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族文化儿童剧发展现状及推广策略研究

2023-02-23玉丹萍何春晨陈星如贲雪琴莫雅茜

戏剧之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儿童剧广西民族

玉丹萍,何春晨,陈星如,贲雪琴,王 曼,莫雅茜

(1.河池学院 广西 河池 546300;2.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 来宾 546199)

广西具有悠久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极其珍贵的传统艺术瑰宝。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儿童剧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拓宽了儿童剧内容的范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高文化市场建设与法制化发展水平,[1]更有利于民族儿童剧的发展。广西民族特色文化在儿童剧中的运用,有助于儿童学习民族语言、民族音乐,构建儿童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及民族凝聚力。

景俊美和王松在《当前中国儿童剧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中梳理我国儿童剧整体创作水平和演出市场的发展情况,提出国产儿童剧创作表演缺少创新、团队创作态度需提升,表演人员缺失,市场收益模式和剧本创作等问题;王瑾在《当前中国儿童剧发展现状的问题分析》中提出,国外引进的剧目虽然数量上占一定优势,但剧目的水平良莠不齐,国外部分价值观影响国内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陈越、马慧慧《浅谈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儿童剧的深度开发》对儿童剧教育功能、应用范围及表演形式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儿童剧应该在吸引幼儿兴趣的同时凸显教育功能,削弱儿童剧的娱乐属性,使儿童能够参与其中;陈丽莎和龙生浩秉承“问题导向”的原则,旨在提高儿童剧的文化和教育价值,提出深度开发策略:在儿童剧中融入“游戏化教育”,鼓励儿童参与剧目表演创作;韦兆杰在论文《浅谈传统儿童剧与市场的结合》中指出,政府要努力完善保护传统儿童剧发展的法律法规,健全儿童剧的监督体系,向二三线城市广泛宣传儿童剧的概念,提高剧本质量和人员素质,重视创新。

当前的研究叙述了中国儿童剧总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国内目前对国外儿童剧现状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少,特别是对民族文化运用到戏剧乃至儿童剧的研究寥寥无几。广西民族儿童剧创作潜力极大,在戏剧创作阶段,可利用多种融合方式发展儿童剧大型人偶戏如《魔豆》《壮壮快跑》《鬼马小雀仔》《跟斗小子》等。结合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文化成为广西地区原创儿童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广西儿童剧团在发展经营上存在许多问题,且距离其他城市较远,扩大剧目影响力及受众面还有一定难度,在市场需求中未能占据主导地位。我们需要对广西儿童剧进行深入研究,将民族文化资源中适宜幼儿发展的内容与儿童剧融合,通过这一途径推广和传承儿童剧。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课题从理论分析和实地探究的角度出发,研究广西儿童剧以往和现今市场发展情况,通过了解广西剧院规模大小,探究儿童剧在广西社会中的观念,挖掘广西儿童剧中的民族文化,研究广西儿童剧现状,分析如何使广西现有民族文化资源与儿童剧进行多元融合。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西各类剧场、儿童剧工作室、家长和教师群体及部分社会人士:问卷调查对象中18—25 岁年龄段占63.64%,26—30 岁年龄段占9.09%,31—40 岁年龄段占12.12%,41—50 岁年龄段占9.09%,51—60 岁年龄段占6.06%。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和查阅,查看关于广西地区儿童剧的发展现状、民族文化与儿童剧的多元融合、广西民族儿童剧的传承与推广等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与研究成果,对查阅后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2.调查法

笔者针对本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要求,编写了一份问卷,采取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各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人群,共发放192份问卷,回收100 份问卷,调查涉及学生、教师、技术人员等不同行业人群,数据全面可靠。调查时间为2021 年8 月至2021 年9 月,问卷共设计题目16项,内容主要涉及广西民族文化儿童剧发展现状。

笔者实地调研广西当地的剧场,对上演的剧目进行仔细分析,通过剧本的结构,选用的创作题材以及最终舞台呈现形式,探索剧本的创新点。

3.访谈法

为了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笔者实地走访当地的儿童剧场,采用个别的、无结构的访谈,用手机、录音笔完整记录谈话内容,主要了解儿童剧发展现状及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儿童剧推广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等,从管理者、运营者的视角探析儿童剧当前处境乃至未来发展动向,辅以对家长和教师、社会人士的访谈,以了解当前社会人们对儿童剧的认知程度及如何看待儿童剧的教育作用。

二、广西民族文化儿童剧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结果

1.学历、收入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学历在初中及以下占15.15%,高中学历占9.09%,中大专学历占12.12%,本科及以上学历占63.4%。月收入在2000 以内的家庭占21.21%,收入在2001—3000 之间占27.27%,收入在3001—5000之间占21.21%,收入在5001—7000 之间占6.06%,收入在7001—10000 之间占18.18%,收入在10001 以上占6.06%。

