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与未来展望
——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2023-02-23黄黎明

教育与职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劳动研究教育

黄黎明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扎实推进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环节。进入新时代,全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快劳动教育向“深化与创新阶段发展”①,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当前,劳动教育研究成果丰硕,但关于最新阶段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综述性文章尚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文献计量工具及其可视化分析功能,对劳动教育相关文献进行探讨。通过劳动教育2012—2022 年文献年代分布,对核心作者和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进行全面系统的可视化信息分析,明晰劳动教育研究十年来的知识结构、演进脉络和前沿趋势,从中发现本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为劳动教育不断向纵深性方向发展提供参照。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为确保文献的学术价值,除年度发文趋势分析外,其他部分仅以知网学术期刊“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文献资料为数据源。文献搜集采用高级检索方式,输入主题词“劳动教育”进行精确检索,时间范围选定为2012—2022年,共获得文章1263 篇。笔者对选取文章进行逐一核对,剔除会议信息、新闻、书讯、选题指南、机构与人物介绍、期刊导读等非研究类文献,以及与“劳动教育研究主题无关的研究类文献”②,最终获取有效期刊文章1136 篇。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 是一款通过可视化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的分析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知识图谱将复杂关系以图形、图像、节点和连线等形式表达出来,帮助研究者更好厘清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情况。本文使用CiteSpace(6.1.R2 版本)作为分析工具,研究劳动教育相关文献的作者及其合作、机构及其合作、文献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等情况,旨在揭示劳动教育十年来的发展规律,探寻研究前沿,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二、劳动教育研究概况及研究力量

(一)劳动教育年度发文趋势分析

年度发文量的变化趋势能够从整体上反映特定主题在限定时间区块内的研究热度和发展脉络。对中国知网数据库2012—2022 年收录的所有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章进行初步统计可知,劳动教育研究成果呈现递增趋势,期刊论文与其他论文增长趋势基本相同。根据增长变化进行初步判断,劳动教育研究出现2015年和2019 年两个增长点位,并由此形成三个发展阶段:“2012—2014 年、2015—2018 年、2019 年至今。”③

(二)劳动教育研究核心文章的作者与机构共现分析

基于核心文章,为清晰反映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和合作情况,选取十年来发文量排名Top30的数据。从中发现,以李珂、刘向兵、顾建军、檀传宝、任平、曲霞和徐海娇为主要代表的核心学者的发文量和影响力较大。其中,以刘向兵为中心,以李珂和曲霞为重点,形成较为密集的作者合作群网。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机构共现分析发现,发文量排名前8 的机构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南大学。从院系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于各高校教育学(系)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研究中心、课程研究中心等。从学校性质看,除以劳动和工会为特色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外,各主要师范类高校研究成果居多,职业本科、专科类院校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机构研究成果较少。总体上,劳动教育研究得到教育教学、意识形态、道德建设等领域的普遍关注,研究实力与研究成果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但从合作网络的密度看,围绕劳动教育研究整体呈现出较弱的作者和机构合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力倡导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目前学界尚未形成大中小学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在纵向上的密切合作关系。

三、劳动教育重点研究内容及演进脉络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核心概括。关键词共性、聚类和突现分析,能够探知时间范围内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内容,研判发展动向。为避免关键词重复出现,本文通过技术处理对同义词进行整合以呈现数据的科学性。

(一)劳动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2012—2022 年劳动教育研究领域学者们集中关注的关键词前10 名依次为:“劳动教育”(664 次)、“新时代”(80 次)、“职业院校”(66次)、“劳动”(52 次)、“中小学校”(41 次)、“立德树人”(40 次)、“五育融合”(38 次)、“高校”(38次)、“劳动精神”(33 次)、“劳动素养”(32 次)。上述较为活跃的关键词充分体现了进入新时代,大中小学校始终注重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育融合发展,不断强化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社会主义劳动观念的培育,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劳动教育实施的创新路径,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增强、劳动理念认知和劳动素养显著提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心性”(Centrality)④这一指标值大于0.1时,表示该关键词较为重要,起到关键节点作用。“中职学校”“职业体验”“个人特长”“习近平”“基础教育”“价值”“体验课程”“办学活力”“劳 动思 想”“教 育”“策 略”“内 涵”“中 国”等 关 键词虽然出现频次低于10 次,但中心性指标值也均大于0.1,说明它们在学者的研究中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为了全景式呈现劳动教育研究全貌,运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聚类运算和突现检测,以探讨2012 年以来劳动教育研究的重点主题和演进脉络。

