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展览的主题解读与展示方式刍议—以辽宁省博物馆“字途”展览为例
2023-02-24孙其媛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孙其媛 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展览用博物馆语汇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挖掘阐发,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打造一个内涵深刻、能够感动观众的传统文化教育展,需要深入解读展览主题内容,选择与主题内容高度契合的展示手段,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展览效果。现以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字途——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育展”为例,解读展览主题和展示方式,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的策展思路。
辽宁省博物馆于2022年5月31日展出了“字途——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育展”。展览以时间脉络为轴,讲述了中国汉字的萌芽、产生、发展等过程,进而通过文字印证和讲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落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具体举措。展览的推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特别是吸引了学校和青少年的关注。本文通过深入解读展览主题和展示方式,探讨这一类展览的策展思路,以期为传统文化教育展的策展工作带来启发。
展览的主题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是一类弘扬主旋律、正能量的展览,其与博物馆相结合,通过真实的文物还原历史,向观众讲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教育观众。这类展览是国家文物局重点宣推的展览类型。2015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活动,至今已经连续开展了八年。几百个优秀展览入选这一推介活动,代表着国家对展览主题的认可。这些展览具有深入推广的价值,能够展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通过展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浓浓的爱国情深入观众心中,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校外课堂。辽宁省博物馆自2019年起,连续有4个展览被评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文化教育展览的基本属性和内涵,展览的文化价值是指展览呈现给观众的一种价值理念。传统文化展览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带给观众精神引导和价值引领。这类展览往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教育性,通过文物展品对观众进行教育和影响。
“字途”展览以中国文字为切入点,通过介绍文字的演变历史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的兴衰发展,展览选题本身就具有文化价值。展览整体分为“晨曦”与“风采”两个单元,两个单元的划分是以时代和字体为依据进行分类的。“晨曦”单元主要介绍了殷商文明时期,甲骨文和金文的艺术特点以及文字背后所代表的那段历史文化。这一单元的文物主体分为两大类,在介绍甲骨文时,主要选取牛骨、甲骨刻辞片等文物进行展示;在介绍金文时,主要选择青铜文物,比如虎爵、虎符、舌觚等青铜器物进行展示。在殷商时期,文字刻在这些器物上才得以保存下来。“晨曦”单元从文字的萌芽说起,向观众介绍了关于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铁云藏龟》,介绍了对甲骨文字研究贡献最大的两个人罗振玉和王国维,重点说明了礼乐制度。“风采”单元则重点展示了自西周之后文字的发展和变革,介绍了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文字特点。在文物的选取上则有铜权、瓦当、封泥、册页,等等。在展示楷书、草书、行书时,展览设计使用了大量一级文物的图片进行展示,如张旭《古诗四帖》、王羲之《万岁通天帖》、苏轼《寒食帖》等作品以等大图片还原的方式进行展示,以期通过那段时期的代表性文物让观众体会展览的文化价值。
教育意义
“字途”展览的大部分观众是青少年,很多学校专门组织青少年到博物馆参观“字途”展览,并由历史老师进行专题授课。也有很多家长慕名而来,带着孩子在展厅参观。随着展览的不断宣传推广,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走进这个展厅。原本策展团队目标受众的定位是青少年群体,因为这个展览的普适性,其反而成为适合全体观众的展览。“字途”展览把教育性融合在展览中,通过文物介绍将历史常识向观众娓娓道来,教育目的反而没有那么明显了。这是“字途”展览最具特色的一点,如果其只是单纯说教型的教育展览,效果未必会好。
“字途”展览为了满足青少年的观展需求,认真分析了青少年观众的行为特点和文化水平。在设计展览内容时,加入了一些故事性的陈述,例如介绍了结绳记事的故事、造字的远古传说。在介绍各类青铜器时,通过历史故事引入文物特点,使讲解通俗易懂,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展览以教育为中心,但并非处处以说教为主,在介绍甲骨文和金文的关系时,展览通过讲述的方式而不是叙述的方式,让教育润物无声,温润青少年的心灵。在讲到封泥这个概念时,展览巧妙地将其与现代人的生活相联系,把封泥解读为类似现代电子设备锁屏密码的存在,这种解读非常形象生动,能够吸引观众的兴趣;紧接着又讲到封泥的历史,让观众不由得赞叹古人的智慧,惊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育的意义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了。
审美启迪
博物馆除了是一个教育课堂,也应该是一个审美启迪的场所。每一个展览除了要实现文化价值、教育意义之外,还应该对观众的审美有所启迪,传统文化教育展亦如此。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带给人类的不仅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人类对美的欣赏、认同和追求。“字途”展览最后部分选取的内容虽然不是真实文物的展示,但是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展览的定位不同,不可能把想表现的所有文物都展现出来,策展团队选择文字每个发展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以等大图片展示,一方面可以说明这段时期文字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张芝的《冠军帖》、张旭的《古诗四帖》、王羲之的《万岁通天帖》等作品都是草书的代表作,这三幅作品图片的展示,能够让观众欣赏到不同的草书风格,对青少年认识草书字体、感受经典作品的艺术精髓具有重要的作用。展览在介绍行书的时候,通过排行榜的方式进行展示,第三名是苏轼的《寒食帖》,第二名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一名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先不说这种排名是否具有严谨的科学依据,单是欣赏这些代表性书法作品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展厅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观众在现场拍照、临摹,或是给孩子们现场上书法课。展览对美的启迪作用是青少年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展示方式分析
