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粤比较视角下福建高质量发展问题初探*

2023-02-22白雪陈兵蒋柱武张宏宇

学会 2023年12期
关键词:福建

白雪 陈兵 蒋柱武* 张宏宇

〔1.福建理工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8;2.中闽(福州)数字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但生产要素受行政分割、产业结构趋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仍未有效解决,闽粤两省发展程度和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港、澳回归后,广东与两地合作密切,在经济、文化、交通、生态等方面的协作逐步加深,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合作经验。闽台合作却仍比较滞后,配套政策和方案尚不成熟。本文旨在借鉴广东省的经验,对比福建当下城市、生态和创新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找出问题的症结,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闽粤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一)经济高速发展,但内部结构不合理

以福建省福州市和广东省深圳市为例,在全国重视GDP 增长的大背景下,2021 年,福州GDP 增长至11324.48 亿元,但投资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期深圳的GDP 高达3.07 万亿元。018 年,福建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为6.37%,从各设区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来看,厦门、平潭、泉州、莆田位居前四,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依次为2.77%、20.78%、14.74%和13.91%;南平和三明位列倒数,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分别为2.79%和.07%;沿海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大于内陆山区城市。2017—2021 年,福州税收占固投比重处在15%~25%区间,而同期深圳这一比重处在45%~65%区间(见表1)。

总体上看,福建仍以GDP 增长为导向,但从单位产出来看质量不高。与深圳相比,福州还处于资本投资型的城市发展旧阶段。未来随着土地增量限制以及土地成本加大,依靠“空间扩张、吸引投资、土地财政”模式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大。福建省城市化模式滞后于城市化阶段,如仍按照土地金融和融资平台模式筹资建设,将陷入恶性循环。

(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部分问题尚未解决

2021 年,福建省水质、空气质量和全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状况优良(见表2、表3、表4)。从整体上看,福建省的生态状况要优于广东省,属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地区。但仍有部分生态问题尚未解决,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退化趋势,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功能下降,水系遭到人为破坏,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水质监测方式落后,主要采用非在线监测方式,将抽取水样送至专门实验室机构或利用便携设备现场抽检。检测结果受人力、监测频次、测试手段等因素影响,测得数据不连续,导致无法对饮用水污染事件做出及时快速反应[1]。

表2 2021 年广东、福建两省水质情况对比

表3 2021 年广东、福建两省空气污染物浓度对比

表4 2021 年广东、福建两省近岸海域水质情况对比(面积比例)

(三)水资源总量大,但时空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广东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30 亿立方米,除省内产水量外,有来自珠江、韩江等上游从邻省(自治区)入境水量2361 亿立方米[2]。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部,与台湾一海之隔。福建省水资源总量达1181 亿立方米。

虽然两省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仍存在两个共同问题:一是时空分布不均。广东夏秋两季水资源充足易洪涝,冬春两季降水量少常干旱;沿海台地和北部石灰岩地区蓄水条件不足,不少地区存在明显缺水矛盾。福建省4—9 月降水充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闽东南沿海水域与闽西北相比,水资源偏少,空间分布不均。二是大多独流入海。广东省流域面积在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各级干支流共614 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有60 条)。独流入海河流52 条,较大的有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等。广东省从邻省(自治区)流入省内的总入境水量1567.1 亿立方米,从省内流出邻近省份的水量17.7 亿立方米,全省入海水量 2616.5 亿立方米。福建省流域面积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水系有48 个、河流740 条、总长24629千米,除汀江外,发源于本省境内水系均在本省境内独流入海。

(四)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成效显著,但配套政策布局不完善

以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为例,福州、厦门、泉州“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创新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的“全周期”梯次培育体系不断健全[3]。主要表现在:空间布局基本形成,经济活力较为强劲,三个城市在以人口、企业、技术等为要素的城市发展格局方面已初见成效,科创产业的规划布局也已初具规模,产业带集聚规模逐渐扩大。依托不断完善的科创产业布局,福州、厦门、泉州在外贸、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方面持续推进,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见表5)。

表5 2020 年广东、福建科创走廊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广东科创走廊未来的建设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关键在于不同体制下区域的融合发展,需成立高规格的湾区协调机构,完善内部各核心城市、不同行政区间的协同与合作[4];二是空间重构方面,港深莞穗将成为优势互补的湾区核心发展轴,而在核心轴的辐射带动下,未来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也将助推东西联动,促使珠江西岸次轴发展加速。

福厦泉科创走廊与广深港澳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从生产要素上看,福厦泉经济总量与深圳相比偏小,虽然福州和泉州的人口数量要多于深圳、劳动力充足以及腹地资源丰富,但对外贸易的规模有限(见表6);从产业布局上看,福厦泉三地具有相似的高技术制造业布局,福州、厦门的创新要素聚集程度高于泉州,形成明显的地区优势,但各城市间存在内部竞争,仍需进一步统筹谋划;从科研条件上看,因福厦泉科创走廊缺乏国内外顶尖的科研创新平台和机构,尖端科技成果的产出和供给受限;从人才政策上看,虽然福厦泉三地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侧重“引才”,且生态环境优美、消费水平偏低,但配套服务存在差距。“留才”成为广州、深圳等城市政策的侧重点、致力于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和配套服务,导致两个科创走廊人才储备水平存在不小差距。

