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企业的成本变动、压力来源与应对策略分析

2023-02-22中国财科院企业成本调研民营企业成本专题组

财政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产业链民营企业协同

中国财科院“企业成本”调研“民营企业成本”专题组

内容提要: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日益突出,且未来预期转弱、发展信心不足问题非常普遍。为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营造更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制度环境,2023 年我国陆续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主要着力点是降低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此,本文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系统考察我国民营企业的成本变动及其影响,剖析加剧民营企业成本压力的主要因素,并从强化产业链协同入手,探讨助力民营企业有效应对成本压力的基本思路和可行建议,为优化政策设计、提高政策效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决策支撑。

一、引 言

我国民营经济具有突出的“56789”特征,在保障基本民生、加快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动能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新常态时期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民营经济更是首当其冲。我国广大民营企业信心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其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因为国内外多重因素尤其是制度因素而显得困难重重(杨晓琰等,2021)。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3 年7 月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和肯定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并从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法治保障、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以期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夯实其高质量发展基础。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中央部门相继出台系列配套措施,为广大民营企业带来了很多确定性和政策利好。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出台实施的各项政策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重要助力。但需要正视的是,现有政策仍普遍存在宣传解读不够、有效性不足、执行过程繁琐、与企业期待相比有较大差距等问题(李奕、王桂莲,2020)。特别是制度和社会歧视无处不在,这使得民营企业不仅难以充分享有政策支持(赵丽,2022;张行、周孝,2023),而且普遍囿于衍生的身份认同不够、产权保护不足而备受制约(周泽将等,2019;唐松等,2020)。因此,除消除疑虑、增强信心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见》及其配套措施能否真正破解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和堵点、为其营造更加适宜的环境。要回答这一问题,显然需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实地调研,系统了解政策供需之间的实际差距。鉴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当前政策的主要着力点,而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将通过提高公共风险水平来增加企业成本(刘尚希等,2023),本文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视角展开探索,以期为优化政策设计、提升政策效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考虑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并且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本文着重从产业链协同着手,探讨民营企业成本压力的主要来源以及可行的应对策略。

民营企业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在各个行业和地区,且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和规模差异,这就要求选择的调研对象必须具有代表性。基于如下考虑,专题组挑选北京、广东、湖南、广西作为调研地点:一是除包含东中西部外,四省市还覆盖了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二是四省市的民营经济各有特点。例如,北京和广东的民营经济占GDP 比重低于全国整体水平,但有较多企业入选2022 年民营企业500 强,而湖南和广西正好相反。三是四省市的产业结构迥然不同,能够代表产业发展处于不同水平的其他地区。以北京等四省市作为调研对象,可以较好涵盖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同时,除了解省级层面的基本情况外,专题组还重点考察四省市的代表性地市或地区及其主导产业,以便从不同层面增进对民营企业成本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二、民营企业的成本变动及其主要挑战

《意见》及其配套措施出台实施之后,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回暖,整体上呈现企稳回升、结构向好的趋势。但实地调研发现,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容忽视,其集中体现为日益突出的成本压力。具体地,民营企业的成本有升有降但以上升为主,这使其维持生存和实现发展面临更大困难。

(一)用工成本普遍上升,引人贵留人难已成民营企业发展痛点

尽管各行各业的感受有所差异,但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用工成本持续提升对其施加了较大压力。与此同时,招工难、员工稳定性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等已经成为大部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掣肘,对于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而言尤其如此。

一是中小企业招工难、用工贵问题突出。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日益健全,社会保险、带薪休假等非工资或非货币成本持续增加,促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不断走高。而受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小民营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受青睐程度有所下降,且很难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这进一步加大了其用工成本压力。湖南省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2023 年6 月的问卷调查表明①该调查共计回收2341 份有效问卷。,72.79%的受访者认为用工成本过高,52.50%的受访者表示存在招工难问题,另有50.66%的受访者抱怨员工容易流失、用工稳定性不足。对于短期或季节性用工较多的企业而言,招工难和用工贵并存且相互“促进”更是加剧了其生存困境。

