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爱捣乱,竟是防御心理在作怪

2023-02-22高佳垚范春萍

科学导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内疚感容忍度防御机制

高佳垚 范春萍

就像国家有国防体系、人体有免疫系统一样,每个人的心理都有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临挫折或冲突时,将不愉快的情感移除到有意识的觉察之外的一种心理操作。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积极情绪和能让自己产生积极情绪的行为,背后的推手都是防御心理;而大多数的问题情绪和行为也来源于防御心理,只不过是来源于不良的防御心理。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让患者了解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其发现那些无意识下潜藏的不愉快感受的根源。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心理防御機制,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成因,以及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形成更开放包容的生活态度。

从主体意识的主动性角度,心理防御可分为有意识的防御和无意识的防御。心理的无意识防御就像呼吸一样伴随着我们,因其常常发生在潜意识层面,人们通常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而有意识的防御通常是人们维持高自尊水平和解决焦虑的重要手段。

心理防御不仅可以用来抵挡不良情感反应,而且在建立正常的心理结构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婴儿早期得到父母的照顾和安抚,就会形成“内射”,即认为他人都是如此温暖和值得信赖,从而在一生中形成更高的情感容忍度,反之则会在情感容忍度方面形成心理障碍。再比如,为避免父母惩罚,儿童早期会自动形成一种心理防御,对父母的价值体系产生认同,从而形成自己的三观和道德观念。所以,一个人小时候的生存环境,以及周围人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孟母三迁”的行为,是有心理学上的支持的。

在人们的自我力量不足,或在内心有情感冲突时,心理防御机制就会自发启动。基本的心理防御方式,通常都是压抑和隔离。当你觉得莫名其妙忘记了某件事时,其实是因为你的潜意识就想抗拒和逃避这件事,因而启动了心理“压抑”机制,使你忘记这件事。

很多孩子在小时候受到父母惩罚时,常常安慰自己说“爸妈是因为爱我才这样的”,这是心理防御机制在孩子身上的体现。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都是无条件地爱着父母,但童年时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在孩子成年后,最终会通过其他出口发泄出来。不过,童年受到创伤的孩子如果能受到及时且良好的引导,可以把这种内在攻击性转化为一个健康的“发泄口”,“化悲痛为动力”,往往在某项兴趣爱好或学业方面会卓有成就,这就是我们心理学上常说的“升华”机制。

如果在教育过分淘气捣乱的孩子时,发现越惩罚,孩子越变本加厉,那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大多数孩子都具有善良的天性,在做了错事时,即使大人不惩罚,孩子自己也会产生内疚感,但受到惩罚反倒会让其心里的内疚感得到缓解,因而有了继续任性下去的动力。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是孩子在内疚的驱使下即将启动“认同”机制时,立即被外化的惩罚所打破。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只能过度放任孩子的错误。因为,过度宽容和过度包容,可能会变成一种“对攻击者的诱惑”。孩子也许会为了缓解内在的内疚冲突,而故意诱导家长的惩罚。最佳的做法是采取“负惩罚”,即在其出现一个不适宜行为时,取消一个原有的奖励而不是施加一个新的负面刺激来进行惩罚。

心理的防御机制是一种中性机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心理防御的底层逻辑是,每个人都在对内寻求一种情感上的舒适以及对外寻求真正的“感同身受”。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当自我受到来自本我和超我的压力引起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便激活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使得三者重新得到平衡,这样才能让一个人得以拥有稳定的人格特性,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猜你喜欢

内疚感容忍度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别用内疚感绑架孩子
拆屋效应
内疚也是病
模糊容忍度与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水平相关性研究
做平等父母,勿道德绑架
藏族和汉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对照研究
口语产出质量与模糊容忍度的相关研究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模糊容忍度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