的“知原理、会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社会调查、课程实验、课程实习、实训、撰写课程论文等。
三 课程教学现状
(一)理论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线下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主要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由于本门课程没有教材,授课教师主要依据自编讲义,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流程进行教学;同时,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讲授课程的难点,利用动画等手段展示复杂的工艺流程。但是由于缺乏课程实验,许多原本应该让学生亲自设计、动手操作的实践教学内容只能放在理论课堂上讲授,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点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枣庄学院响应我国新农科建设的号召,于2019年开设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植物源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技术是该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从学校到学院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但由于是新上专业等诸多方面的制约,本门课程缺乏相关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目前,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新增的植物学实验室为开设本门课程实验教学搭建了坚实的平台,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训场地也在积极建设完善中。
(三)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
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期末成绩是由课程论文成绩和平时成绩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论文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是由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组成,还未涉及到实验操作技能考核,不能多角度、多维度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这种考核模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不到促进作用;另外,枣庄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尚未毕业,无法通过对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健全本课程的持续改进机制,目前只存在常规的教学监督,缺乏调控功能。
四 改革措施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如“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改革成果[5-6],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1)课前认真准备。提前1~2天将课堂需要讲授的内容(如课件PPT)发送到班级QQ群,并通过“雨课堂”发布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提高预习效率。及时查看学生预习情况并批改预习习题,以便准确掌握学情(图1)。
图1 学生预习情况
2)认真授课。根据每周的教学内容特点及难易程度,灵活选用线上教学直播平台。本课程采用“雨课堂”视频直播教学。通过随机点名、抢答、发送弹幕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促使学生紧跟教师的讲课思路;同时,发送限时作答测试题,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明确讲析侧重点,从而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此外,为了营造良好的线上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将线上学习和课堂笔记的照片分享到班级群。此外,本课程还采用“腾讯会议视频直播+主题讨论”模式教学。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听课状态,鼓励学生全程打开摄像头,利用腾讯会议直播功能进行实时讲解,将课件PPT进行屏幕共享、演示等方式呈现给学生(图2)。为了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不定时与学生连麦并要求学生回答思考题。此外,在第二小节课预留10~15min分钟进行主题讨论(图2),主题讨论主要围绕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展开,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在讨论中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获得感。
图2 腾讯会议视频直播+主题讨论
3)课后辅导。线上直播教学结束后,及时将课后习题上传至“雨课堂”,设定习题完成截止日期,并通过班级群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同时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随后,及时查看“雨课堂”生成的课堂报告,重点了解观看回放人数和课件相关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答疑。及时登陆长江雨课堂了解学生的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并认真批阅试卷,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掌握程度,认真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图3)。
图3 学生课后练习作答情况
(二)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团队教师紧紧围绕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定位,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自编讲义教材,最终将教学内容优化为四大模块,分别是农产品安全、植物源农产品加工、植物源农产品贮藏和植物源农产品物流;同时,将前沿知识、高新技术及农产品加工与储运行业的发展趋势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设计模块教学,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表1)。在教学模块1中,特别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与健康等内容,灵活融入课程思政,如通过讲授农产品加工与储运行业的发展现状、对策及前景,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科技领域尚未解决的难题。作为农学专业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学习好农产品加工与储运相关技术,将来能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或农业生产,为振兴乡村贡献应有的力量;以近年来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为新课导入点,引起同学们深入思考,通过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将来成为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模块3中,特别引入仓库害虫及其防治等内容,以国内外粮食因仓虫危害的损失率为对比,引导学生对我国农产品“采后减损”的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研使命感。此外,将农产品物流现代管理技术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绿色物流前沿技术以及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为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系统思维。
表1 植物源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技术课程内容优化
(三)多渠道改善实践条件,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与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还是培养应用型卓越人才的有效形式[7]。教育部为推动高校产学研工作的发展,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逐步由传授型培养模式向“产学研一体化”集成培养转型[8]。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枣庄学院以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特色,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学院和课程团队教师积极与地方企业联系,加强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此外,大力提升校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多渠道改善实践条件,借助于虚拟仿真技术,使不可视、不可及、高风险等实验操作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更具可操作性。不断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对课程实验的设置、课程论文的指导、实习实训课观摩教学、教学材料检查、教学质量评估等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四)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为消除传统课程评价中忽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缺陷,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均衡发展[9]。目前,许多国内高校都对专业选修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实践[10-11]。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与“教”两方面的积极性[12]。而植物源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发挥“学”与“教”的积极性,还要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主要是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加强过程性考核,主要体现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课堂笔记、平时测验、翻转课堂小组互评、课程论文及学科比赛等多层次考核,结合实验技能操作和期末考核形成多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 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探索中不断进步。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对于推动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专业选修课是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职业技能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适应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地方院校农学类专业教育教学的要求,团队教师从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初探,逐步建立科学合理、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培养适合鲁南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农学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