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粮食作物机械化进展情况

2023-02-22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王超王韵弘赵天爱

农机科技推广 2023年1期
关键词:机种机收机具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王超 王韵弘 赵天爱

2022年,在有关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持续稳定增长,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已超过85%,基本实现机械化,高位运行,增速放缓,增幅均在1个百分点以下;马铃薯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50%,仍有较大发展潜力,增幅超过2个百分点,加速追赶,粮作作物之间机械化水平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收窄。其中,水稻机种率增幅预计超过2个百分点,将首次超过60%;玉米和大豆机种、机收率增幅预计在1个百分点左右,增速明显高于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成为机械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具体情况如下:

一、水稻机种率短板加快补齐,南方双季稻区是增长重点

预计2022年水稻机种率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预计超过2%,将首次超过60%;机耕率将稳定于较高水平,呈现非趋势性微小波动,达到99%左右;机收率将处于高位缓慢增长阶段,增速将进一步趋缓,预计达到95%左右;综合机械化率将延续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增速将进一步趋缓,预计增幅接近1个百分点。

1.支撑因素分析。

(1)国家双季稻支持政策利好。据国家统计局公告, 2022年早稻播种面积7132.6万亩,比上年增加31.5万亩,增长0.4%;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42亿亩,比上年减少706.6万亩,下降1.6%。但今年国家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早籼稻较上年增0.02元/斤,中晚籼稻较上年增0.01元/斤,并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多措并举稳定双季稻生产,农民生产热情高涨,农业机械化技术受到高度关注。

(2)持续开展补短板促全程工作。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南方水稻机种补短板,进一步提升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扎实做好南方水稻机械化种植推进工作的通知》,农业机械化总站配套发布早稻育插秧、南方双季稻抢收抢种等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各重点省份积极响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典型样本创建、技术指导服务、试验验证、大比武、田间日等活动,形成了浓厚的推进氛围,推动了关键技术的普及应用。

(3)再生稻低碾压收获技术与装备加快应用《。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再生稻 促进水稻生产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提出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发展到3000万亩左右目标,再生稻头季机收碾压率高、损失率大是制约因素之一。从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在湖南省开展的再生稻收获机综合测评结果来看,重点企业4个机型产品平均直行碾压率为25.30%,与常规水稻收获机相比降低了47%,较好地解决了再生稻机收碾压问题,并纳入了农业机械购置与应用补贴新产品试点范围,形成了机械化解决方案,持续扩大应用。

2.关注点。

(1)关注水稻育秧中心建设。目前,南方近3.5亿亩水稻还没有广泛推广插秧机、抛秧机,机具本身没有太大问题,症结主要在于集中育秧没有跟上,缺少适合机械使用的秧苗。集中育秧是典型的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环节,下一步将强化“为机育秧”的理念,重点推进区域性育秧中心建设,加快补上机插机抛短板。

(2)关注机种技术试验验证。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模式丰富多样,各有特点,需要广泛开展试验验证和对比分析,下一步将因地制宜指导各地确定至少一项水稻机种主推技术模式,落实配套措施,长期坚持,久久为功。部分主产省确定适宜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路线,如湖南省主推的水稻机械化有序抛秧技术,江西省和重庆市主推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技术,贵州省主推钵苗摆栽技术等。

(3)关注水稻减灾减损。今年,水稻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早稻生产中期,南方气温偏低、日照偏少,早稻平均单产394.3公斤/亩,比上年下降0.1%;中稻中期和晚稻早期,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稻谷单产472公斤/亩,比上年下降0.5%;同时,水稻倒伏现象更加普遍。下一步,将持续推广应用水稻减灾减损关键技术与装备,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影响,降低损失。

(4)关注水田泥脚加深。随着轮式拖拉机马力不断增大,对水田犁底层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水田泥脚深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在边角转弯处形成了部分深坑,对后续插秧、植保、收获等环节机械化作业影响很大。下一步,橡胶履带式农业机械将在水田区加快推广应用,缓解大马力轮式拖拉机作业对水田犁底层的破坏。

二、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持续提高,机收率增幅较大

预计2022年玉米机耕率将稳定于较高水平,呈现非趋势性微小波动,达到98.30%左右;机播率已处于较高水平,小幅上涨,预计将达到90.50%左右;机收率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达到79.50%左右;综合机械化率将延续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增速将进一步趋缓,预计将提高0.3个百分点左右。