(二)关键词聚类反映劳动教育研究的重点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研究主题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跨学科发展趋势。在关键词共现基础上,生成关键词知识网络聚类,以此进行热点主题追踪。通常情况下,聚类分析中有两个指标值得我们注意:Modularity(聚类模块值,简称Q 值)和Weighted Mean Silhouette(加权平均聚类轮廓值,简称S 值)。一般认为,当Q>0.3 时,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当0.7<S≦1 时,S值越大,意味着同一聚类内相似性越高,聚类轮廓合理。本样本聚类分析的Q 值=0.8849、S 值=0.9757,说明本次聚类合理,聚类效果是令人信服的。结合关键词聚类、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等信息,将劳动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界定。结合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德育、劳动意识、职业教育等聚类和身体、劳动、教劳结合、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等关键词,形成劳动教育的三种界定视角。

一是将劳动教育理解为道德或观念教育。有研究者认为,劳动教育是道德教育,劳动教育能够引导人们丰富德性涵养,提升道德认知,形成美好品质,促进道德情感认同。也有研究者认为,劳动教育是价值观教育,包括感知劳动乐趣、体会劳动光荣、厚植劳动精神三个层次。诸多学者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幸福观等方面提出,劳动教育最本质和核心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学生对劳动的内在热情和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何云峰指出,劳动教育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人”教育,以此构建劳动幸福、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系统。

二是将劳动教育理解为谋生的手段,以此改变长期存在的“重劳心、轻劳力”的错误教育观念,扭转近年来部分学生不爱、不会或不想劳动的现象。从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劳动教育是把劳动看作教育载体的一种具身性教育。劳动是消耗一定体力和脑力,以自身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表现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重要的教育载体。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劳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本应成为“身体力行”的教育,树立“整全的身体观”,摒除身体“规训化”的劳动教育方法和“去身体化”的劳动教育途径。从个体生存和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劳动教育被理解为技术技能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在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指引下实现“体脑结合”,帮助受教育者掌握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懂得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前提。同时,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背景下,众多来自职业院校的核心作者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旨在结合劳动教育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岗位人、职业人和社会人。

三是将劳动教育理解为所有学科教育都必须具备劳动育人属性,以此说明社会主义教育的独特优势。从教育资源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出发,班建武认为,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载体均可以纳入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范畴。因此,从概念外延来看,德育、智育、身育和心育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劳动作为其落实具体教育目标的途径。从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阐述出发,研究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劳动教育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一种实施路径,具有极强的理论优势,也是中国教育特色发展的根本遵循。但有研究者指出,伴随当代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劳动”早已不再仅具有“生产劳动”的内涵,因此必须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做出合乎新时代的合理诠释。虽然劳动教育可以通过适当的学工学农等传统劳育来实现,但更应鼓励通过日常科学技术学习环节来实现。

2.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阐释。结合时代新人、接班人、五育并举等聚类和新时代、立德树人、劳动素养、全面发展、价值意蕴等关键词,现有研究从学生个体发展、国家现代化教育体系改革、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战略等维度,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是满足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自由自觉的人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劳动的历史性变革最终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观点已成为学界共识。诸多学者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认为实施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和教育理论的应有之义。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受教育者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培育社会成员的核心劳动素养,帮助个体树立科学职业观和远大理想,挖掘个体的潜能和智慧,实现个体充分发展。从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出发,大中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劳动教育研究均体现了上述价值。例如,顾建军从小学劳动教育的主体回归出发,认为小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实践中学会自身与自然和社会的全面互动交融,使自己的特有个性得到初步发展,为将来实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刘峰从“五育共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学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修德、增智、健体、益美等方面的功能。刘向兵、李珂等人从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出发,认为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当代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

二是健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客观需要。劳动教育是构建全面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内在要求,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本质要求。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从根本上确立了劳动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系统化和一体化设计补齐了劳动教育短板,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当“四育”向“五育”的教育体系转变、“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转变时,劳动教育将成为关键的突破口,原有的德育论、智育论和美育论等都将在新视域下加以重建。正因为《意见》凸显并确立了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独立学科地位,诸多研究者提出劳动教育体系自身建设的价值意蕴。有研究者指出,《意见》从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总体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要求和评价制度等方面建构了具有时代特性的劳动教育体系。新劳动教育体系具有连贯性、融通性和开放性特征,实现了各学段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课程、教学和教法的一体化设计。同时,劳动教育在内容上对接经济发展变化,实现了劳动教育教学与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的有机结合。