二是中西部地区用工成本优势明显弱化。虽然我国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东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但其用工成本优势却变得越来越小,主要原因是其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出。如表1 所示,东部地区的农民工总数虽然最多,但其主要在本地工作,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比仅有6.76%。与之不同,中西部的农民工半数以上都选择外出工作,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比均超过30%。劳动力数量有限,使得民营企业的招工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加之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快速增长,民营企业很难通过提高工作强度来降低实际用工成本。此外,在社保缴费方面中西部地区也不具有明显优势。例如,2022 年广西的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为3863 元,比深圳市还高出1503 元。正因为此,广西的民营企业普遍反映其招工成本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深圳。

表1 我国农民工的地区分布

三是专业人才缺乏严重制约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普遍反映存在引人贵、留人难的问题,使其难以构建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一方面,我国各类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且高度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例如,湖南省内现有眼镜零售店近6000 家,而省内各大院校的眼视光专业毕业生每年不足500 人。特别是民营企业必须提供相对更高的薪酬待遇,才能在专业人才市场中具备竞争力。另一方面,受社会地位不高、发展空间有限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很难留住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很多受访企业反映,其高成本引进并培养好的人才很快就被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高薪挖走,根本无法保证研发项目的延续性。

(二)用能成本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和行业民营企业压力更突出

新冠疫情期间,受燃煤价格上涨、用煤用电需求增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在用能方面普遍遭遇了非常大的成本冲击。在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之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用能成本整体有所下降,但部分地区和行业的企业仍然承受着较大压力。以用电为例,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能源短缺地区民营企业的用电成本明显更高。自电力市场化改革后,上网电价约占工商业企业到户电价的70%。由于煤炭等基础资源禀赋不同,各省市的上网电价存在较大差异。以2023 年11 月为例,各省市的电网企业工商业平均代理购电价格①各省市的平均代理购电价格构成存在一定差异,多数地区等于平均上网电价与偏差电费折价、平滑资金折价等之和,其中平均上网电价起决定性作用。如表2 所示。其中,广东、海南、湖南的平均代理购电价格最高,均超过了0.5 元/千瓦时。相比之下,云南和新疆的相应价格均不足0.3 元/千瓦时。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差异,其结果是各省市的到户电价相差较大,缺煤少油乏气地区的企业承担着明显更高的用电成本。值得强调的是,湖南和广西的到户电价分别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较高水平,受访民营企业普遍表示这对其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

表2 2023 年11 月电网企业工商业平均代理购电价格 单位:元/千瓦时

二是高耗能行业民营企业因电价上涨而大幅承压。近年来,我国电价上涨较为明显。以国投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火电为例,2019—2022 年期间其在福建、广西、贵州、天津的平均上网电价分别提高了36.17%、38.75%、20.12%、23.43%①数据来源:根据iFind 数据库计算所得。。面对电价的持续上涨,高耗能行业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承担了更大的成本压力。在实地调研中,新材料、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受访企业对此反响较大。特别是各地区之间的到户电价差异较大,这对高电价地区的民营企业极为不利。例如,湖南一家电池材料制造企业反映,用电成本占单位锂电正极材料产品制造成本的40%左右,电价持续上涨使其在与同行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三是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未能切实惠及民营企业。为在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和电网运行安全的同时适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我国各省市均积极推行了峰谷分时电价政策。但实地调研发现,该政策的降成本作用并不明显。从该政策中获利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充分利用好谷时段开工生产,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做到晚上开工或24 小时不停工。例如,广西当前的谷时段是23:00 至次日7:00,但很多民营企业因为招工难而无法在该时段开工。同时,很多企业反映若在谷时段开工,公司必须承担更多的加班费、照明费、夜宵餐费、安全维护等成本,这直接冲抵了谷时段生产的电费节省。不少企业还反映,现在的年轻劳动力通常不愿接受上夜班,这进一步制约了企业利用谷时段优惠电价的能力。此外,一些企业愿意承受更高电价,但却囿于能耗指标而不能在峰时段充分开工,这表明峰谷分时电价政策的适用性还有待提升。

