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学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学的路径探讨
2023-02-24熊明瑞刘楚钰
熊明瑞,刘楚钰
(1.北京工业大学 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北京 100124;2.北京工业大学 文法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124)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推进知识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应健全课程体系,规范课程设置,提升课程权重,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和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1]。因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需要深化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在贯彻“全人”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质量。而行动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始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将行动学习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学过程能够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深入化,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的正向引导作用,建构校园心理健康文化。
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寻求新突破。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呈现出一些新面貌,但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一)现状:突破知识传递的讲授式课堂,重视自我卷入的体验式课堂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教育内涵的不断深化,近几年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逐渐多元化。在教学理念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为课程目标,以提升心理适应能力为导向,重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觉知和初步调节。因此,教师在讲授心理健康课程时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过往经验,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需求的联接,增强互动性与体验性。在教学组织上,丰富不同的组织方式,更好地实现互动体验课的定位。如教育工作者根据授课学生特点将案例式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丰富资源,实现网络上的学习互动[2];徐亚萍[3]采用“对分课堂”的方式,将课堂时间分为知识传授和师生交互讨论两部分,探索“对分课堂”模式下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实际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测查也证实,采用多种组织方式的体验式课堂的确比传统课堂的教育效果更佳[4]。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工作重点也在因时而变,重视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和收获。
(二)困境:互动体验课堂的内涵仍待加深,象牙塔式的教育壁垒有待打破
尽管高校心理健康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得到不断的创新与调整,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多元,但仍面临一些困境。首先,互动体验式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一些互动体验活动过度强调趣味性和参与性,与自身经验联系不够,较难引发情感共鸣。加之大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家庭要求和环境压力等,迫使学生更多地把学习重点放在文化课上,对于心理课的主动参与意识薄弱。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容易降低大学生对课程的心理定位,更多地把课程看成是一门轻松获得学分的公共课,而非有助于自我理解和心理技能获取的成长课。其次,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尚未脱离象牙塔式的教育格局,教育资源的输入和教育效果的输出较为局限。具体来说,大学生的教育活动多发生在校园内部,授课地点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网络教学资源,知识交流集中在师生之间。另外,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活动多以分享、讨论为主,实践性的心理教育活动占比较少。
因此,如何真正构建起集支持性、互动性、体验性和反思性于一体的课程环境,如何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内涵,打破教学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学校内部的教育壁垒,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学需要不断思考与践行的部分。
二 行动学习的内涵和在教育中的应用
在教育不断寻求新思考、不断探索新方法的当下,原本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领域的行动学习,作为一个新的着眼点引起了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的注意,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激发了一些新尝试。
(一)行动学习的内涵和过程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管理学家Revans[5]提出,他将行动学习的内涵表述为:L=P+Q,即学习过程L不仅基于理论知识的输入P,也基于学习者有洞察力的问题Q。后来这一理论模型经过不断修正,内涵变得更加丰富,自主反思和客观实践都被认为是行动学习的重要内容[6-7]。基于以往对行动学习内涵的论证,有研究者总结了广义和狭义的行动学习概念,广义概念下,行动学习是人们通过行动实践来获得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的一种学习理念;而狭义的行动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者基于一定的知识基础,依托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和反思实践,从而掌握知识、提升技能[8]。由此可见,行动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理念能够指引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能够指导策略实施。