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明确要求。一个国家的劳动教育水平影响和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因此,有学者认为,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通过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展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弘扬劳动和劳动者的重要地位,是统一社会思想、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载体。部分学者从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指出新时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呼唤我国劳动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水平和综合国力。劳动者只有提高劳动素质、提升劳动质量,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有效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另有一些学者提出,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是富国强民的大事,对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实现中国智造、做强实体经济、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具有迫切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讨。面对现实机遇和挑战,学界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了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积极探索。结合小学生、职业教育、大学生、中小学、高校、家务劳动等聚类和实践路径、课程体系、人工智能、教育方针等关键词,该主题研究主要从劳动教育方针制定、学校劳动教育举措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三个层面展开。

一是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做好国家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是劳动教育科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一些研究者强调应不断提升政策文件的层级,以提升劳动教育政策的权威;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将劳动教育列入法律。通过法律赋权,明确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关键事项;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在课程标准、人才培养和督查评估等方面提供安全保障;加强国家财政投入,在场地建设、设备配置、资源分配等方面促进社会公共资源向劳动教育开放。

二是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学校教学的实施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渠道。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不仅要加强显性劳育的作用,而且要突出隐性劳育的效用;既要突出劳动教育的校本特色和学段特征,又要体现劳动教育的贯通性。关于各学段各类型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和教学设计,一些研究者提出基于“独立课程”和“课程融合”两个维度,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方法等方面构建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多学科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课程劳育”“大劳动教育”体系。基于不同学段的劳动课教材普遍存在内容重复、断层和倒挂等现象,有研究者提出落实和完善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将课程、教材、内容和教法等研究融于一体,使各学段劳动教育平稳、有序、良性地衔接。

三是重视“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发展。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开展家校社协同创新的实践不足,直接影响学校劳动教育效果和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的全面认识。我国学校教育正日益走向开放,家庭、企业、社会甚至整个生活和劳动世界都已经纳入学校教育的视野。因此,形成劳动教育的协同合力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有学者提出,劳动意识、态度和能力的养成需要从儿童开始,在劳动教育的责任链条中,家庭既负有配合学校的责任,又负有主动要求和指导孩子进行自我生活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等责任。因此,应当制定家校合作以及指导家庭切实安排学生劳动教育的责任制度,组织学生家庭进行经验交流,表彰先进。另有一部分研究者指出,社会场域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依托作用。无论是在城市的工厂企业,还是在农村的广袤天地,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劳动教育应切实开展亲近自然、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实践劳动,立足社会经济大视野将自身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连。

(三)突现词反映劳动教育研究的前沿脉络

在对劳动教育核心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 运行突现检测功能,获取2012—2022 年劳动教育关键词突现情况。通过关键词在短时间内的突现变化,反映劳动教育在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方向,清晰掌握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关键词突现显示了我国劳动教育研究十年来三个阶段相对不同的前沿主题:

第一个阶段(2012—2014 年)突现词为“家务劳动”“策略”。2013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颁布;2014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六一重要讲话精神通知》提出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创造、创新等实践活动,为劳动教育的再出发进行预热。这一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研究的主题较为聚焦,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小学生,研究内容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组织亲子活动等解决问题的举措。

第二个阶段(2015—2018 年)突现词为“教育”“劳动”“立德树人”“接班人”。2015 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就劳动教育存在弱化、被轻视的现状做出研判,并强调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此后,劳动教育核心研究成果开始出现明显上升趋势。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劳育在五育中的重要地位,对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劳动教育研究也开始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在这一阶段,研究对象从中小学生逐渐拓展到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群体,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劳动教育的本源追溯、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制定、劳动教育实践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和科学依据。

第三个阶段(2019—2022 年)突现词为“体力劳动”“劳动精神”“生产劳动”“实践”“建设者”“时代内涵”“职业体验”“育人价值”“延安时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研究部署,2020 年,重磅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进一步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劳动教育发文量出现爆发式增长,2021 年单年的期刊论文多达4407 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也达到十年来的顶峰。结合这一阶段突现词和相关研究文献可知,劳动教育呈现多样化的研究趋势。研究对象仍以大中小学生为主体,但拓展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研究,以及大中小幼劳动教育一体化的融合发展研究等主题。在继续进行劳动教育内涵界定的同时,学界立足于新时代和两个一百年交汇期等背景,追溯百年劳动教育发展历程,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角度深入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在继续探讨劳动教育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的同时,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劳动教育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等内容,希冀为劳动教育的独立学科建设提供助力,为推动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展望