(三)融资成本部分下降,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难以得到资金支持

我国高度重视破解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各级政策出台实施了以普惠金融为核心的针对性政策措施。从北京等四省市的情况来看,现有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其创新发展仍难得到充足的外部资金支持。

一是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各省市实施的金融政策为很多民营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广西的“桂惠贷”就是典型代表。2023 年1—11 月,广西累计投放“桂惠贷”2589.58 亿元(其中约94.41%投向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惠及12.51 万户经营主体,加权平均利率低至3.01%,直接降低相关主体融资成本48.55 亿元。但是,现有金融政策与广大民营企业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湖南、广西等地仍然反映民营企业存在较为明显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少民营企业表示,其融资成本仍明显高于具有紧密竞争关系的国有企业。例如,广西某民营钢铁企业反映其综合融资成本约为5%,比国有企业高2 个百分点;深圳某生物医药企业反映其不存在融资难问题,但其融资成本相对高于国有企业。

二是创新型金融产品支持民营企业效果不佳。为更好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地金融机构推出了以知识产权融资为代表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但是,其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效能较为有限。2022 年,全国授权发明专利79.8 万、注册商标617.7 万件,但全年专利商标质押金额1000 万元以下的普惠贷款登记项目仅惠及1.8 万家中小企业。多地企业财务负责人表示,知识产权质押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显著大于其带来的融资增益,使得很多企业不到万不得已不愿选择这一融资方式。2023 年前三季度,广西某地市仅给7 户企业发放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573 万元,存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足2500 万元,占辖区内民营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不到千分之一。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仍不健全,难以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提供准确、客观的参考,这使得一些优质的科创企业不愿进行知识产权估值和质押融资。

三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难以获得金融支持。调研发现,在成长型、发展型民营企业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了更加集中的体现。如果能够顺利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则初创企业就可以得到较大力度的金融支持。广西某数字科技服务企业财务总监反映,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其在享受“桂惠贷”中的科创贷政策3 个点贴息的支持后,融资成本降低至2%。但是,更多的初创企业还存在明显的融资困境。北京某医疗器械企业表示,随着资本市场风险偏好的下降,初创企业的融资难度越来越大。北京某芯片设计企业则提出,由于所在细分领域尚未成熟,公司在短期内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因而难以得到信贷资金支持。广西某电子设备制造企业认为,初创企业的可抵押物不足且现有设备估值不高,无法以较低成本获得发展壮大所需的贷款。

(四)其他成本明显上涨,原材料和物流挤占民营企业利润空间

除用工、用能和融资成本之外,调研发现民营企业的其他各项成本也存在明显上涨趋势。特别是原材料价格提升和零部件进口难的存在,不仅大幅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而且导致其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因而面临更加突出的生存压力。

一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抬高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近年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这导致各类原材料的收购成本大幅提升,给民营企业带来了较大压力。例如,广西崇左某制糖企业负责人表示,甘蔗收购成本占公司总成本的比重达到85%,而其收购价格采用二次联动定价模式。目前,白砂糖的市场平均销售价已经超过7000 元/吨,这意味着甘蔗的收购价格将至少比上榨季提高9.81%。湖南省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的问卷调查显示,63.61%的受访者反映原材料有供应但价格上涨过快。此外,美国等国家施加的出口管制政策也显著提高了民营企业的零部件进口难度和成本。湖南某音箱制造企业反映,其核心零部件来自日本生产商,但日本并未放开对我国企业的限制,公司只能以更高的成本从国外中间商处购买。广西某电子设备制造企业提出,近年来芯片价格连续上涨了六七轮,对公司经营产生了巨大冲击。

二是物流成本提升对民营企业利润空间形成挤压。随着人工、燃料等成本的提升,我国物流成本整体上涨,给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这在湖南和广西表现得尤为突出。湖南省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的问卷调查显示,38.36%的受访者认为物流较为方便,但物流成本在不断上升。广西崇左、贵港、玉林等市相关部门反映,广西尚未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且物流基础设施仍不完善,这导致民营企业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一家冶炼企业反映,其每年有大量的原材料和产品要运进或运出,物流成本提高大幅压减了其利润空间。某木材加工企业则表示,由于运输成本过高,其产品的销售区域只能局限于两广地区,无法进一步向外拓展市场和利润空间。

