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研究

2023-02-23刘根固程卫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黄河流域旅游业

□文/刘根固 程卫进

(1.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 河南·开封;2.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 广西·桂林)

[提要] 本文基于官方统计数据、现有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等分析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分布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总结旅游业发展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引言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古迹众多,风貌独特,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观察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窗口,承载着文化强国建设和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使命。自1982年起,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多达140座,其中有27座分布于黄河流域,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浓缩了独特的黄河文化,同时推动着属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探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形象塑造与发展、旅游开发对城市的影响、旅游档案管理、旅游者消费行为、旅游地图等问题,少数学者针对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景观、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探究,而从黄河流域整体视角来分析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的研究还较少。鉴于此,本文基于官方统计数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来分析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分布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总结旅游业发展共性问题,探寻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策略,以期为塑造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和传播国家形象提供参考。

一、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分布特征

由于黄河文化辐射范围远大于黄河流域的自然范围,故参考赵宏波等的研究,从黄河自然流域中选取除四川省外的八个省区(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作为研究区域,并根据各省区的行政区划筛选出27个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分布来看,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上游地区只有零星分布。从数量分布来看,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拥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分别为4个、12个、11个,分别占比16.67%、36.11%、47.22%,由此可见,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优势明显,对于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用突出。具体而言,山西、河南两省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量最大,各囊括了6座;陕西、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位居第二,均为5座;青海、宁夏、内蒙古三省区的历史文化名城数量最小,各1座。上述历史文化名城分布特征与人口、自然、交通和经济等要素息息相关,同时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吸引物、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发展理念等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有效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表1)

表1 黄河流域各省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汇总表

二、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现状

通过对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数据梳理发现,一方面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借以多种途径建立了区域合作关系。

(一)新冠肺炎疫情前旅游业蓬勃发展。为使数据呈现结果更清晰,本文分别从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四个历史文化名城较多的省份中各挑选出2个具有代表性且能够收集到相关旅游数据的历史文化名城;从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省中各挑选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以反映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情况。从图1可以看到,2010~2019年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接待总人数持续上升,其中西安一枝独秀,从2012年起逐渐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拉开差距,尤其在2016年后急剧增长,这与西安打造了诸多网红旅游景点和持续的文旅推介活动有关,在游客人数的带动下各历史文化名城2010~2019年旅游总收入也逐年增长。总之,在疫情爆发之前,黄河流域各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呈现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并且不同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图1)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旅游业陷入低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黄河流域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陷入低迷。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以西安为例,2019年西安的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为30,110.4万人次和3,146.1亿元,到2020年分别下降了38.8%和40.2%,为18,417.4万人次和1,882.4亿元,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平遥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2019~2020年其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下降了73.2%和80.0%;郑州的降幅最低,2019~2020年其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只下降了13.4%和12.4%。与此不同的是,2019~2020年银川的旅游接待总人数出现了小幅增长,增长率为1.90%,这可能与其核心客源市场主要为宁夏、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山西等近距离省区有关。但即便如此,银川的旅游总收入仍然下降了33.4%,说明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是全国性的,黄河流域各历史文化名城都未能幸免。(图2)

图1 2010~2019年黄河流域典型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接待总人数统计图

图2 2019~2020年黄河流域典型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降幅统计图

(三)部分名城之间建立旅游合作关系。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黄河流域部分名城之间建立了旅游合作关系。一是以旅游推介会为契机,扩大旅游宣传,加强交流合作。例如,2015年6月,榆林与西安携手打造了主题为“边塞风情、黄土神韵、多娇榆林”的旅游推荐会,并签订了《榆林·西安旅游战略合作协议》。二是以旅游联盟为平台,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部分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借助旅游联盟,实现区域联动,例如延安、西安、咸阳、银川、榆林等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与宝鸡、渭南、鄂尔多斯等非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建立了西部帝王陵区域旅游经济带。三是以“一带一路”为载体,加快融合发展,推进合作共赢。在27个黄河流域历史名城中,部分城市坐落在“一带一路”上,它们紧抓机遇,积极整合旅游资源,谋求共同发展。例如,2018年5月,韩城与延安、运城等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约了四大类14个项目,以期共同打造沿黄地带优秀旅游目的地。

三、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系统梳理发现,尽管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的文化内涵各不相同,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诸多共性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不完善。交通设施上,西安、郑州等规模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表现为旅游高峰期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例如高德地图与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发布《2020第三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西安的交通状况在中国主要城市交通亚健康榜中排名第一;中小型历史文化名城则表现为外部交通设施薄弱,从客源地至目的地、从游客集散中心至景区的交通方式不够丰富,景区可进入性较低。在旅游配套项目上,除少部分一、二线历史文化名城外,多数名城存在住宿形式单一,民宿、青年旅舍、露营基地等新型住宿较少,星级酒店稀缺等问题,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住宿需求。另一方面,诸如旅游公厕数量不足、景区标识不完善、智慧旅游发展程度低、休闲娱乐设施未形成规模、景区承载力有限和疏散功能较弱等也极大地削弱了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