在发生过程上,行动学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部分:批判反思、互动支持、执行应用[9]。也就是说,(1)个体需要有批判反思的空间来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这要求个体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基础;(2)从批判反思到执行应用的过程,需要有他人的互动和支持,这些互动和支持一方面来自指导者,另一方面来自同伴间思路的碰撞和支持力量的建构,这就要求行动学习的发生要以小组为依托;(3)在问题的驱动和小组的支持下,个体会形成自己的假设,要验证这些假设需要有执行应用的机会。上述过程中,执行应用并非是行动学习的终点,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获得的新发现,都为批判反思提供了素材,引发一次新的循环,学习过程也在一次次的思考和实践中不断加深。所以,行动学习的过程不仅呈现了行动学习怎样发生,也为如何激发行动学习提供了可能的路径。
(二)行动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行动学习适用于成人学习的特点,国外有大学将行动学习融入教育过程,并且发现该理念下侧重体验的教学收效良好[10]。也有研究者将其引入MBA学习中,探讨怎样的课程组织方式能够对MBA教学过程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为行动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具体结合方法提供了新思路[11]。近年来,国内有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行动学习理念,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例如,李宝荣[12]尝试将行动学习引入教师教研组活动中,引导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以行动学习的方式开展小组教研活动;除了针对教师的一些举措行动学习理念也指向了大学生群体。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学者构建了大学生创业双循环行动学习模型,即在保障大学生获取结构化知识的同时,构建创业能力与精神学习圈[13]。虽然国内高等教育借鉴行动学习的理念进行了一些新尝试,不过,目前二者的结合多集中在教师培训和大学生创业学习中,行动学习价值的发挥还有待在其他的学科领域和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探索。
三 行动学习与高校心理健康教学结合的基础
鉴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学的困境,以及行动学习的优势,使行动学习理念和高校心理健康教学相结合,有望促进心理健康教学效果的深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特点、心理教师丰富的学生工作特点、心理课程联系自身经验的学科特点,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基础。
(一)学生基础
行动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反思性,对受教育对象有一定要求。行动学习基于成人教育理论,该理论视角下,学习者应具有较丰富的内部学习动机,能够进行自我激励;具有教育所要求的相关经验,能够联系自身调用这些经验;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目的性,自身需求导向更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方式侧重于问题中心,围绕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学习方式更佳[14]。对标该理论的学习特点,大学生符合成人教育理论的相关论述。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提升,认知自我、了解自我的愿望更加强烈,更期待自我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其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由被动管理向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转变,校园生活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这些都促使大学生向一个成熟个体过渡。
(二)教师基础
区别于传统课堂,行动学习强调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指导者的作用。这就要求行动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更加丰富的组织学生和个体指导的经验,能够扮演多重角色:既是基本知识的传递者,也是课程活动的组织者;既是课程难点的指导者,也是课堂内容的参与者。高校的心理健康授课教师大都由心理中心的老师和学院的辅导员队伍组成。这支队伍虽然学科背景差异较大,但其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即学生工作经验丰富,具有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同时他们对高校学生的常见困扰、学生心理的引导与调适、家校心理安全共建等,都有很好的实践基础。这一优势迎合了行动学习对于教师指导者作用的强调,让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的放矢,有助于实现使教学队伍的背景优势和学习过程相结合。
(三)学科基础
行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经验学习循环理论:学习来自经验的积累,又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反复凝练,最终形成专业性的知识[15]。由此可见,经验是学习过程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个人经验是对心理状态进行觉察、理解、重构的有效途径。换言之,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等都有自己的经验,且通过一次次的外部事件激发和内心自我反思,对这些具体的经验有所观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通过某些教育手段将这些经验调动起来,以一个科学、开放和多元的视角来看待它,促进新经验的形成过程。所以心理健康本身的学科特点为其与行动学习理念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四 行动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结合路径
让行动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更好地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学,可以考虑从行动学习的过程出发提炼相关教育要素,即在搭建互动支持型课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思中学”和“做中学”渗透到课堂活动中,增强学生批判反思的能力和执行应用的意识,形成行动学习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学观,如图1所示。