三、民营企业面临成本压力的来源剖析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使各类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这是我国企业成本压力日益凸显的关键原因。特别是人均工资快速上涨和环保力度持续加强,并且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不断传导,使得我国加快迎来了高成本时代。调研发现,除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外,所有制歧视犹存、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和产业链协同不足,是加剧民营企业成本压力的重要因素。

(一)要素获取受限制直接提升民营企业成本

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普遍存在的制度障碍通过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大幅降低了民营企业获取要素的便捷性。即使就所在地区或区域而言,民营企业也因制度或社会歧视而面临更高的要素成本,这在人才、资金和土地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

一是民营企业普遍面临人才“引不进、用不起、留不住”困境。我国社会对民营企业存在一些认知偏见,这使其在就业市场往往不受待见。而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加,人们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偏爱愈发突出,愈演愈烈的“考公热”就是典型例证。如此,民营企业必须以更高的薪酬水平来吸引人才,且很难保持人才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例如,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工业企业的研究人员占总量比重为47.05%,比其R&D 人员相应占比低10.2 个百分点。不少受访企业反映,其引进高水平人才的成本至少是高校和国有企业的2—3 倍。

二是民营企业仍然普遍受到金融机构的区别对待。尽管我国积极发展普惠金融,但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的需要,会设置相对较高的门槛和较为繁琐的审批流程,使得很多民营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低成本资金支持。一些民营企业反映,即使有足够的抵押物,其在资产评估和贷款条件确定时也往往会受到不公平对待。同时,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针对民营企业的差别待遇。例如,金融机构对其放款的年利率是在LPR 基础上上浮20%,但对业务规模相近的国有企业则是下浮15%。此外,包括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嫌贫爱富”倾向,主要表现为对银行贷款需求较少的专精特新企业过度授信或实施担保,这导致很多民营企业更难获得资金支持。

三是很多民营企业的用地需求很难得到平等满足。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获取生产经营用地上处于明显劣势,主要表现为地理位置不佳、政策支持不足等,这些都意味着相对更高的用地成本。特别是“三区三线”管控政策导致建设用地日益稀缺,不少地方政府倾向于将用地指标优先配置给能够创造更大显性收益的国有企业项目,这使得民营企业用地的难度和成本都有明显增加,不少企业对此有强烈反映。

(二)市场进入受限制间接增加民营企业成本

近年来不少央国企凭借自身资本和规模优势,不断做大配套子公司,少数国有企业甚至积极开展低价竞争,极大压缩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民营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或获取政府项目时仍受到较多歧视,使其难以获得更好的盈利或发展机会,也无法有效弱化成本压力。

一是进入新市场时不少民营企业还面临直接或间接的准入限制。目前,仍有部分地区通过标准、信用评价等设置隐性壁垒,阻碍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例如,某市依据自有规则对相关企业进行评价,但仅将“某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风险分级管控平台中全市在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不含轨道交通工程)”纳入动态评价范围,导致外地企业很难获取其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项目。某电力设备生产企业反映,囿于民营企业身份,其在推广新产品时受到很多不公平对待,即使产品有竞争力也难以打开市场。同时,部门间政策协同不足也加大了民营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难度。以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其中近20%的私营企业仍处于低技术产业,比国有控股企业相应比例高出14.6 个百分点(史丹等,2022)。

二是获取政府项目时民营企业仍难以与国有企业开展公平竞争。相比市场项目,政府项目的风险更小、利润预期更加稳定。但是,民营企业很难与国有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其一,现阶段常态化体系化的政企沟通机制还不畅通,民营企业无法及时获取项目信息,因而天然处于竞争劣势。即使未错过时间窗口,很多民营企业也会因为不了解项目背景资料而心存担忧。其二,政府项目的条件设置对国有企业更加友好,大幅提高了民营企业的中标难度。很多企业反映,各级科技行政部门在研究制定重大科技项目相关标准时,倾向于征求央国企的意见,并设定更有利于央国企参与的资格条件。民营企业的诉求很难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认可,也就难以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其三,多数民营企业需要依附于国有企业来参与政府项目,但这种机制变得越来越不通畅。政府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民营企业难以单独承担,地方政府也更加信任国有企业。然而,一些央国企担心出现不可控风险,不愿意通过成立合资子公司等方式与民营企业合作承担政府项目,这对于很多民营企业十分不利。

