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历代季札题咏诗的艺术特点

2023-02-23盛娉婷孙瑞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6期
关键词:公子纠季子季札

盛娉婷 孙瑞

一、以质朴厚重为主的风格特点

(一)多用賦,少比兴,重叙述及描绘

历代季札题咏诗多用赋的形式申发。赋,即直接叙事抒情,铺陈直叙,即物即兴。赋往往是情感最炽烈、形象最集中的体现,没有拐弯抹角、声东击西。这样的形式也体现出历代文人对季札的题咏少功利,而是多出于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

南宋诗人白珽的《吴季子墓》便是典型。诗人开篇即铺陈对季札之盛赞,称季札是“圣人如日月,下照无党私”“近取子臧节,远绍泰伯基”,之后具体列举季札让国、观乐、挂剑其事,并以孔子对季札的态度进一步突出季札高风之远播,与其所览遗迹之景相辅相成,诗末直抒其岘首之悲。

又如元朝周驰的《季札庙》,诗人以季札的生平以及自己游季札庙的所见所闻为轨迹,铺陈直叙。开篇“古人不可及,冥晦秉淳德。一动成功名,焕烂照无极”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季札的仰慕之情,然后铺陈季札生平其事以及季札庙的景与人,诗末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要成为如季札一般的人,应该要朝夕学习,毕竟“江海起涓滴”,感情纯粹而真挚。

(二)不重辞藻,风格质朴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历代关于季札的题咏诗,其重点不在辞藻的华美,而是重在文字的质朴有力。考证历代季札题咏诗作者,他们或仕途坎坷,或饱经离乱,大多深入社会民生。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诗穷而后工。”如北宋诗人梅尧臣的《和颖上人南徐十咏(其六)季子庙》:

信如季子贤,自昔知能几。

依约有荒祠,寂寥无奠篚。

坏梁生湿菌,古木凭山鬼。

英灵岂顾兹,青史辞亹亹。

梅尧臣感发于季札昔年之高风,如今却早已被世人遗忘,以“荒祠”“坏梁”等意象描绘了季子庙的荒败之象,但他在诗的最后,笔锋一转:“英灵岂顾兹,青史辞亹亹。”真正的高洁之人又岂在乎身外的虚名,史书自会绵绵不绝地记载下他们的高风,可谓言浅而意深,给人以“老树着花”之美感。此诗一反当时文坛西昆体的雕润密丽,而体现了“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梅尧臣《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的诗歌理念。又如清朝诗人沈德潜的《季子祠》:

斜日延陵郡,秋风季子祠。

荒庭飞野鸟,老树宿寒鸱。

十字褒尼父,千秋喜并时。

躬耕兼待命,怀古不胜思。

沈德潜先写景后抒情,辞藻古朴、不饰雕琢,表达了其怀古之思,诗境悠悠不迫、隽永无穷。

(三)寄予深沉感慨

历代季札题咏诗常于质朴厚重之外,也寄托了作者的深沉感慨。此类主题有三大类,一是对社会风俗道德的感慨,二是对国家兴亡的慨叹,三是对社会风俗道德与国家兴亡的慨叹呈间杂的状态出现。

历代季札题咏诗对社会风俗的慨叹多从季子的生平进行申发。例如,北宋袁默的《季子庙》,诗人从季子让国其事中体现的兄弟和睦出发,指责如今社会兄弟阋墙之事层出不穷,对此感叹“怀古令人忆惨悽”,希望“前规旧辙不远人”,吴民可以延续兄友弟恭的优良品德。

历代季札题咏诗对国家兴亡的慨叹呈现出一种两面性,一面是对季子持正面评价,呼唤国家可以出现像季子一样德行高尚的君王;另一面是抨击季子让国,认为其龟缩不前最终造成了吴国灭亡。南宋杨万里的《延陵怀古三首(其一)延陵季子》是持正面态度的典型,诗人反复写自己“思复思兮君子”,隐晦地呼唤明君重振朝纲、重建河清海晏的盛世。而南宋诗人曹勋的《吴歌为吴季子作》便将季子比作佳人,埋怨其“不来”“自守”,实则隐晦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又如宋末元初陈普的《咏史上·季札》同样是借埋怨季札不做吴王而使吴国灭亡来表达其对明君力挽狂澜、重塑河清海晏盛世的殷切企盼。