1.支撑因素分析。

(1)北方地区气象条件总体利于玉米。2022年除东北地区南部农田渍涝灾害偏重外,北方其他地区大部分时段光温水匹配良好,病虫害偏轻发生,未发生大面积灾害,有利于机械化生产。虽然受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影响,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46亿亩,比上年减少381.1万亩,下降0.6%;但单产429.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9.7公斤,增长2.3%。

(2)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在2021年基础上,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制定发布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技术指引,技术模式和配套机具选择方案进一步优化,应用面积已超过8000万亩,成为东北地区推广应用最快的新技术。

(3)玉米晚收、小麦晚收技术在黄淮海地区加快推广。2022年,农业农村部在黄淮海地区重点推广“双晚”技术,玉米籽粒灌浆更充分,成熟度更佳,含水率降低,果穗籽粒坚实,可降低机收损失率,减少机收难度,有利于提升玉米机械化收获作业质量和效率。

2.关注点。

(1)关注黄淮海地区玉米播种质量。玉米单体植株大,对于播种质量要求较高,苗全、苗齐、苗壮是高产的基础。我国玉米播种仍以机械式排种器为主,其中东北地区已逐步升级为指夹式,黄淮海地区主流排种器仍为勺轮式,较高作业速度下,播种质量不高,精度不够,深浅不一,影响了玉米单产水平提升。下一步,黄淮海地区玉米播种机排种器将逐步提升为指夹式、气力式,仿形方式以单体仿形为主,播种作业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2)关注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技术是未来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全国应用面积仅3000万亩左右,约占玉米种植面积的5%,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推广应用技术。

(3)关注机械化烘干能力。机械化烘干能力是粮食减灾稳产的重要保证,但烘干中心建设用地手续繁琐,一次性投入高,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开户费高;使用过程中环保要求高,运行成本较大,农民烘干意愿低,各地产地谷物机械化烘干能力偏弱,对极端恶劣天气影响保障不足。下一步,烘干中心建设将受到各地的重视和支持,谷物产地机械化烘干能力将持续提升。

(4)关注合理耕层构建。玉米是高杆作物,对土壤耕层要求较高,我国长期采用旋耕为主的耕作方式,农田耕层土壤“浅、薄、瘦”的问题十分突出,耕层内有机质含量也呈下降趋势,限制了玉米播种密度的提高,不利于玉米增产潜力的发挥。下一步,将分区域推广适宜的机械化耕整地技术模式,引导农民建立完善轮耕制度,逐步改变全国“一旋到底”的土壤耕作制度,提升耕层厚度,增加有机质含量,形成深厚健康的耕作层,提高抗旱抗涝能力。

三、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缓慢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预计2022年小麦机耕率将稳定于较高水平,呈现非趋势性微小波动,保持在99.50%以上;机种率将继续在高位保持缓慢增长,增速将进一步趋缓,达到93.50%以上;机收率将处于高位缓慢增长阶段,预计达到97.60%;综合机械化率将延续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增速将进一步趋缓,提高0.1个百分点左右。

1.支撑因素分析。

(1)“促弱转壮”效果明显。2021年华北平原秋季连续阴雨,造成小麦大面积迟播晚播;2022年农业农村系统持续开展“科技壮苗”行动,实现“一喷三防”全覆盖,机械化镇压、划锄和植保技术与装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开春升温快,入夏光照足,收获期天气晴好,利于小麦生产;最终实现了单产、总面积、总产量三增长。其中,小麦单产394.2公斤/亩,增加2.9公斤/亩,增长0.7%;播种面积3.44亿亩,增加76.2万亩,增长0.2%;总产量2715.2亿斤,增加25.7亿斤,增长1.0%

(2)疫情防控下跨区机收及时有序。2022年,小麦机收集中作业期恰逢新冠疫情多发频发,存在收获机转运受影响、机收不及时造成损失的风险。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牵头成立“三夏”小麦机收工作专班,选派13个下沉一线指导调研组,协调开通绿色通道,引导各地设立跨区机收服务点、公布小麦机收保障24小时热线电话,打通农机转运作业堵点卡点,保障零配件和燃油供应,推进供需精准对接到位,高质量完成机收调度保障工作,实现颗粒归仓,促进小麦机收水平提升。