(三)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使企业承压

受新冠疫情、地缘冲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同程度受阻,对我国企业产生了普遍冲击。这一过程中,自主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更是遭遇巨大压力,不得不承担更高成本和更低效益。

一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受阻导致成本大幅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存在高度依赖。例如,根据2020 年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在电子元器件和仪器仪表方面,我国进口产品价值占国内总产出的比重分别达到60.76%、45.12%。近年来,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因素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无法通畅运行,其结果是全球范围内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价格持续或阶段性上涨,直接加大了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成本压力。Wind 数据库显示,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我国多个类别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长期处于高位,部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除价格上涨外,以芯片为代表的部分进口产品还一度断供,导致很多产业直接受到影响,生产计划被迫延误、违约问题大量出现,综合成本大幅提升。调研发现,近三年来外贸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普遍上涨20%左右,部分企业的涨幅更是超过50%。

二是全球产业格局加快调整推高民营企业生存压力。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加快推进再工业化和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而受政治因素影响,外资企业也在积极调整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来看,全球产业格局变革呈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高端制造业部分向发达国家转移的趋势。这种调整虽然有助于让出发展空间、缓和市场竞争,但短期内将导致我国产业链完整性遭到破坏,进而加剧国内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首先,我国在劳动密集型环节的生产能力被削弱,相关产品价格上升将提高中下游产业的成本水平。其次,越来越多的外商撤离将减少国内企业可以获得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大量原来为外资企业做配套的民营企业不得不开拓新市场或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最后,外资企业重新重视和投资制造环节,并利用技术优势配合母国进行封锁,直接加大了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压力和发展风险。不少企业反映,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一些跨国企业要求其代工企业和供应商迁移至东南亚地区。这在短期内会显著增加相关民营企业的成本,而国际形势变化也导致其在中长期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是国民经济恢复相对滞后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恢复进展略低于预期。虽然2023 年前三季度GDP 同比增速达到了5.2%,但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广泛存在。截至2023 年10 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大幅低于2021 年和2022 年同期,反映出国民经济系统的活力尚未完全激发。同时,市场需求也远未恢复到疫情前状态,各地很多商圈出现了大面积空置现象。国民经济恢复滞后,从多方面加大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成本压力。其一,很多民营企业面临供应中断和市场需求放缓两头冲击,现金流问题变得非常突出,不少企业只能通过借贷款、裁员等方式缓解资金压力,而现金流减少也必然提高其融资成本。其二,市场不景气导致大量企业选择暂停经营或退出市场,供给不足和供应链调整增加了其他民营企业的成本压力。例如,湖南某声控设备制造企业反映,其生产经营成本因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大量关停而大幅提升。其三,国民经济恢复滞后延缓了国内产业转移和民营企业投资设厂进程,导致其他企业因为产业链配套不足而难以降低成本。例如,2023 年1—10 月,广西贵港市共签约了260 个民营企业项目,但很多项目因为投资者意愿下降而无法按期落地。

(四)产业链协同不足制约企业降本增效

面对系统性的成本上升,个体企业必须依靠产业链整体来进行妥善应对。但现阶段我国产业链协同不足,这不仅削弱了企业降本增效的空间,而且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成本压力,对于在产业链中普遍处于从属地位的民营企业而言更甚。

一是产业内部过度竞争提高企业实际成本。调研发现,我国各产业内部尚未形成良性竞合关系,很多领域还存在较为普遍的过度竞争或恶性竞争问题,进而提高了民营企业的成本负担。不少民营企业反映,很多国有企业和龙头企业专门到中小企业高薪挖人,导致后者的用工成本和员工流失率大幅提升。广西某医药企业反映,公司刚有一个药品批文正要下发,外地竞争对手就通过恶意举报施加干扰,导致新药上市工作整整推迟了1 年多时间。同时,我国国有企业和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难以发挥对中小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而中小企业大多从事低附加值业务,缺乏为大企业提供有力支撑的能力和条件。于是,彼此之间很难通过分工协作来应对成本上涨压力。