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的《兵后过季子祠》是社会风俗道德与国家兴亡的慨叹二者皆有之的典型。诗人写道:“江南近代淫祠多,梁公不作可奈何。于乎祠堂之毁还可屋,礼让风衰较难复。”季子之德传扬两千余年,而如今只剩下过多的祠庙。然而,祠庙被毁尚可重建,已经衰微的礼让之风再要光复就很难了。谢应芳引泰伯、子臧之典,回忆昔年季札躬耕延陵之景,描绘了乱兵过境后季子祠尽成瓦砾的荒败景象,既有国家将亡、生灵涂炭的悲痛,又有对礼让贤风的呼唤。他在诗末更是直接表达了若是能变浮薄不厚的社会风气为昔日的醇俗,那“芳也未死当刮目”。

二、以衬托为主的表现手法

历代季札题咏诗的表现手法以衬托为主,通过历史上高士的品德正衬季札之高风,或用历史上兄弟阋墙、蝇营狗苟之辈反衬出季札的高逸出尘。

(一)正衬的表现手法

北宋袁默的《季子庙》是其中的典型。诗人开篇即写巢由之高风,巢由是巢父和许由的并称。巢父是帝尧时期的隐居之人,不营世利,以树为巢。尧曾让位于巢父,巢父不受。尧欲让位于许由,许由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尧又召他为九州长,许由依旧不受。二人皆为古代隐居不仕者的典范。袁默以巢由开篇,正面衬托出季札让国之高风。

子臧和泰伯是历代季札题咏诗常用来正衬季札高风的人物,在80首季札题咏诗中,子臧出现了9次,泰伯出现了5次。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延陵怀古三首(其一)延陵季子》中的“祀太伯其忽诸兮,顾袭誉于子臧”,“太伯”即泰伯,是周太王公亶父长子,季历之长兄。古公亶父曾欲传位于季历,泰伯不受,避至江南,建立了吴国。子臧是曹宣公庶子,公子负刍杀太子而自立,各方都认为其得位不正,欲杀之而立子臧,子臧选择离开吴国,成全兄长。子臧与泰伯皆有让位之义。诗人通过用先人之典正面烘托出季札让国之高义。又如南宋白珽的《吴季子墓》,同样选取了子臧与泰伯之典,写下了“近取子臧节,远绍泰伯基”之句,以此正衬出季子的“圣人如日月,下照无党私。藏珠与韫玉,所得自华滋。恭惟吴季子,夙禀明睿姿”。

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在《兵后过季子祠》褒扬季子“去国躬耕江上田”,认为季札“此义孰可比采薇”。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因反对周武王伐纣,在商朝灭亡后,二人“义不食周粟”(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谢应芳以子臧之德、采薇之义比季札之德,烘托出季子不恋权位,全义让国,躬耕于垄亩之间的高尚品德。又如北宋杨杰的《题季子庙》,同样以伯夷之德衬托季子让位之德,直言“名儒重欲修前史,列位应须次伯夷”,可见其评价之高。

(二)反衬的表现手法

北宋诗人袁默在其《季子庙》中写道:“阖庐释楚夫概奔,公子纠杀桓公入。”阖闾与夫概是亲兄弟,然而在秦国率兵救楚大败吴师,吴王仍留楚未还时,夫概先归吴自立为王。阖闾后带兵攻夫概,夫概败奔楚。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皆为齐襄公之弟,因襄公言行无常,杀诛不当,故公子纠奔鲁,公子小白逃莒。后齐国无君,小白先至齐,高傒立之,是为桓公。鲁国拥立公子纠失败后在齐国的命令下诛杀了公子纠。袁默以巢父、许由隐居不仕之高风,与阖闾和夫概、公子纠和桓公兄弟相残之事相对比,