十年来劳动教育研究的关注热度持续升温,研究视角多元,研究主题鲜明,研究的时代特色显著。研究者不仅在本体论层面进一步探讨“劳动教育是什么”的存在论问题,在历史观视域开展“劳动教育起源于劳动还是教育”的本源论问题追溯,而且从价值论层面深入辨析劳动教育的个体性、工具性、政治性和时代性等价值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研究者更是发扬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方法论的角度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向。从研究热点和前沿演进看,随着研究向纵深方向的持续推进,未来劳动教育研究将呈现长效化、常态化趋势。但由于新劳动教育“重新回归”的时间不长,短时间内激增的研究成果未必全面仍有一些重点需要突出、难点需要攻克、弱点需要补强。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进一步廓清基本概念

檀传宝、班建武等人认为,目前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众多,但研究尚未形成对“劳动教育”这一概念的认知共识,对于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相近的诸多概念之间缺少应有辨析,出现将劳动、实践、活动的一般含义及其教育意蕴简单等同的舛误,以致学校劳动教育在实践开展中出现“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现象,出现在形式上用劳动直接代替劳动教育设计、在资源开发上将劳动资源简单等同于劳动教育资源、在育人效果评价上直接将劳动成果评价等同于劳动教育评价等突出问题。

概念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普通逻辑的视域看,概念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随着认识对象的变化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应具备丰富的劳动教育科学知识,正确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对象,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分清劳动教育的概念外延。当前,研究者对于“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德育”等概念的关系区分不足,仍存在基本概念解读模糊的现象,致使他们在劳动教育研究深入开展过程中,往往产生劳动教育到底是什么、劳动教育从何而来等困惑。毋庸置疑,不同学科依据自身特性开展劳动教育概念解读,是在特殊性辨析中产生普遍性概念认知的基础。为此,从不同学科概念界定中归纳总结提炼劳动教育的共性特征,是我们阐释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学理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前提。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意见》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的明确要求。但从相关调查访谈中发现,部分师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影响了劳动教育教学成效。部分研究在价值意蕴的阐释上,往往聚焦于从某个层面展开劳动教育的价值阐释,或从国家层面对劳动教育不同价值维度进行简单解读,一定程度上造成劳动教育价值的空心化、矮化,导致对劳动教育碎片化认知与随意化处理等难点。一方面,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理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思考“培育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劳动教育的根本宗旨均表现为对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精神面貌的不同要求。新时代劳动者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劳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劳动文化,更应有新时代创新性的劳动情怀和创造性劳动的胆识,以及崇尚劳动的信念和解放劳动的信仰,这些要求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复杂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应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劳动教育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逐渐形成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研究话语体系。同时,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强调劳动的个体性、社会性与政治性价值之间的内在统一,以此描绘出追求集“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于一体的劳动教育价值新图景。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深化研究主题、拓展研究视角和创新研究方法

“如何推动劳动教育长期高质量发展”是劳动教育研究无法回避的生存论问题。劳动教育研究应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要求,激活研究新的增长点,不断弥补研究内容的不足,拓展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和主题上有以下五个方面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的侧重点,思考如何通过课程体系设计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衔接性;如何推动家校社育人合力,提升劳动教育的普及性和开放性;思考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指标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评定和检验劳动教育效果;劳动教育有哪些安全因素,如何科学构建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机制体系。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可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立足本土实践,开拓国际化视野,注重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借鉴劳动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借助本土典型样本,开创劳动教育区域和校本特色。(2)以学校为主体,以学段为基础,运用协同学方法,加强不同层次研究机构、不同类型学校研究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劳动教育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共同体,形成劳动教育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联合互动的课程开发共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合作的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3)补充一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是突破传统研究方法、深化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的必要环节。例如,劳动教育测评指标构建可基于专家访谈、模型构建和运行,以验证当前通过归纳推理或经验总结方法而得到的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及可靠性。又如,目前劳动教育现状、实施成效如何,可通过问卷调研和师生访谈等方法获取大量样本数据,提升研究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再如,通过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精密仪器,探测劳动教育实践对学生相关心理指标的影响等。

[注释]

①学界对劳动教育发展阶段划分标准不一,但无论从劳动教育百年发展历程,还是劳动教育七十多年发展走向的研究中可以窥见,“2012 年至今”作为劳动教育深化创新发展的阶段性划分已成为学界共识。

②少量文献难以进行相关度判断的,通过摘要、关键词或全文阅读等方式确定是否剔除。

③具体分析请见下文“突现词反映劳动教育研究的前沿脉络”。

④中心性又称中介中心性,是测量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指标之一,是连接两个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有两类节点可能具有较高的中心性:与其他节点高度相连的枢纽节点和位于不同聚类之间的节点。当关键词的中心性值大于0.1 时,表示它在研究中较为重要且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劳动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