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上海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城市更新设计策略

2023-02-23杨沁茹

关键词:里弄街坊风貌

杨沁茹

上海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5

里弄的是上海的特色,是过去上海居民独有的居住形式,也是近代上海重要的市民生活场所,同时也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构成。里弄给半数的上海人提供了居住之所,同时也承载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直到1990年,仍然有一半的上海居民生活在里弄里。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里弄成了除棚户区之外的重点更新对象。为了实现城市的整体风貌保护,同时对当前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之外的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区域进行维护,在2016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审批了风貌保护街坊名单119处,包含了大量的象征着传统风貌特色的里弄。怎样做好这些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的保护工作,是当前摆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里弄住宅的风貌保护价值

在里弄建筑遗产中,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中,这种叠加了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建筑形式,也不是像中式建筑和欧洲联排简单结合那样简单,在一定的生活背景下,由于人们的生活模式、居住需求以及文化碰撞形成的,也是在不断妥协、借鉴中产生的。最早的上海里弄住宅产生于19世纪末,主要是在战乱背景下,上海租界的人口快速增长,一些外商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建立了一些简易住宅。在早期,主要是为了在狭小的空间中满足众多人口的居住需求,这样实现土地的最大化使用[1]。作为传统的上海居民生活空间,里弄的特征和风貌价值体现在以下:

1.1 高度混合的功能用途

里弄给当时的上海居民带来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且在街坊中,包含了多元化的居住、医疗、商业、工作、教育和社会交往等等用途,不同的功能充分混合起来,让街坊始终保持着活力。在里弄街坊中,居住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同时也是核心的功能。商业功能主要是沿街底层,在街坊外面进行围合式布局,产生了公共活动的区域,并且有着多样化的类型,能够符合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这种高度混合的方式更加符合居民的生活要求,让里弄成为了能够自给自足的独立的细胞单元。

1.2 层次清晰的空间格局

在里弄街坊中,整体空间格局是其最主要的代表特征。在里弄住宅中,结合我国传统院落式住宅的特点,同时也有着西方联排住宅的布局,在土地最大化利用的前提下,形成了固定的行列式模式,其建筑的间距、建筑体量以及高度都固定。另外,里弄住宅都有着清晰的层次和空间秩序,从街道到总弄和支弄以及居住的空间组织中,把街坊中的居住空间合理的划分成了几个部分,构建了自身特有的空间肌理,同时将其作为载体,给街坊中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带来了场所。里弄的弄巷空间是鱼骨形或者是丰字型,就像毛细血管般进行串联[2]。

1.3 中西融合的建筑细节

里弄住宅是快速构建形成的,因此其模式化比较强,在平面设计和空间结构中,没有独特的设计,并且其艺术价值不显著。为了符合居民和建造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关注建筑的细节设计,并且在建筑构件中,充分体现装饰感和艺术性,比如阳台、门、立柱和屋檐等等。在里弄住宅建筑细部中,充分结合了西方建筑设计的要素,并且有着自己的建筑符号,常见的有老虎窗和石库门等。

1.4 内涵丰富的人文记忆

因为空间十分拥挤,里弄只能让居民能够在公共空间实现交流沟通,同时围合式布局让整个空间更加封闭,这就使得领域感以及归属感不断提高。在其中产生的邻里和睦的市井文化也实现现代我们居住方式所缺少的,也是里弄最为令人怀念的地方,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作为最为常见的上海居民普通建筑,里弄中生活过很多著名的名人,有着大量红色遗迹,承载了很多历史故事[3]。

2 里弄的保护与更新诉求

里弄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建筑,也是其建筑特色之一,里弄中的市民生活也是这座城市自身特有的文化基因和内涵。在上海城市理念中,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从过去的“拆、改、留”到现在的“留、改、拆”,体现了上海市政府对于里弄的保护和更新的态度。在当前,上海市政府划定了290处风貌保护街坊中,其中各种特色的里弄街坊占据大部分,也成为了上海历史文脉延续、保留乡愁的主要载体[3]。

和风貌保护需求相一致的是当前的上海里弄集居民生活的现状和困境,一些居民在这种狭窄的里弄街坊中,其居住条件十分恶劣,很多都没有独立的卫浴设施等等必须的生活配套。在整体来看,里弄街坊缺乏公共要素,其建筑环境衰败、功能不断退化,这种困境也推动这里弄设计更新的开展。