二是产业之间协同不足加大企业成本压力。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仍未实现向中高端的整体攀升,其结果是各产业之间并未形成较好的协作关系。同时,上下游产业和企业之间缺乏足够互信和协同,直接加大了相对弱势一方的成本压力。一方面,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突出,显著增加了后者的财务成本和经营压力。2023 年1—10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共受理投诉4.07 万件,涉及拖欠金额超过626 亿元。其中,大型企业拖欠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款项投诉达3.53 万件、金额超过494 亿元,占总量比重分别高达86.7%、78.9%。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和部分央国企设置不合理条件,导致中小企业不得不承担更高成本。某通用设备制造企业反映,在进入外地市场时,客户会提出在本地银行开设账户的要求,这增加了公司的人工成本。某新材料企业反映,出于利益考虑,工程项目承包商倾向于使用定额认价更高的进口涂料,这导致公司不得不花更多成本去拓展市场。

三是产业链协同不足制约企业数字化转型。现阶段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与配套不充分,对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施加了明显制约。除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关键软硬件设备受制于人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高但协同不足,加剧数字化建设的复杂性。例如,传统产业的产品种类和规格非常多,但其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投入品尚未完全实现标准化,而下游的需求也存在高度差异,这显著提高了相关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难度和成本。其二,产业互联网平台覆盖有限,难以提供有效支撑。受盈利能力、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很多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在建设产业互联网平台方面能力不足,平台体系覆盖面不足,广大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充足支持。其三,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供需错配,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实际需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报告2022》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报告2022》,易观分析,https://m.analysys.cn/article/detail/20020872。显示,反映数字化产品性能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企业占比分别为67%、14%。在购买供过于求的数字化产品后,中小企业还必须进行适应性改造,这进一步增加了其转型成本。

四是产学研协同不足降低企业创新效能。加快推进中长期科技创新,是适应高成本时代的根本之策。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其只有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才能实现广泛的创新发展。然而,现阶段产学研创新体系难以为民营企业提供充足支持。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持和参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意愿普遍不足。以2021 年规模以上企业为例,共有190333 家私营企业开展创新合作,但其中仅有23.4%和22.3%分别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而国有企业的相应比例分别为57.3%、34.6%②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2》。。广东某新能源企业反映,其在寻求北京高校的技术支持时吃了“闭门羹”。另一方面,除对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强外,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民营企业的创新产品很难进入国有企业的采购清单,因而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湖南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反映,由于船舶、航空等领域的企业目前倾向于使用国外产品,其为实现国产替代而开发的产品很难进入市场。此外,我国大量企业长期忽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内和产业间创新链条存在短板,导致企业难以充分、广泛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四、以产业链协同应对成本压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帮助其有效应对成本压力,为其加快数字化转型和实现创新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基于宏观分析和微观调查,我们认为现阶段必须着重通过强化产业链协同来降低民营企业成本压力。

(一)继续减税降费降成本的空间较为有限

2018 年起,我国持续加大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力度,在降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成本负担、提升其经营业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中长期来看,继续通过减税降费政策来降低民营企业成本压力的空间较为有限。

一是加力实施减税降费将降低财政可持续性。随着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时期,我国财政收入增速逐步降低至10%以下(见图1)。同时由于刚性支出越来越多,财政支出保持相对较高增长速度。其结果是财政收支缺口不断扩大。大量预测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持续下行、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我国财政可持续性将面临极大考验。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导致财政收入增速持续降低,进而产生扩大财政收支缺口、降低财政可持续性等负面作用。