这说明大多数人的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家庭收入比较可观,可消费类型较多,不再局限于温饱方面,还有更多的资金可以花费在教育方面和娱乐方面。

2.对儿童剧的了解情况

(1)对儿童剧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占6.06%,比较了解占27.27%,一般占33.33%,比较不了解占12.12%,完全不了解占21.21%。

(2)认为儿童剧可以提高儿童某方面的能力:认为儿童剧能提高审美能力占18.18%,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占9.09%,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占6.06%,提高想象创造能力占12.12%,提高其他能力占6.06%。

(3)认为现在儿童剧存在的问题:缺乏趣味性占41.94%,缺乏原创性占32.26%,缺乏融入广西民族文化的儿童剧占38.71%,儿童剧演出信息少,无法经常看占54.84%。

数据显示,大部分人对儿童剧有一定的了解,觉得儿童剧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挖掘儿童的表演能力。

3.对广西民族文化儿童剧的了解情况

(1)对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的儿童剧的了解情况:非常了解占6.06%,比较了解占9.09%,一般占33.33%,比较不了解占24.24%,完全不了解占27.27%。

(2)是否看过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的儿童剧情况:看过的占21.21%,没有看过的占78.79%。

(3)看过几个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的儿童剧:看过一个的占14.29%,看过2—4 个的占71.43%,看过8 个及以上的占14.29%。

(4)对具有更多广西民族文化儿童剧的期待值:90.91%的人期待有更多的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的儿童剧。

数据说明,大部分人不太了解有关广西民族文化的儿童剧,大多数人也没有看过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的儿童剧,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的儿童剧比较稀缺。

4.儿童剧在相关教育机构的开展情况

(1)所在园、机构是否开展过儿童剧的相关活动:经常开展的占50%,从未开展的占50%。

(2)儿童剧的参与人员中全班幼儿(学生)占50%,教师和部分学生占50%。

(3)开展儿童剧活动时遇到的问题、困难:场地限制占50%,儿童剧资源欠缺占50%。

数据说明,儿童剧资源稀缺,难以开展相关活动,也没有得到相关机构、园所的重视。

(二)存在的问题

1.对儿童剧了解较少

调查显示,一部分人完全不了解有关广西民族文化的儿童剧。绝大多数人没有看过广西民族文化的儿童剧,甚至不曾听说过。广西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种文化并把它融入儿童剧中,也算是一种资源浪费。

2.现有儿童剧不足

现有儿童剧缺乏趣味性、原创性,缺乏融入广西民族文化的儿童剧,儿童剧演出信息少,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儿童剧相关活动时常遇到儿童剧资源欠缺的问题。

现如今儿童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原创性太少,展现优秀民族文化的儿童剧更是少之又少,且儿童剧的宣传力度不大,一些不发达的城市中的大多数人不了解儿童剧,大多数人都期待着将刘三姐文化和彩调融入儿童剧中,都希望可以加大儿童剧的宣传力度,多创作原创剧本。

3.市场容量有待提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大部分比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多,且文化水平也较高,所以有更多资金用于教育和娱乐消费。家庭月收入在两三千元左右的人为了维持生活,没有过多的娱乐消费项目,儿童剧对他们来说或许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4.缺乏创新

儿童剧的发展不是一味追求复制经典、模仿经典,而是在展现经典的同时进行创新,融入其他的优秀文化,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不一样的儿童剧,让更多的人熟知并喜欢上儿童剧,让幼儿在儿童剧中寻找乐趣,了解一些知识,启发他们的梦想,锻炼他们的思维,在儿童剧中加入广西民族文化也让他们对广西的民族文化有所了解。加大宣传力度,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儿童剧的真正意义。

三、广西民族文化儿童剧的推广和实施方案

(一)丰富儿童剧的表现形式

当代儿童剧创作的核心在于“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做到风格多元化,塑造个性化。儿童剧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当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儿童文学、分析儿童戏剧的思潮和发展,不断丰富儿童剧的表现形式。

1.增强艺术形象的真实感、亲切感,力争引发共鸣

必须确立现实题材剧目表演的标准,要求演员力争做到“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鲜明体现”。舞台上,演员们要将自己对剧本的理解、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真切地表达出来,不留余地、恰到好处地展示剧情需要。演员们需要以真诚贴切、细腻不拘谨的表演,刻画人物特性,展现人物关系,将人物情感和灵魂以可见可感的形象表达出来,使儿童最真切地感受到剧本所要表达的内容。