3 风貌保护要求解读

3.1 风貌保护街坊

在1999年发布的《上海市中心区保护规划》中首次提出了风貌保护街坊概念,其中设置了234个,之后有184个划入了设置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中。根据分类引导的方式,将保护街坊划分成为七个类型,其中有工业遗存型、里弄住宅型和大专院校型,其中,里弄住宅型十分重要,多数都在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周围[4]。

3.2 风貌保护要求解读

在每个风貌保护街坊中,都有着自己的规划评估,在评估中有风貌保护要素汇总图以及相应的要素信息,其中对地块中的建筑保护数量、位置、面积和等级等等进行了规定,同时包含建议保护的肌理和界面以及空间,同时也注明了名木、古树和风貌保护道路等等,在备注栏内都有着仔细的描述。因为各个风貌保护街坊中有着不同的情况,虽然是相同保护图示,但是也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基于保护要求,做好实地踏勘,防止依赖经验进行设计施工。

4 风貌保护街坊城市更新设计策略

4.1 要符合风貌保护要求

4.1.1 保护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

文保单位、文保点以及优秀历史建筑是文物保护中级别最高的,需要严格按照政府的条例要求进行保护,在进行开发中,地块中的文物分散,建筑数量多等等是面临的难题,将空间割离开来,导致开发空间十分分散。在当前技术不断发展中,可以在充分论证之后,平移这类建筑,上海已经有了大量的成功案例,比如兴业太古汇民立中学和上海音乐厅等。

4.1.2 历史建筑的保留

历史建筑不能整体进行拆除,必须要维修同时进行再利用。历史建筑保留的核心价值主要是其外立面的特征,年代久远之后,内部设施也会无法符合人们的居住要求,因此需要将其外立面特征保证,将内部结构进行替换,同时更新内部空间格局,比如对布局平面进行重构,安装空调设备等,同时把其改成特色商业区,或者是能够符合现代的居住要求。另外,也能够使用拆解复建形式,整体拆解建筑,将其保存到仓库中,完成地下室之后进行原始构建,需要将其自身的特征要素和外立面中的建筑材料进行保留,也可以原址复建,又能够就近复建。在上海丰盛里接到中,就是使用了拆解复建的方式[5]。

4.1.3 保留一般历史建筑特色元素

对于一些风貌价值、历史价值都十分普通的建筑,需要只对其要素构建进行保留。在特色构建中,里弄的特色窗框、石库门门头和山花等都是主要的元素,这些能够使用新旧结合的方式,应用在新增开发中的建筑中,同时也可以应用到景观绿化中,将该地块承载的历史记忆带给后人。

4.1.4 建议保护肌理

肌理是风貌保护街坊中比较完整的历史肌理部分,要求将其肌理和格局特征充分保护下来,比如里弄中“主弄—支弄”的鱼骨状肌理特征。保护肌理并非要遵循传统的建筑轮廓,而是需要在该范围中的格局特征进行提取,然后体现在新的布局中。建议保护肌理范围主要是按照街坊中的建筑现状设置的,在设计中需要和历史建筑平移方案结合起来,要整理肌理保护基本的轮廓,但是不能减少面积。

4.1.5 建议保护的界面

建议保护的界面常常是其中的连续沿街面,可以解释成保护界面中的立面特色。针对一般的历史建筑,能够使用原位托换的形式将其特色立面进行保留,比如上海中央商场,同时也能够将本来藏在地块中的优秀建筑挪到沿街面上,使更多人能够发现其价值。

4.1.6 建议保护的风貌道路与街巷

在进行开发设计过程中,沿着风貌保护道路建筑需要保证贴线布置和原始边界的划一,确保新建沿街建筑能够和之前的建筑有着相同的高度和边界,人们在街道上行走时,可以感觉到过去的历史风貌特征。

4.2 采用新旧结合的设计

在风貌保护街坊中,其原始建筑的密度非常高,在其保护地块中要增加开发量,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增加建筑的高度。风貌保护街坊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内部连续肌理,如果将建筑增加的比较高,那么就很难完整地感知到其风貌特色。建议使用“高层换肌理”的开发方式,增加一些开发到少数的建筑中,这样能够确保最大化地保留住建筑的历史风貌肌理。在高层建筑新增时,需要充分学习国外的新旧结合建设方式,在历史建筑上巧妙地“嫁接”高层建筑,从而实现有效开发。