图1 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变动及其增速

二是减税降费不足以扩大民营企业利润空间。现阶段,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并存。具体地,在要素成本快速增加的同时,民营企业的利润因为风险增加、竞争加剧而减少。2010 年起我国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7.3%降低至5.3%左右(图2)。随着要素成本持续高企、全球产业分工和布局快速调整,我国企业的利润恐进一步减少。减税降费政策只是减少企业向政府上缴的收益,并不会改变其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趋势。归根结底,仅靠减税降费并不能真正化解民营企业的生存困难。

图2 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经营状况

(二)产业链协同有助于广泛实现降本增效

民营企业的成本压力更多来自外部因素,这就意味着仅靠自身难以充分予以化解。相反,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能够从多方面帮助民营企业降本增效。仅从成本角度考虑,产业链协同就可以发挥如下作用:

一是有助于降低要素成本。企业之间过度竞争、协作不足,使得部分要素更加稀缺或流动性不足,是加快要素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北京某芯片设计企业反映,近四年其研发人员平均薪酬提高了60%至70%,地方和企业不断加大人才竞争力度是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如果大型企业及时向中小企业支付账款,后者的资金压力和财务成本将大幅减轻,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将得到根本性缓解。另外,龙头企业参与或发起的供应链金融能够很好地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并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或放大。

二是有助于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只有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益,才能充分激发广大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内在积极性。在这方面,强化产业链协同至关重要。例如,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积极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能够显著降低中小企业获取各类要素的成本。同时,装备制造业提供数字化生产设施设备、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提供数字化转型示范、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提供更适用的产品和服务,都将大幅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值得强调的是,政府部门和龙头企业积极开放平台与数据,是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湖南一家从事电子产品销售和信息技术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反映,现阶段政府采购平台非常多,但彼此间缺乏协同。公司即使开发了数字化系统,但仍须逐一与采购平台对接,这显著增加了其生产经营成本。

三是有助于降低创新发展成本。一方面,产业链协同能够降低民营企业的研发成本。仅靠自身开展创新活动,民营企业必然会因为投入多、风险大而承担较大压力。相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既可以减少研发投入,也能够有效提高研发效率和效益、减少失败风险。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创新,也能够减少重复投入,实现以更低的研发投入获得更好的研发产出。另一方面,产业链协同能够降低民营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成本。相比于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在创新平台方面不具优势。通过加强与央国企、高校等的合作,民营企业可以大幅减少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投入。同时,央国企开放市场也能降低民营企业创新产品的推广成本。否则,即使研发出了高性能产品,民营企业也难以有效开拓市场。

四是有助于降低风险应对成本。当前人类已进入高风险社会,任何经营主体都必须妥善应对风险。但是,仅靠个体力量很难应对普遍存在的风险,且很容易遭遇失败。相反,加入和参与产业链协同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北京某芯片设计龙头企业表示,其正在投资建设年产10 万片的晶圆厂,以避免未来再次出现晶圆断货问题。但如果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纷纷参与同构竞争而非加强协同,这笔超过500 亿元的投资就可能变得毫无价值。事实上,加强产业链协同、实现“抱团式”发展,才能有效降低民营企业应对风险的显性和隐性成本。

(三)强化产业链协同方能减少不公平对待

从中央到地方,我国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不断消除对民营企业的不合理、不必要制约。尽管如此,民营经济仍在各个方面遭遇不公平对待。部分企业还反映,在要素获取、市场进入等方面,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的劣势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国社会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已经固化,仅靠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并不足以将其根除。即使全面推行公平竞争审查,也无法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源于主观认识的歧视和差别对待。

要想切实减少不公平对待,必须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减少制度性歧视的同时,不断强化产业链协同,促使各类经营主体形成紧密关联的利益共同体。不公平对待普遍存在的根基,在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与民营企业各成一体,彼此之间尚未形成全面的互信关系。面对不断扩大的外部风险,国有企事业单位更倾向于选择考核导向基本一致的同类单位,而不是与民营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只有不断强化产业链协同,才能使得各类经营主体之间在利益联动、频繁互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互信、互助、互补的关系。如此,才能真正减少甚至消除隐性的不公平对待。例如,若国有企事业单位与民营企业长期协作,就能加快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进而不断改变社会对民营企业的认知。

