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抓要素,夯基础,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2023-02-23钟小燕袁霞
钟小燕 袁霞
一、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的编排情况
(一)各册文言文的分布情况
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的统编语文教材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有很多变化。其中,古诗文的比重增加,达136篇之多。尤其是文言文,篇目大幅增多,由原来的4篇增加到现在的14篇,且起步提前。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出现在三年级上册,比人教版原教材提早了两年多。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三至六年级,三年级每学期1篇,四至六年级每学期2篇,具体分布如下(见表1)。
(二)各篇文言文的学习要点
结合课后习题,我们不难看出,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情况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3.运用多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理解重点字词或关键句;
4.注重思维的训练,如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等。
因此,在复习文言文时,要注意树立基础意识、整体意识和思维意识。教师应找好契合点,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文言文复习的“三抓”策略
(一)抓背诵,落实书写
梳理各篇文言文的课后习题,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目标,就是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并进行背诵。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正确流利地读好文言文,关注朗读的节奏
小学是学习文言文的起步阶段。文言文的语言相对艰涩难懂,要读好文言文,首先得从读准节奏开始。复习时,教师可以让同桌之间相互读,及时纠正,再辅以适当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
(1)对不同句子的朗读节奏加以判断
下面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B.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C.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D.杜处士/笑/而然之。
(2)对同一句子的朗读节奏加以判断
读下列句子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B.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C.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 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背诵,并落实书写
(1)搭建支架,填空背诵
比如,在复习《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可以出示:
王戎七岁,( )与( )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 ),( )儿( )走取之,( )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 )苦李。”取之,信然。
通过填空,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这样的形式降低了背诵的难度,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同时,将课文中的生字纳入填空中,落实了书写的目标。
(2)设置情境,引导背诵关键句子
文言文的背诵,可以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比如,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
《论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这样谦虚的态度。
3.关注易错字
(1)形近字
例如,“诸儿竞走取之”中的“竞”,学生容易写成“竟”。复习时,教师可将两个字的演变过程进行对比,从字理上让学生理解字的含义。
“竟”的甲骨文,上半部分是“音”字,下半部分是“儿”字,两形合一,指乐器演奏结束了。本意为“终止”,由此引申出“终于、到底”的意思,如“毕竟”;又指从头至尾、自始至终、全部,如“竟日、竟夜”。“竟”在古籍中也表示疆界,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境”,再后来又用来表示出乎意料、意料之外的事,作为副词,如“竟然”。
而“竞”的甲骨文,有种说法是会意字,是由稍有简化的两个“竞”字相并立而组成,表示两个人一起吹奏,看谁吹奏得好。金文对甲骨文的字形做了改动,成了两个并立的“言”字,表示二人争相发言,各抒己见,有“竞赛、一争高下”之意。
学习字理后,再回归句子,让学生选字填空:
A.诸儿( )走取之。
B.这项实验,他( )然做成功了。
(2)古今异义字
随着时代的推进,有些字的常用意思發生了变化,古代的意思与今天的意思是有区别的,这种字叫古今异义字。比如,“诸儿竞走取之”中的“走”字,在文中是指“跑”;“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中的“断”字是指“绝对、一定”的意思,而不是今天所说的“折断”的意思。这些古今异义字有很多,复习时,教师要特别重视,要反复强调。
(3)通假字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句子中一连出现了五个“知”,前四个“知”都是“懂得、知道”的意思,而最后一个“知”是个通假字,通“智”,指“智慧”。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话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样的通假字,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4)语气词
文言文当中会有很多的语气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句末语气词“矣”“乎”“也”,还有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岂”。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语气词,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征。
(二)抓理解方法
1.梳理方法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语言艰涩,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已经教给学生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在复习文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回顾这些方法。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明确提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些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查字典(或网络)、找近义词、组词、查看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最主要的理解字词的方法有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
2.学以致用
(1)借助注释理解关键句
在梳理了方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方法理解课文大意,尤其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进行重点理解。
例如,用现代汉语写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这样简单直白的练习,能够考查学生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情况。
(2)借助注释理解整篇文章
教师也可以呈现一篇文言文,让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而是抓住关键字词或句子理解大意即可。这个过程要注意循序渐进,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把文章读通、读懂,再寻求别人的帮助,最后同桌、小组、全班进行交流。
当然,在复习时,教师所呈现的文言文,要注意难易度应与学生的水平相符,避免过难,要让学生在方法的迁移运用中,找到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同时,在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评价语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增加学生的表达自信。
(三)抓思维拓展
1.关注文言文的特点
(1)梳理语言特点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课后习题中就有一题:“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复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归纳一下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
(2)增加感性认识
教师可以对比呈现几组文言文与现代文,加深学生对这两类文章语言特点的理解与感受。值得一提的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所在的单元,其他三篇文章《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在教材中都是以现代文的形式出现,而这三篇文章的原文都是文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找来进行对比阅读。
(3)练习巩固
考查学生对古文的认识,可以有多种形式。
一是,呈现古文与现代文,给出其中一句,找出相对应的文言文或现代文。
材料:《伯牙鼓琴》的现代文(略)
练习:在文中找出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意思相近的句子,画上“ ”。
二是,从原文中提取信息。
材料:《精卫填海》原文(略)。
练习:精卫填海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
2.关注人物形象,积累生活经验
(1)从多角度对人物进行鉴赏
感受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进行。比如,《司马光》一课,可以抓住司马光几个连续的动作“持”“击”“破”来理解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感受人物形象,可以抓住关键词,将几个人物进行对比。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一句,可以抓住“唯”字,对比理解“诸儿”与“戎”的不同表现,从而感受王戎的善于观察和思考。
感受人物形象,还可以以一篇带多篇,开展不同人物同一主题的群文阅读,也可以开展同一人物的多个故事的群文阅读。如感受《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王戎的形象,可以出示关于王戎的三个小故事,再设置问题。
材料一:《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略)。
材料二: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包着,一说砍掉)虎爪牙,纵(任凭)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趁着空隙)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退避)颠仆(跌倒),戎湛然(安详沉静地)不动,了无惧色。
材料三: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问题: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谈谈你的看法。
(2)积累生活经验
在感受人物形象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向纵深思考。比如,在感受完司马光这一人物形象之后,可以这样设置问题:“你有没有遇到过危急的情况?以后如果再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时,你会怎么办?”这样联系生活引发学生思考,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3.关注标题,紧扣语文要素
梳理统编语文教材与原人教版教材中的文言文,可以發现,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有了变化。原人教版教材的标题是《伯牙绝弦》,统编语文教材的标题是《伯牙鼓琴》,这样的改变,是有理由的。我们不妨来看看它们所属单元的语文要素。人教版原来命名为《伯牙绝弦》,从这个题目可以感受到,这篇文章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感受知音文化;而统编语文教材改题目为《伯牙鼓琴》,文章所在单元的主题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因此在复习时,要想落实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可以抓住“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和“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也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进行练笔。
总之,统编语文教材各册中安排的文言文,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文言文的复习,教师不仅要守好文言文的基础“读”与“理解”,还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守正创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