一、以质朴厚重为主的风格特点

(一)多用赋,少比兴,重叙述及描绘

历代季札题咏诗多用赋的形式申发。赋,即直接叙事抒情,铺陈直叙,即物即兴。赋往往是情感最炽烈、形象最集中的体现,没有拐弯抹角、声东击西。这样的形式也体现出历代文人对季札的题咏少功利,而是多出于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

南宋诗人白珽的《吴季子墓》便是典型。诗人开篇即铺陈对季札之盛赞,称季札是“圣人如日月,下照无党私”“近取子臧节,远绍泰伯基”,之后具体列举季札让国、观乐、挂剑其事,并以孔子对季札的态度进一步突出季札高风之远播,与其所览遗迹之景相辅相成,诗末直抒其岘首之悲。

又如元朝周驰的《季札庙》,诗人以季札的生平以及自己游季札庙的所见所闻为轨迹,铺陈直叙。开篇“古人不可及,冥晦秉淳德。一动成功名,焕烂照无极”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季札的仰慕之情,然后铺陈季札生平其事以及季札庙的景与人,诗末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要成为如季札一般的人,应该要朝夕学习,毕竟“江海起涓滴”,感情纯粹而真挚。

(二)不重辞藻,风格质朴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历代关于季札的题咏诗,其重点不在辞藻的华美,而是重在文字的质朴有力。考证历代季札题咏诗作者,他们或仕途坎坷,或饱经离乱,大多深入社会民生。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诗穷而后工。”如北宋诗人梅尧臣的《和颖上人南徐十咏(其六)季子庙》:

信如季子贤,自昔知能几。

依约有荒祠,寂寥无奠篚。

坏梁生湿菌,古木凭山鬼。

英灵岂顾兹,青史辞亹亹。

梅尧臣感发于季札昔年之高风,如今却早已被世人遗忘,以“荒祠”“坏梁”等意象描绘了季子庙的荒败之象,但他在诗的最后,笔锋一转:“英灵岂顾兹,青史辞亹亹。”真正的高洁之人又岂在乎身外的虚名,史书自会绵绵不绝地记载下他们的高风,可谓言浅而意深,给人以“老树着花”之美感。此诗一反当时文坛西昆体的雕润密丽,而体现了“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梅尧臣《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的诗歌理念。又如清朝诗人沈德潜的《季子祠》:

斜日延陵郡,秋风季子祠。

荒庭飞野鸟,老树宿寒鸱。

十字褒尼父,千秋喜并时。

躬耕兼待命,怀古不胜思。

沈德潜先写景后抒情,辞藻古朴、不饰雕琢,表达了其怀古之思,诗境悠悠不迫、隽永无穷。

(三)寄予深沉感慨

历代季札题咏诗常于质朴厚重之外,也寄托了作者的深沉感慨。此类主题有三大类,一是对社会风俗道德的感慨,二是对国家兴亡的慨叹,三是对社会风俗道德与国家兴亡的慨叹呈间杂的状态出现。

历代季札题咏诗对社会风俗的慨叹多从季子的生平进行申发。例如,北宋袁默的《季子庙》,诗人从季子让国其事中体现的兄弟和睦出发,指责如今社会兄弟阋墙之事层出不穷,对此感叹“怀古令人忆惨悽”,希望“前规旧辙不远人”,吴民可以延续兄友弟恭的优良品德。

历代季札题咏诗对国家兴亡的慨叹呈现出一种两面性,一面是对季子持正面评价,呼唤国家可以出现像季子一样德行高尚的君王;另一面是抨击季子让国,认为其龟缩不前最终造成了吴国灭亡。南宋杨万里的《延陵怀古三首(其一)延陵季子》是持正面态度的典型,诗人反复写自己“思复思兮君子”,隐晦地呼唤明君重振朝纲、重建河清海晏的盛世。而南宋诗人曹勋的《吴歌为吴季子作》便将季子比作佳人,埋怨其“不来”“自守”,实则隐晦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又如宋末元初陈普的《咏史上·季札》同样是借埋怨季札不做吴王而使吴国灭亡来表达其对明君力挽狂澜、重塑河清海晏盛世的殷切企盼。