4.3 地下室整体开发

为了符合新都市建设的需要,要针对当前有条件的风貌保护地块,实现地下室的开发和建筑,从而满足停车要求。在新建筑技术的支撑下,拆解复建历史建筑成为可以,并且肌理复建能够对地下室进行合理的开挖,比如建业里和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建设,都增加了后期的地下设计。

5 风貌保护街坊开发的研究

在当前,上海中心城区中有着很多的更新项目,上海市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针对城市更新发展以及历史风貌保护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规定,然而在设计技术审查过程中,依然是采用普适的规划作为基础,遵守交通消防要求,比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可以使用在一般开发项目中,没有特别说明城市更新类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常常会因为实际的开发情况难以符合规范需要,这就需要反复修改设计,急需要有一套能够参考的技术审查流程和标准[6]。

同时,因为在风貌保护工作中,难以真正实现规划控规编制的有效同步,这就使得控制性详细规划难以符合风貌保护的需要。在进行开发时,需要各个部门进行不断协调论证,促进开发的推进,同时因为在中心城区,风貌保护街坊的四周都已经建设成熟,自身开发条件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单一地块中很难实现集中的高强度开发和停车,需要进行区域的统筹和调整,统一梳理规划条件,在进行历史价值保护的过程中,能够符合基础开发条件。

5.1 灵活运用各种更新模式

在上海市出台的《更新办法》中,给项目更新主体带来了新的思路,可以出让政府主导之外的产权,让实力主体进行整合产权的收购,同时也能够让原产权人组建形成新的联合体主体,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

5.2 引入专业力量,提高公众参与

在上海进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探索中形成了“社区规划师制度”,在城市中,“镇街规划师”“城市总规划师”“社区规划师”制度的构建是给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社区居民带来服务,不断增强基层的规划管理能力,提高公众在城市设计规划中的参与程度。在城市更新保护中,规划师能够开展以下工作:一是进行专业咨询,给城市保护更新设计的相关政府部门带来决策的支持,给予咨询服务。二是能够进行设计把控,针对更新项目原则和目标得出控制要求。三是协调职责,对更新项目进行全面的跟踪,对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诉求进行协调。四是技术服务职责,分享城市保护更新的成果,宣传城市设计的理念。在社区更新规划师的工作中,能够给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以及社会组织之间构建有效的沟通桥梁,同时能够给城市建设发展助力[7]。

5.3 建筑规划绿色补偿

在上海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城市更新设计中,接到的空间规划和设计十分重要,同时在进行规划探究中,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重要的因素和原则,能够决定里弄类风貌保护街坊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保证技术型规范和生态型规范建设共同发展的需要。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使用图像描绘、大数据分析和矢量测量等等方式,设置制度,加强规划调整和区域划分,实现技术型规划和生态型规划的有机协调。要确保在改革规划过程中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标准的不断探索,加强战略引导,保证技术衔接。在环境角度看,不管是人文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改变其行为方式。但是从人的角度看,里弄的空间规划不但有着很强的技能水准,同时需要拓宽知识面,掌握绿色城市规划的要求,推进城市规划模式的变化。政府需要做好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不断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的有序开展。

6 结束语

一般来说,建设年龄在五十年之上的有着历史风貌特色的建筑,基本都担负着民生改善的功能要求。同时,保护性拆除和新建也是城市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我们可以按照其现代使用功能,根据已有的风貌特征,最大化利用之前真实的历史构件进行重建。同时要保证“原材料、原型制、原工艺”,更加符合真实性的建设需要。在遇到旧改项目时,我们既希望能够留下一些过去的历史记忆,又希望能够改善物质环境品质,但是又苦恼于项目的推进建设问题。然而,在当前的上海城市风貌保护和更新建设中,积累的经验不断增加,相信在未来技术不断更新发展中,城市发展不但能够留住历史,同时也能够面向未来。

猜你喜欢

里弄街坊风貌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以街坊为单元的老城区微更新方法研究
——以柏林Kreuzberg 地区为例
上海石库门里弄房屋分类情况简析
唐朝城市街坊布局规划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居住功能更新方式探索
多元与包容
百万庄小区街坊调研及街区改造设计
上海里弄认同的多层线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