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2023-02-24张兴召天津市泰达医院天津300457
张兴召(天津市泰达医院,天津 300457)
继续医学教育是继学历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终身医学教育,其目的是保证在医务人员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其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只有不断地进行继续医学教育,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才能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传统继续医学教育模式采用现场教学方式,但由于医务人员特殊工作性质和职业环境,导致其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都受到了限制,工学矛盾问题突出,仅采用传统的现场教学方式进行继续医学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医务人员的工学矛盾,探索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医学终身教育体系[1]是继续医学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传统继续医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探讨“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点和实施意义,为“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1 “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实施背景
1.1 “互联网+”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模式 “互联网+”简单的说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特点,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建设,将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相结合,从而改变其他行业的产业结构,达到传统行业革新的目的[2],催生新的发展形态。“互联网+”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模式可以理解为“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模式(以下简称“互联网+”模式),即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在线教育平台,以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为媒介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在线教育模式。
1.2 传统继续医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继续医学教育通常包括学术会议、专业培训、进修学习、病例讨论等形式,传统继续医学教育模式采用现场教学方式,即固定教学活动场地和活动时间,组织学员进行集中交流学习,进行面对面直接授课。传统继续医学教育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一方面,经常出现不知名机构以学分为诱惑诱导学员参加课程的情况,其参差不齐的师资水平导致课程质量无法保障,课程内容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学员无法分辨课程是否真正有价值;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工作繁重,现场教学方式需要医务人员进行脱产学习,难以避免地占用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或休息时间,而且产生的会务费、差旅费、住宿费等支出,提高了学习成本[3],加重了工作和生活压力。尤其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聚集机会减少,现场教学模式受到极大影响,很多现场教学活动不得不暂停,导致医务人员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减少,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教学效率不容乐观。
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务人员提升自身综合职业素养的必要方式,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不论是就社会发展还是自然领域而言,医学都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不断探索和学习的特殊学科。而当前形势下,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和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多方面因素导致医务人员更加难以进行脱产学习,工学矛盾问题加剧,严重影响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
1.3 “互联网+”模式的政策支持 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了工作要求[4],各省市都在积极推进“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以本市为例,2021年天津市印发的《市卫生健康委关于落实为基层减负措施改进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津卫科教〔2021〕273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行‘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将优质继续医学教育面授项目采用直播、面授、直播加面授等互联网方式,供医务人员学习。同时本市主管政府部门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在线实行提供了免费的网络学习平台,降低了医疗机构的教育成本和医务人员的学习成本,为“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 “互联网+”模式的构建要点
2.1 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以往传统现场教学方式的工作经验和“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制定“互联网+”模式实施方案,从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具体、明确的计划安排,为“互联网+”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保障和依据。
2.2 设置教学形式 “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教学理念、教学观点与传统现场教学方式有明显差异,“互联网+”模式更倾向于以学员为主导进行主动学习,不再以教师为主导进行面对面知识灌输,因此选择适合学员接收信息的教学形式,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比如,将课程内容设置分层级、分批次、分时段[5],学员根据自身水平和需求自行选择合适的课程;视频回放云端留存,学员可追溯查看,加强记忆,反复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2.3 筛选教学资源 在继续医学教育的各种活动形式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是课程教学,比如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或骨干人员,进行理论授课或技能操作培训等,学员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相关课程学习。与传统现场教学相比,在线教育有更多的时间、更大的范围来进行优秀教学资源的筛选和教学课程的统筹规划,根据教学目的和授课教师专业方向,选择优秀的教学资源、保障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选择与学科特点匹配的教学资源[13]是做好在线教育的基础。
2.4 改善教学条件 稳定的在线教育需要高质量的稳定网络条件及网络设备,软硬件环境构建是在线教育开展的先决条件,配备移动终端设备是网络教学必不可少的载体。在开展在线教育时,理应首先解决移动终端提供不足、网络流畅度不佳、网络卡顿现象等问题,搭建运行稳定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在线教育的开展提供教学条件的支持。
2.5 加强监督管理 互联网的高度信息化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的交互性、学习性、共享性,同时互联网也具有多变性、自由性、虚拟性。在线教育在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会导致缺乏对教师和学员的约束性。对网络平台和教育内容严格把关、严格审核,加强监督管理,是“互联网+”模式在继续医学教育应用的前提条件。强化培训过程监督,强调内容文化导向,避免不良信息出现,灵活利用日常监督和随机检查的方法[6],增加必要的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及时解决线上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正教学中的错误,实现常态化监管,为教学内容的有效传播保驾护航。
2.6 引入课程评价 在“互联网+”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引入课程评价机制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改进教学方法的有力手段。通过课程评价机制,检验教学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聚焦学习效果、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在原有结果评价基础上引入过程评价[7],建立评价考核和激励体系,对教学内容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
3 “互联网+”模式的实施意义
3.1 实现资源整合 传统的现场教学方式,由于教学活动场地和活动时间限制、缺少宣传途径、学习成本高等原因,导致能够参加的学员数量有限,教学覆盖面单一,很多医务人员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学习资源零散,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可以有效实现学习资源的整合,结合专业特色和需求,通过组织、协调、重组等方式,发挥物力、事力、人力的作用,以医学人才培养为目标,把彼此相关却分离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建设[8],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教学覆盖面,学员可以通过会议官网、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查询等多种途径查询到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内容的教学资源。
3.2 实现多元化教学 “互联网+”教育模式不受传统现场教学方式的约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由教师主导、学员被动接受的教学手段,可以采用更为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比如直播、录播、远程教育、情景模拟、远程会诊、远程病例讨论、案例式教学等,不同内容、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实现多元化教学,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员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学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减少相应的时间成本[9],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学有所需、教有所别,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3.3 促进教育公平 不同地区医疗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由来已久,在医疗和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软硬件教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经验等方面均有不足,很多医务人员享受不到优质的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学习机会非常少。“互联网+”具有重塑结构、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征,基于以上特征,“互联网+”教育模式在继续医学教育领域的运用和推广,对打破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这一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极大地解决了偏远地区继续医学教育困难,有效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10],达到“送教上门”的效果[1],使每位医务人员都能够拥有同样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社会效益显著[11]。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手机、电脑等智能电子设备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沟通渠道与生活空间。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引入“互联网+”技术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2]。“互联网+”模式的推广,可以为医务人员开辟一条更为高效、灵活、便捷、自主的学习途径,实现管理规范、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联、师生互动运行机制[13]。医务人员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在线继续医学教育,有效缓解了医务人员的工学矛盾,为实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