图1 行动学习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学
(一)建构互动支持框架
真正把行动学习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学,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创设互动支持的环境,将互动支持的教学理念传递给学生,例如,教师以小组形式组织班级,课堂学习和实践都以该小组为依托。虽然目前有些课堂也以小组为单位落实教学任务,但是收效并不理想,如何通过小组切实达到朋辈沟通与互动的目的,是构建行动学习课堂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具体的举措可以贯穿到课程的全过程中:首先,小组成立之初,可以让小组成员在遵循课堂规则的基础上讨论形成自己的小组契约,以类似于团体辅导的形式提升成员对小组的归属感和信任感,成员共同商议小组名称、形成小组标志性口号;其次,后续课程中注重对小组资源的利用,如在面向不同小组分配不同任务,加强小组内部交流的同时,人为创设小组差异,强化小组竞争,提升个人对小组的依附力;再次,有意识地通过具体活动加强组内资源共享和思路碰撞,小组活动除了常见的讨论分享,还要设置更多的合作性任务,如小组心理调研报告、合作绘画和小组心理主题分享会等。
互动支持框架的搭建不只局限在朋辈团体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应该建立互动支持的氛围。因为师生间互动支持氛围的构建根植于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下对于课堂的组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来说,其最大特点在于其教育理念的开放性,即允许学生不同声音的表达和自主意识的彰显,并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而这一教育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对于教学团队的要求,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支持。可以面向教学团队组织多种形式的分享和讨论会,利用教师间的互动和支持提升教学团队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支持,例如可以组织名师讲座、举办心理教师沙龙和进行教师说课等。
(二)创设批判反思机会
批判反思更贴合“思中学”的理念,锻炼和养成学生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批判反思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基于这些知识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这样的批判反思才更有价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最基础的是知识的讲解,如何讲解和传递知识可以冲破课堂的束缚,借助多种手段。微课资源、慕课资源的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借鉴都有助于学生以多种形式获取心理健康知识[16]。
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在目前的心理课堂中也会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但是活动的意图多以调动课堂氛围、增强课堂参与度为主,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以较活泼的姿态参与到课程中,但是心理健康课程的主旋律还是要回归内心、引发思考,所以在选取什么样的活动组织课堂上需要有所取舍。具体地,课堂辩论能够让学生在观点的思考和表达中挖掘自己内心的想法,拓展看问题的视角;角色扮演可以让同学们了解不同角色的心理站位,发现不同个体扮演相同角色时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的差异,激发人际交往中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理解;对于一些家庭问题,可以组织“给父母的一封信”“给曾经的自己一封信”等活动,让个体通过这种方式意识到自己对父母情感的复杂性,以及通过与曾经的自己的对话,发现成年自我的力量;促进小组协作进行问题解答,小组成员就某一主题每人分享一个最大的困扰,选出最难的一个困扰,小组一起搜集资料来认识甚至应对这一困扰。上述这些更容易引发思考、激起内心疑问的活动可以更多选做课堂的主体活动,而一些趣味性更强的活动可以作为热身活动,调动学习热情和课堂基调。
(三)鼓励执行应用过程
执行应用类似于“做中学”的理念,既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空间,也为学生创设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获得成长的机会。执行应用过程不容易受到课堂的局限,它可以是在校园中的活动与采访,也可以是校外的调研与服务。心理情境剧是目前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较多采用的一项教育手段,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实践出来。类似于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课堂中还可以设置其他以实践和行动为主的活动。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中组织一场心理活动,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由学生完成,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还可以聚焦热点话题组织校园采访,如校园贷、电信诈骗和网络成瘾等,或者通过校园采访揭示一些隐秘的困扰,如离异家庭的困惑、如何看待性少数群体和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和态度等。
执行应用过程也是冲破校园束缚的有力方式。作为高校学生群体,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有更多机会涉足校园外,这种涉足既包含从外界汲取知识,也包含把自己的所学在社会中实践。因此,可以把心理健康课堂通过执行应用的方式拓展到校园外,例如激励学生在社区中组织心理活动、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借由学生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职能。再如,通过与学校社团或社会机构的合作,让学生群体到敬老院、打工子弟学校、特殊群体学校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和心理服务,在组织讲座和服务的同时感受不同的经历带给自己的生命感悟,提升对自我的思考。
通过对行动学习过程的剖析,我们提出了上述行动学习与心理健康教学的结合路径,这些举措各有侧重且相互依托:批判反思和执行应用依赖于支持性小组,而互动支持系统也需要在反思和实践中不断加深。因此,各项举措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以整体观加以落实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