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沈从文《边城》中的真善美

2023-02-23马冬艳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6期
关键词:船夫翠翠真善美

马冬艳

沈从文的《边城》集中地体现了其个人文学创作的美学风格,值得对相关文学内容和思想精神进行详细分析。沈从文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边城》中有显著的体现,而真善美作为一个整体,在统一评价时更能体会其中意味。因此,通过对沈从文《边城》内容的赏析,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小说中有关真善美的内容,并对其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了解作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的想法和意图。

一、真善美

“真善美”,通俗来说即真实、善良、美丽。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真善美的具体内涵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真”,即真实地表现社会、时代,既要真实地体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内容,又要真实地塑造相应社会环境下的人物形象,借用恩格斯的话,就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致玛·哈克奈斯》)。典型,就是一种真实的体现。而在小说的人物和环境的塑造过程中,不典型的人物和环境会让读者无法带入其中,存在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然而,真实并非单纯地记录社会生活,那样小说就会成为日记。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其真实性也需要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支持,那就是作者个性内容的体现。比如,同样对于农民群体的描写,鲁迅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挖掘农民群体内在的本性,而赵树理则对农民的勤劳、质朴以及善良等内容更加关注。两位作家的创作都是真实的,其各自的小说内容也确实是在不同侧面进行描述、展开的。在文学创作中,真实性的实现需要结合作者的个性与主观性,像日记、记账一样的记录式真实,并非文学意义上的真正真实。

“善”,即善良。善往往与爱息息相关,没有爱,就很难产生善。做好事、关心人、爱护人都是善的体现。善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平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善”这一内容体现得非常突出。比如,《三字经》中就有“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强调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孔子思想内容中的“仁”,同样是善的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善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如好人好事就体现了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并非只有对好人好事的描绘才能够体现善,很多时候,惩恶即扬善,对坏人、不合理行为的批判也是善的体现。同时,“善”这一内容的体现与作者的价值观也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文章内容和文章中有关善的情节的刻画,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性格。

“美”,即美丽、美好。所有能够令人欣赏、愉悦的事物往往都和美有关。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足以见得美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和地位。在文学创作中,美的构建和创作需要遵循艺术规律,遵循美的规律,将人精神境界的提升作为美展现的第一目标。仅有外表美的事物,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没有美的内在,很难在文学欣赏中引起读者的共鸣。文学作品中的美,往往是针对心灵和灵魂的,读者能够在心灵的沟通中洗涤自己,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比如,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外表虽然非常丑陋,但他有一颗美丽的心灵,这样的形象在文学中就是一个美的体现。同时,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也会对丑恶的形象进行塑造,通过对丑恶形象的批判来对美进行宣扬。

在文学作品中,真、善、美往往是一体的。在这三种价值观念的构筑过程中,真是基础,善和美是在真这一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就像成语“尽善尽美”,只有在真实的典型环境和人物塑造上,善和美才能够更加具体。从真善美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够使读者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和精神,对于了解作品的核心思想也有积极作用。

二、沈从文《边城》中的“真”

在《边城》中,“真”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物性格、风俗民情,以及故事情节设计等,都能展现《边城》这一文学作品中的真实。作为对20世纪30年代湘西边境茶峒山城进行描写的一部小说,《边城》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得非常真实。沈从文将湘西的秀丽风光、清澈的河水、茂密竹林等景色一一融入了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读过《边城》的读者能够感受这种自然景色的真实性,好似自己去过湘西,并亲身体会过这些美景一样。同时,沈从文对于湘西传统吊脚楼等建筑风格的描绘也非常细腻,让读者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当地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氛围。沈从文在小说中用文字描绘道:“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这就是典型的文学创作中对“真”的体现。

真实的自然环境创作和描绘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边城》中着重对湘西地区淳朴的民风以及节日习俗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读者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其充沛的生活气息。同时,沈从文善于通过生活和节日活动中细节的刻画,进一步提升小说的真实性,从而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沈从文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把握是非常恰当的,能够让读者感觉到角色就该是这样的个性。比如,在《边城》中,翠翠纯洁善良,有着正确的是非观念,沈从文对于翠翠相关活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将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翠翠喜欢听新嫁娘的古诗,喜欢将野花戴在头上来装饰自己。但是,当傩送走到她身边时,她又表现得非常害羞,这很符合现实生活中少女的形象特征。

除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角色形象的真实性创作,《边城》中的故事情节也被刻画和描写得非常真实。《边城》的悲剧结局是很多因素造成的,也是不可更改的。首先,因为翠翠、爷爷以及傩送等人的性格问题,他们对于很多事情不会进行沟通,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問题的解决中就会产生误会。其次,因为山城传统文化的主导,傩送在天保死后非常自责,就离开了他从小生长的地方。在爱情和个人道德的竞争中,傩送的道德占据了上风。翠翠对于爷爷和天保的死亡则大受打击,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自己对爱情的追求。这样的思想变化是符合湘西山城中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最后,沈从文没有将大团圆结局作为《边城》的结尾,更加贴近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现实生活,将苦难这一基调展示了出来,让读者在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中能够有所感触,对于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