2.运用“外在表现手法”增强视觉和听觉元素

利用制作技术在视、听觉方面获得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如人物角色的动作、音乐、特殊音效等。色彩的搭配要充分迎合儿童对色彩的心理偏爱,正确引导孩子对色彩的认知,引导他们关注色彩的内涵。

3.插入幽默的节奏感

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能够快速激活孩子的大脑皮质,使儿童产生某种主观情感期待和精神愉悦的心理体验,对游戏认知及加工动作有更积极的认知准备,也能够保持孩子稳定的注意控制水平。夸张明快的节奏叙事及话语结构能够巧妙制造各种游戏效应,营造一种奇妙的戏剧艺术意境,为儿童真正带来游戏的轻松快乐。但有时插入的幽默片段对某些儿童的接受心理也有抑制性作用。在观看儿童剧时,在适当缓慢的音乐节奏中插入幽默小片段,将有助于某些儿童快速捕捉某些有效的信息。[2]

4.小剧场,互动性与多媒体舞台的结合

儿童剧现场是热闹的现场,特别是儿童情绪具有传染性,他们的心情会被相互影响。采取互动模式,为儿童创造一个具有特色的表演场所,能够让小部分儿童参与儿童剧的演出,让他们上台与剧中人物互动,并在结束后让其分享感想。“动手操作+说感想”的模式能让儿童印象更深刻,教育效果将更加明显。

(二)在儿童剧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将民族文化故事融入剧本

将民族文化融入儿童剧是儿童接受文化熏陶最自然的方式。传统文化本身具有浓厚的故事性,儿童剧剧本创作者应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性史料进行解读来创建历史情境,以丰富儿童剧剧本文化内容,使儿童剧中的传统文化更加生动直观形象,更具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儿童在愉悦轻松氛围之中受到文化熏陶,再通过儿童剧特有的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这对儿童的成长和个性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2.剧目创新,老剧新唱

受快餐文化影响,传统儿童剧市场受到挤压,人们普遍愿意接受新鲜、有趣的东西,相比之下,传统的剧目被烙上了老旧的名号,难以在市场上流通。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可以收获不错的反响,如木偶剧《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把结局改成了“唐僧发现了孙女、奶奶、爷爷三人都是由白骨精变化而成,没有赶跑孙悟空,白骨精认错,发誓再也不出来害人”,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3.运用不同艺术形式创编儿童剧剧本

传统儿童剧剧本形式的改编创作具有巨大潜力和艺术优势,如儿童剧《钧瓷娃娃》《大战人熊婆》《壮壮快跑》《小马过河》等作品便取材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给我国儿童剧创作带来独特的感官艺术体验,拓展中国儿童剧作的知识视野,提高儿童文学的文化审美水平。将现代皮影戏、木偶戏题材等因素融入民族儿童剧剧本和编创体系中,成为促进当前少数民族儿童剧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创作方向。[3]

(三)运用多种宣传手段

儿童剧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一些带着民族文化烙印的地方儿童剧相对较少。广西这片土地孕育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民族历史,广西民族文化儿童剧可以将“民族”作为宣传的关键点,挖掘民族文化儿童剧中有关民族风俗、传奇故事、少数民族服饰特色、优秀民间小调的内容,对其进行加工创造,在宣传中展现民间艺术文化的风貌以及民族精神。也可以丰富民族文化儿童剧的宣传形式,将线上与线下宣传相结合,线上剧院开通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中开设相关栏目进行剧目的宣传,制作民族文化儿童剧的预告片及创作花絮并在公众号首页进行推荐。注重网络宣传推广形式,在网络上宣传,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推广,如在家长经常浏览的论坛、贴吧、视频网站、微博等投放相关剧目的广告、花絮。线下找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进行推广合作,或在地铁站、高铁站、公交车站滚动播放民族文化儿童剧广告。也可以将民族文化儿童剧的剧中形象包装成IP,以深受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走进幼儿园、小学、社区等,以小短剧的形式进行演出宣传,快速打开民族文化儿童剧的市场。

(四)物质保障

针对这一问题,可从社会、教育组织几个方面来改进。民族文化儿童剧中的民族文化是美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政府部门要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儿童剧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加大行政部门对儿童剧市场的政策审核,制定文化分级审批制度,规范各类儿童剧产业市场及其发展创新方向,实现美育的要求。教育艺术组织也应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升学校美育与教学实践水平,提高学生群体的基本人文素养和整体审美创造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师生对儿童剧的认识,通过接触和体验增加其对儿童剧的兴趣。

猜你喜欢

儿童剧广西民族
我们的民族
浅谈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儿童剧的深度开发
我的妈妈是儿童剧演员
发展与反思—儿童剧的发展路径
多元民族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儿童剧演出团体常驻购物中心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