表6 2020 年广东、福建科创走廊主要城市生活水平对比

(五)海峡两岸交流密切,但合作模式尚未成熟

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随着香港、澳门回归,其地理位置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十分有利的条件,可以优先获得香港与澳门的资金支持。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以珠江三角洲为桥梁,港澳地区和深圳实现人口迁移、就业相互转移。经过多年协作发展,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经济合作模式“前店后厂”[5]。香港澳门作为海外贸易平台的窗口,承接订单,并从事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供应原材料、元器件,控制产品质量,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利用自身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优势,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和装配,充当“厂”的角色[6]。总体形成以港澳对外贸易在前,珠江三角洲生产加工在后的格局,通过区域间密切合作,两个区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我国大陆地区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区位优势明显,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先行区。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下,台湾当局渐次松绑大陆经贸政策,两岸经贸往来获得突破,为深化闽台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但福建经济总量偏小导致对台区位优势弱化。另外,福建产品配套能力较弱,市场孵化程度和产业集聚度不高,造成产业链落差明显,尚未形成完整的、具有明显优势的对台合作模式。

二、内部驱动因素比较

厘清福建、广东两省之间发展的内部驱动因素是找到高质量发展方式的重要方法。福建省属于外向型经济,但过去一直以加工贸易和生产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导,产业依附性强,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见表7)。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福建省的外向型经济逐步转型升级。从能源消耗上看,福建省能源对外依赖度高,92%以上的煤炭、94%以上的原油、99%以上的天然气依靠外部输入,加之储备能力较为薄弱,导致长期保供形势严峻。广东的外向型经济以高端、现代化产业为主,其中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国高端的、现代化的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见,产业结构对环境、生产、生活影响重大,也是造成两省发展水平不同的重要因素。福建较为依赖低端制造业,造成环境破坏和能源消耗,广东以高端现代化产业为主,自主研发能力强。效仿广东省的发展方式,将产业发展转型融入城市、生态、产业布局和对外合作等方面,对推动福建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表7 福建省2017—2021 年加工贸易占出口额的比重

三、加快推动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城市转型,确保生态保护优先

以创新驱动和消费升级拉动为动力,以政府主导的新经济模式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柱,以实体经济和产生持续现金流的城市经营为支撑,以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重要抓手;推动产业结构调优、调高、调轻,加快福建省城市建设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新技术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从土地金融和融资平台为支撑的一次性资本现金流向实体经济为支撑的持有型现金流转变;加快传统外向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转变,积极融入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重点是构建自贸区、枢纽经济区、高新区等更高层次开放平台和载体,营造更便利、更自由的营商环境,集聚全球高端要素;通过整合信息化、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在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工程技术标准、新型绿色建材、围护结构系统和部品、高效机电设备、高性能绿色建筑、健康社区与健康建筑、韧性城市等方面实现全链条技术产品创新并进行集成示范。

(二)治理监测一体,完善多方政策

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以生态红线为准绳,严格控制开发数量和强度,提供保护机制,将湿地公园、国家公园建设规划列入生态发展规划,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把重点放在市场主体的建立和交易制度、市场体系的完善;建立流域、森林、保护区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跨界补偿新试点,统筹资金、合理分区、绩效激励,调动地方群众生态保护积极性。

(三)跨界水利合作,维护用水安全

通过数据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分析可量化的实际效果,有效提前预警极端天气水灾害;建立闽粤两省水务大数据中心,通过“信息互通、机制联通、文化融通、产业串通”的跨省治水新模式,提高水利监管和水资源科学调度能力;形成闽粤一体化洪水蓄泄格局,优化防洪格局、加快防洪控制性水库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推进跨省区域水网重大工程建设,平衡两省水资源时空分布,进一步增强两省水资源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针对两省人口密集型城市对用水量的需求,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以天然水系为基础,以人工渠系为补充,将城市间水网调度互联互通,打通广东、福建跨流域水资源配置通道,提升区域水网动力。

(四)优化产业布局,延伸科创走廊

坚持强链补链,加强科创走廊区域基础性科技保障能力、原创性科技的引领能力和体系化科技的支撑能力,把握科技创新的市场规律,明确市场在科技创新方向和路线选择、创新要素价格确定及创新要素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主方向与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持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充分发挥政府作为政策激励者及制度保障者的作用。协同共建科技创新的新生态,形成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价值为导向,以政府战略规划为引导,以学研机构为依托,以“科技—经济—科技”有效循环为演化动力的新生态;在福州都市圈发展大框架、大格局,福厦泉科创走廊建设大共识的背景下,科创走廊提升规划分为两步,一是布局建设科技创新走廊,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福州、厦门、泉州3 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为主体,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二是培育跨区域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共建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综合性检验检测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攻关重大装备、关键环节,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国产化,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形成多个复合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圈。

(五)内强外辅兼顾,探索对台合作新模式

时刻关注台湾大陆经贸政策变化,增加福建产业受惠幅度,促进闽台经济深度融合;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强化对台载体建设,积极探索双向投资贸易合作新模式;加强与上海、合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科技创新型大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福建产业转型升级;利用福建的区位优势和国家建设东南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契机,联动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和纽带,加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与两大城市群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让福建充分融入东南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中来。

猜你喜欢

福建
福建料理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十月)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七月)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艺术战“疫”
福建每个村(居)将配备1名“儿童主任”
福建医改新在哪?
2013款福建奔驰VIANO车故障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