三、沈从文《边城》中的“善”

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美好幸福生活落实的关键。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不同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将其观念中的善顺畅地展示了出来。在文学作品中,善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行为、思想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的。《边城》中的老船夫、翠翠等人的关系和行为能够对“善”这一概念进行凸显。老船夫是湘西地区传统劳动人民的代表,他在这里生活了七十年,自二十岁起就守在这儿。五十多年来,老船夫不知道渡了多少人,他热爱这个与人方便的活动,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生活的意义。老船夫从来不思考自己的工作对于自身的意义,只是单纯地工作、生活,简单地活着。老船夫勤劳、慈祥,他为了能够让赶路的人尽早回家吃上饭,在渡船里忙个不停。老船夫将茶峒中产出的上等的草烟放在腰间,或者放在搭船人的包袱上供人免费抽,这都是其善良和淳朴的表现,也是劳动人民纯洁个性的体现。老船夫对于翠翠的爱也体现了善。老船夫在生活以及翠翠的亲事上,都表现得极为关心,同时,他也担心自己离开人世之后翠翠的生活。老船夫的善良是当时社会环境下劳动人民典型的性格特征。通过塑造老船夫这一深受湘西茶峒环境影响的典型形象,能够让读者更直接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善良。沈从文在角色形象的塑造上是非常成功的。

翠翠的善良也是《边城》中善的核心体现。翠翠的善良和爷爷从小的言传身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湘西茶峒的自然环境养育中,翠翠从小就继承了爷爷勤劳、善良的品质,她总是习惯为别人着想,在渡口会帮往来的人们准备茶和烟。同时,翠翠非常在乎爷爷,她会在家中做饭,打扫卫生。在爷爷生病时,她也一步不离地照顾爷爷。翠翠的善良和爷爷的善良仿佛是同一的,也正是这种善良的传承,才能够构建起这样的和谐氛围。

在《边城》中,最能够体现善的当数茶峒中的邻里之情,在这样一片仿佛世外桃源的地方,没有等级贵贱之分,只有平等人格之间的交往和相处。在邻居们的举手投足和交谈间,都能够体现出邻里关系的和睦。比如,顺顺和老船夫在物质生活上虽然属于两个层面,但是他们的感情从来没有因为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存在割裂。邻里关系的和睦是善在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体现,人们之间互帮互助,没有猜忌和利益纠纷,大家其乐融融地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正是和谐社会样貌的凸显。在《边城》中,沈从文刻意描绘出这样一个环境和生活场景,一面是出于其对善的向往,一面是其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沈从文《边城》中的“美”

《边城》中对于美的描绘数不胜数,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品格,以及角色形象,都能作为美展现的基础。首先,自然环境之美在自然环境之真的基础上被更进一步地放大了。沈从文对于自然环境刻画的把握,让读者能够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独特自然风光的魅力。沈从文在《边城》中写道:“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这种将人们生活和自然事物融为一体的描述,能够带给读者一种置身世外的洒脱感,在对于“美”这一概念的体现中非常关键。

同时,《边城》中对于角色形象刻画以及人性的描写也能够体现“美”这一内涵。沈从文并非将简单的善或者真进行描写,而是通过对真、善和爱等内容的融合,将人性的美逐步体现出来。在翠翠和爷爷的日常生活中,善和爱无处不在,这样日常的行为方式能够体现出翠翠和爷爷的性格特征,这就是“人性之美”的体现。翠翠和爷爷的关系以及生活中相依为命的不同行为活动,都能够让读者在小说的阅读中感受到美。

沈从文对于外在的美也有一定的刻画,但是对于翠翠的外貌描写并不多,他更重视对角色心灵的刻画。翠翠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并非因为受到的教育让她知道这是对的,而是由心底发出的一种善念。翠翠对人们的爱并非理性的,而是感性的;并非有目的的,而是直接的。在这样的角色身上,讀者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对于生活和人生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体会。

自然美和人性美在《边城》中完美地融合,是其“美”描绘成功的关键。沈从文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表述得非常精准,在自然环境和人性的和谐表达中,能够使人们体会到真善美给予人们强大的心灵力量。同时,沈从文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将人们真挚的感情和自然美丽的景色交融在一起,对于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表达有很好的效果。在对《边城》的赏析过程中,读者能够在体会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人们之间和谐的氛围,仿佛在精神境界中和角色交流,提升了读者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理解。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要体会其中的语言,感受文学思想的魅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能有效提升人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价值,进而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沈从文的《边城》,对真善美的描绘非常丰富,相应的写作方式也符合真善美内容的表现需求。同时,沈从文在对真善美的内容描绘中,没有侧重对哪一方面进行着重表现,而是通过自然环境、社会氛围、人物关系、角色形象等诸多内容来进行凸显。在《边城》中,真善美的表达往往都较为直接,让读者能够快速地感受到这种“人间自有真情”的小说内容。因此,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需要重视真善美内容的表达,让文学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猜你喜欢

船夫翠翠真善美
哲学家与船夫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船夫和风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