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的《兵后过季子祠》是社会风俗道德与国家兴亡的慨叹二者皆有之的典型。诗人写道:“江南近代淫祠多,梁公不作可奈何。于乎祠堂之毁还可屋,礼让风衰较难复。”季子之德传扬两千余年,而如今只剩下过多的祠庙。然而,祠庙被毁尚可重建,已经衰微的礼让之风再要光复就很难了。谢应芳引泰伯、子臧之典,回忆昔年季札躬耕延陵之景,描绘了乱兵过境后季子祠尽成瓦砾的荒败景象,既有国家将亡、生灵涂炭的悲痛,又有对礼让贤风的呼唤。他在诗末更是直接表达了若是能变浮薄不厚的社会风气为昔日的醇俗,那“芳也未死当刮目”。

二、以衬托为主的表现手法

历代季札题咏诗的表现手法以衬托为主,通过历史上高士的品德正衬季札之高风,或用历史上兄弟阋墙、蝇营狗苟之辈反衬出季札的高逸出尘。

(一)正衬的表现手法

北宋袁默的《季子庙》是其中的典型。诗人开篇即写巢由之高风,巢由是巢父和许由的并称。巢父是帝尧时期的隐居之人,不营世利,以树为巢。尧曾让位于巢父,巢父不受。尧欲让位于许由,许由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尧又召他为九州长,许由依旧不受。二人皆为古代隐居不仕者的典范。袁默以巢由开篇,正面衬托出季札让国之高风。

子臧和泰伯是历代季札题咏诗常用来正衬季札高风的人物,在80首季札题咏诗中,子臧出现了9次,泰伯出现了5次。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延陵怀古三首(其一)延陵季子》中的“祀太伯其忽诸兮,顾袭誉于子臧”,“太伯”即泰伯,是周太王公亶父长子,季历之长兄。古公亶父曾欲传位于季历,泰伯不受,避至江南,建立了吴国。子臧是曹宣公庶子,公子负刍杀太子而自立,各方都认为其得位不正,欲杀之而立子臧,子臧选择离开吴国,成全兄长。子臧与泰伯皆有让位之义。诗人通过用先人之典正面烘托出季札让国之高义。又如南宋白珽的《吴季子墓》,同样选取了子臧与泰伯之典,写下了“近取子臧节,远绍泰伯基”之句,以此正衬出季子的“圣人如日月,下照无党私。藏珠与韫玉,所得自华滋。恭惟吴季子,夙稟明睿姿”。

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在《兵后过季子祠》褒扬季子“去国躬耕江上田”,认为季札“此义孰可比采薇”。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因反对周武王伐纣,在商朝灭亡后,二人“义不食周粟”(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谢应芳以子臧之德、采薇之义比季札之德,烘托出季子不恋权位,全义让国,躬耕于垄亩之间的高尚品德。又如北宋杨杰的《题季子庙》,同样以伯夷之德衬托季子让位之德,直言“名儒重欲修前史,列位应须次伯夷”,可见其评价之高。

(二)反衬的表现手法

北宋诗人袁默在其《季子庙》中写道:“阖庐释楚夫概奔,公子纠杀桓公入。”阖闾与夫概是亲兄弟,然而在秦国率兵救楚大败吴师,吴王仍留楚未还时,夫概先归吴自立为王。阖闾后带兵攻夫概,夫概败奔楚。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皆为齐襄公之弟,因襄公言行无常,杀诛不当,故公子纠奔鲁,公子小白逃莒。后齐国无君,小白先至齐,高傒立之,是为桓公。鲁国拥立公子纠失败后在齐国的命令下诛杀了公子纠。袁默以巢父、许由隐居不仕之高风,与阖闾和夫概、公子纠和桓公兄弟相残之事相对比,

猜你喜欢

公子纠季子季札
管鲍之交(下)
季子挂剑
论季子的贡献和文化学影响
季札挂剑
季札挂剑
My Wishes
时间都去哪儿
季札赠剑
“猛虎”一声吼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