“字途”展览尽管在体量方面并不是大型展览,但是同样可以看出策展团队的用心和专业。展览选取的近50件文物都是辽宁省博物馆的自有文物,在展陈设计和展示方面,策展团队也用了一些心思。
形式设计精准定位受众
与博物馆以往的展览不同,“字途”展览的主打受众是青少年,因此其在展陈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了青少年的喜好和接受能力。展厅设计大面积使用橙黄色,这种颜色代表着青春与活力,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能够有效调动观众的精神兴奋点,也是青少年普遍喜欢的颜色。这种颜色的选用能够契合青少年的心理,带给他们更好的观展体验。展厅入口的序厅设计也一改往日博物馆高雅的设计理念,背景墙是橙黄色与白色相间的,上面设计了很多不同字体的文字,围绕着展览标题“字途——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育展”,引人注目。在文物展柜的设计方面,策展团队也颇费心思,通过“书信”的理念,将展柜设计成明信片的样式,用明信片承载历史的厚重,将代表时光、记录文明的文物展品通过明信片来传递,观众参观时好像收到了古人邮寄而来的书信,展信见字,展信睹物,展信思情。展览整体设计与色调能够抓住青少年的眼球,体现了展览对受众需求的精准定位。
“字途”展览是辽宁省博物馆的“社教”团队策划设计的,展览的宗旨就是以教育为目的,为青少年服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宗旨,同时体现多年来辽宁省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经验,展览设计中特别融合了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例如,展厅中设置了多处立体互动的展示项目,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触碰、情景代入等方式进行学习,既有实物教育,也有情景教育,充分体现了博物馆教育职能中“展教合一”的理念。
展陈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
展览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人文关怀,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在内容设计方面,展览注重将历史常识、文化知识和展览主题内容通过文物、传说、典故、史实等相结合,以讲述而不是叙述和说教的方式呈现。为了让青少年能够深入浅出地理解文字的发展演变,“字途”展览以汉字的演变历史为主要轴线,用文物展示进行辅助。例如,在介绍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汉字几千年发展演变的历程时,策展团队把甲骨、簋、爵、虎符、铜权、封泥、瓦当、汉砖、碑帖拓片等各类文物嵌入整个时间轴线当中,实现了由字及物、由物说字的展示效果。当观众参观到汉字某一发展阶段时,可借助展厅内的文物,使汉字发展的历史一目了然。
在形式设计方面,展览刻意营造了一种轻松温馨的观展氛围,展览说明背板和说明牌的字体清晰,文字表述准确,一些生僻字还加注了读音,整体设计风格也比较清新活泼,加入了一些可爱有趣的设计元素,让展览文字由单调、枯燥变得有趣、生动。展厅内,在地面和天棚的处理上,也处处体现出了温馨感,地面上的指示标识没有采用博物馆原有的那种箭头指示标,而是设计了文物造型的标志,非常有特色。
数字技术应用满足受众需求
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的高度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中国”,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大背景下,博物馆行业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云游博物馆、云观展、VR展厅……各类数字技术与博物馆、文物相结合,碰撞出很多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数字化项目。结合“字途”展览内容,辽宁省博物馆特别策划推出了传统文化故事2D动画《仓颉造字》,主要讲述了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的故事,动画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有趣,通过线上播放,吸引了大量观众到展厅观展,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在举办“文·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展”时,辽宁省博物馆设计制作了VR展览,得到了众多观众的好评。博物馆的观众也希望能有更多数字展览、数字项目出现,满足其在“读屏时代”的需求。
对文化教育展的几点思考
以“字途”展览为例,分析文化教育展览的主题内容和展示方式,有以下几点思考。
展览要有高度,有深度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显现。202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重新定义了博物馆,在ICOM官网上可以查到,博物馆的新定义为:“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一种途径,通过博物馆可以让观众了解历史,了解现在,进而了解未来。因此,博物馆展览,特别是文化教育类型的博物馆展览承载着更大的教育作用。通过举办有高度、有深度的文化教育类展览,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和传达,让更多观众特别是青少年通过展览涵养正气,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而激发爱国之心,萌生强国之力。
受众要有广度,有温度
一个好的展览总是能够吸引各种类型的观众,文化教育展览亦是如此。策划这类展览不应该限定受众的年龄和文化水平,应该想尽办法策划出能够满足社会大众普遍需求、适合任何观众的展览,力争让每一个观众到博物馆观看展览之后都能有所收获。这种收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等等,总有一处能够打动观众的内心,这才是好的展览。因此,文化教育展不能拘泥于受众的年龄,文化教育展览在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的时候要避免低幼化,要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别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表述应准确而精练,避免大量选取未经考证的故事、传说等网络内容作为展览展示的内容,要选取典型的、精准的观点进行陈述,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枯燥的内容,要对观众进行正确的引导。
传播要有角度,有气度
有一些文化教育展因为规模较小、展期时间短、投入较少等原因,设计较为仓促,不够精彩。其实,这类展览不一定非要大制作,只要主题突出、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策展团队用心用情,就可以设计出短小精悍而又意义深刻的展览。而且这类展览也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关键要抓住展览的配套项目进行开发,无论是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还是设计新颖的文化创意产品,都是展览的加分项,也是展览能够多角度传播的有效助攻。博物馆在设计文化教育展览时,在设计之初就可以利用媒体进行前期介入宣传报道,增加曝光度,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果能设计一些可以贯穿展览始终的社会教育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