五、助力民营企业应对成本压力的思路与建议

民营企业成本压力日益凸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强化产业链协同是应对成本压力的治本之策。基于这一认识,专题组提出如下思路与建议:

(一)基本思路

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成本压力更加突出。除不公平对待仍然存在外,民营企业自身抗冲击能力弱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前者,需要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基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消除显性和隐性的制度歧视。同时,通过加强宣传引导、表彰奖励等方式,提高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正确认识,消除源于主观认识和社会舆论的不公平对待,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例如,营商环境直接决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成效(周红星、黄送钦,2023),这意味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至关重要。对于后者,需要通过加强产业链协同来提高民营企业应对风险和成本压力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高成本时代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短期看,强化产业链协同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和促进民营企业降本增效。通过减少过度竞争和加强协同协作并举,有效延缓要素成本上升,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进而通过减少内耗来拓展各环节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从中长期看,正如《意见》所强调和部署的,必须通过产业链协同来加快推进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进程。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源上提升其应对成本冲击的能力、拓展其化解成本压力的渠道。此外,必须通过政策创新和政策协同,引导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产学研之间形成紧密互补的协作关系,真正构建有利于产业链协同、竞争与合作并重的产业生态体系。

(二)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思路,专题组从短期实现降本增效和中长期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着手,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通过强化产业链协同促进民营企业降本增效。一是支持和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的行业协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提高生产计划变更和产品定价调整的联动性,既避免局部产能不足引致的中间投入品价格上涨,也避免某一环节过多涨价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形成广泛的成本冲击。二是推动国有企业和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逐步拓展供应链金融的覆盖范围和支持力度,有效降低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拓展其融资途径。三是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产业内部和不同产业之间的企业以数字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展闲置资源的共享共用,通过提高要素和资源利用率来提高广大中小企业的要素和资源可及性,降低其要素和资源获取成本。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数字平台的中介作用和数字技术的匹配作用,有效减少企业间开展资源共享的交易成本。四是以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为抓手,推动和引导大型企业建立采购目录或供应商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并不断提高相关事项调整的透明度,为民营企业推广新产品、新服务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第二,通过强化产业链协同助力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是以SaaS 市场为核心,出台实施税收优惠等针对性政策,支持数字产品服务业企业积极开发符合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其深耕细分领域提供定制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不断降低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直接成本和衍生成本。二是以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为基础,根据产业关联程度的高低,集中有限资源优先推进关键生产设施和设备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逐步实现设备接口、通信协议等的标准化与互联互通,为产业链中下游广大企业提供标准化、适用性强、数字化基础好的生产设施设备,有效降低其数字化转型成本。三是通过针对性机制设计和政策安排,鼓励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建设开放面广、适应性强的特色产业互联网平台,有效聚集和对接本行业的资源要素,以更有力的资源和更专业的经验来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四是积极打造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以此为依托调动行业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战略咨询服务,通过建立标杆企业经验分享机制来推广数字化转型可用模式,并通过搭建人才共享共用库提高中小企业的数字化人才可用规模。五是以产业互联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主体之间逐步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开放共享,进而通过数据信息畅通来提高研发、生产等过程的协同度。

第三,通过强化产业链协同加快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一是强化产业规划的引领作用,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依托,推动全产业链加强联动和协作,强化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着重出台实施针对性政策措施,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提升能力和积极参与,加快支持和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为产业链协同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引导和支持央国企和龙头企业打造产业互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协调和甄别作用,引导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更多主体依托创新平台开展协同创新。三是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各级科技部门合作,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科学研究基金,并逐步建立完善“揭榜挂帅”机制和科研合作,通过让链主企业或终端企业“出题”来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积极“答题”,不断促进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四是支持民营企业主导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机制建设,让其在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活动组织、创新成果评价等方面承担更多职责、发挥更大作用,逐步实现以需求牵引供给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五是支持国有企业、龙头企业、社会组织等重要主体加强合作,建立面向产业链的社会化产业投资基金,并通过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吸引更多经营主体的参与,聚集更多创新要素和资源,支持产业链薄弱环节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效率和效能。

猜你喜欢

产业链民营企业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产业链春之奏鸣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