(二)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宣传不充分。一方面大部分中小型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缺乏合理规划与整合,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缺乏体验性项目,如银川、延安、天水等名城的大多数产品仍然停留在传统观光游览层面,文化、娱乐、体育、生态、科技和探险猎奇等旅游主题的新型旅游产品开发缓慢,参与性较强的项目发展滞后。另一方面郑州、西安、开封等热门城市商业化开发过度,缺乏创意,产品类型趋同化严重,如郑州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局限于旅游演艺;西安、开封等诸多景区旅游纪念品多为景区复制品,缺失地方特色,难以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平遥古城内商业化气息浓厚,充斥各种与地方文化关联度较低的商业店铺、餐饮饭馆、民宿客栈等,影响了游客对古城文化的感知。同时,除少部分省会级城市外,多数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宣传经费不足,无力在省内外主流媒体上宣传推介自身旅游资源和产品,也无力举办高水平、影响力大的节事活动,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传播和发展。如祁县、同仁、韩城、濮阳、代县、新绛、武威、天水等,国内多数人在听到这些城市后难以在第一时间将其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系起来,更不知这些城市有哪些出色的旅游资源和景区,反映出其旅游形象辐射范围较小。

(三)旅游合作有待深化。部分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之间通过举办旅游推荐会、成立旅游联盟或旅游协会、利用“一带一路”契机等途径建立了旅游合作关系,但存在覆盖范围窄、深度不够等问题。首先,旅游合作区域覆盖范围有限,旅游合作以省内和相邻城市为主,跨越省际和相隔较远的城市合作较少,缺乏整个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合作。其次,旅游合作深度有限,在上述旅游合作途径中,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之间采取共同举办旅游推介会的形式相互宣传旅游资源,签订相关合作协议,缺乏整体的旅游规划和战略设计,缺少更大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营销传播,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只在有限的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

四、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第一,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加大对旅游交通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尽快完善主要客源地至历史文化名城的交通系统和市内道路网络结构,着力解决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二,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市内外旅游投资集团盘活资本,根据市场需要建设星级酒店、民宿、露营基地、综合消费体等住宿或娱乐场所,完善景区和道路旅游标识系统,大力建设生态停车场。第三,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开发或完善涵盖市域旅游资源信息的App,实现全名城景区在线服务预订全覆盖,建立智能导游、全景导览系统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一票通,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快文化旅游的信息化发展,给游客带来更多舒适、便捷和安全的旅游体验。

(二)深入开发旅游资源,凸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首先,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顶层设计,把旅游资源整合和美丽中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自然、历史、人文、民俗、饮食等特色旅游资源,在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客户需求,科学设计旅游产品,把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其次,发展复合型旅游,丰富旅游体验项目,加快从传统观光型旅游向包括生态康养、商务体验、文化研学和特种体育旅游等在内的复合型文化休闲旅游转型。最后,提高旅游创新能力,完善旅游商品类型,黄河流域各历史文化名城要不断创新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能力、优化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机制、健全旅游商品创新投入保障机制,从而逐渐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建立良好的旅游购物体验环境,并通过旅游商品凸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助力城市旅游传播。

(三)加强旅游宣传,塑造城市旅游品牌。其一,增加旅游宣传经费。鼓励沿黄省份各级政府设立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对旅游宣传经费较为缺乏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补贴,保障其有足够的资金开展相关旅游传播活动。其二,多渠道整合营销方式。积极开展线上旅游推介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短视频、融媒体平台进行营销,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同时,结合线下宣传方式,举办旅游文化节、推广会、学术交流讨论会等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三,进一步塑造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通过网络调查,了解潜在游客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感知情况和相关建议,然后结合自身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和潜在游客建议,重新塑造或完善旅游品牌,并通过上述多种营销渠道大力推广。

(四)转变发展思路,平衡旅游商业化问题。第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内部规划,强化文化本真性体验,对于过度扩张的商业区域进行调整,为游客留出足够的旅游空间。第二,加强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内部景区的管理调控,在旅游开发商规划开发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过程中加强干预和管理,杜绝商业目的的盲目开发,破坏旅游资源,同时对历史文化名城景区内部的地价、房价、物价和旅游商品价格进行适度调整,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防止旅游价格过高。第三,各历史文化名城要不断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深入探究二次消费转型新模式,加强对“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的开发,通过全业态融合发展,逐步淡化门票经济。

(五)深化旅游合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第一,以黄河为主线,以各历史文化名城为节点,以一体化交通体系为纽带,在市场的导向下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建立市场统一、产品多样、资源共享、品牌共铸以及合作互赢的旅游联合体,推动整个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互动发展。第二,建立制度化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建立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合作协调委员会,由流域内省区担任委员会下设机构的成员,负责政策研究、统筹规划、联系沟通、信息服务等工作,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各省区轮值主持,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研究讨论区域旅游合作重大事宜。第三,在合作开发旅游资源、联合开拓旅游市场的基础上,各历史文化名城之间应建立人性化的旅游互帮互助机制。由旅游发展超前、经验先进的历史文化名城对旅游发展较为滞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资金、技术、理念、人才等方面给予帮扶。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黄河流域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鼎鼎大名“大名府”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旅游业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
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