(3)机收减损常抓不懈。2022年,小麦收获前期,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司修订发布了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农业机械化总站举办谷物机收减损机械化技术网络培训,形成了良好的“减损就是增产”氛围;各地积极响应,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调研,广泛举办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不断强化服务保障,进一步降低了机收损失,提高了机收作业质量。

2.关注点。

(1)关注冬小麦节水灌溉。冬小麦是高耗水作物,且需水期与降雨季不同步,灌溉需求大,目前仍以大水漫灌方式为主,水资源利用率低。2019年,四部委印发的《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中,提出了适度减少冬小麦等高耗水作物等措施,水资源紧缺已成为部分地区冬小麦生产的关键制约因素。下一步,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将因地制宜扩大推广应用,实现按需灌溉及水资源高效长期利用。

(2)关注机收损失率指标要求与测定方法。机收损失率指标要求分为对新机和对机组,对新机作业指标要求一般由机械制造标准、农机鉴定大纲提出,采用较为理想的生产环境条件,降低机手操作水平和作物生长差异影响,是针对机具装备设计制造水平的检测,一般较为严格;对机组作业指标要求,一般用于农业实际生产,综合考虑机具装备设计制造水平和新旧程度、农田作物等生产环境条件、机手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等,一般比新机指标宽松。测定方法分为标准方法、简易方法等,用于不同应用场景和误差要求。下一步,不用应用场景的机收损失率指标要求与测定方法将进一步细化,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装备制造。

四、马铃薯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机耕率快速提升

目前,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刚刚达到50%,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2022年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较快增长,增幅在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机耕率、机收率增长速度较快,增幅接近3个百分点;受农艺制度复杂、覆膜作业要求、机具播种精度不高等因素制约,机种率增幅在1个百分点左右,预计将首次超过30%。

1.支撑因素分析。

(1)增长潜力大。全国马铃薯机种率未超过30%,机收率刚刚超过30%,均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较大。

(2)机具基本成熟。“无机可用”问题已经破解,针对我国种植区域广泛、生产条件复杂等特点形成了马铃薯生产系列农业机械装备,特别是收获机械方面,既有适合规模化生产的联合收获机,也有适合丘陵山区小地块的单行挖掘铺放机,部分指标如破皮率等甚至优于国际知名品牌。

(3)技术模式明确。我国马铃薯鲜食比例高,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以分段收获方式为主,并分区域形成了适用于单垄单行、大垄双行等方式的不同生产模式。

(4)丘陵山区机械化受到关注。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和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指导下,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马铃薯专业组牵头,基于西南地区马铃薯种植的种植农艺规范、种植场景、机械化现状等,编制完成《西南地区丘陵山地马铃薯机械化急需集成转化方案》。西南地区丘陵山地马铃薯机械化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2.关注点。

(1)推进马铃薯机种机收水平快速提升。《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化率均达到45%的发展目标,2021年末,马铃薯机种率、机收率分别为29.77%和31.16%,距2025年目标分别差15.23和13.84个百分点,即2021年至2025年期间需要平均每年增长近4个百分点才能实现45%的发展目标。但从“十三五”来看,马铃薯机种率和机收率分别增长了3.43和4.0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8个百分点左右,2021年分别增长了1.18和2.62个百分点,预计2022年增长幅度也不会超过3个百分点,尚未进入快速发展期,实现45%的目标任务仍需进一步努力。

五、大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平稳提升,机收损失需重点关注

预计2022年大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机耕率、机种率和机收率增速趋缓,增速在0.8个百分点左右,进入高位缓慢平稳增长阶段。

1.支撑因素分析。

(1)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启动实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豆油料生产,大豆扩种初见成效。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22年大豆播种面积1.54亿亩,比上年增加2742.5万亩,增长21.7%;单产13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1公斤,增长1.6%。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总面积超过1600万亩,主要集中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净作扩种超过2000万亩,主要集中在北方春大豆区,机械化基础好、水平高,有利于全国整体机械化水平提升。

(2)大豆生产机具以通用型和兼用型为主。大豆生产专用农机装备种类少,一般与其他作物通用或兼用,如播种环节一般与玉米生产机械通用,部分机型更换排种盘或排种器即可;收获环节一般兼用谷物联合收割机和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更换挠性割台并调整部分参数即可;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农机生产装备保有量较大,装备数量不会制约大豆机械化水平提升,为机械化率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基础。

(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2022年是复合种植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第一年。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及农业机械化总站,坚持“造改结合”“长短结合”原则,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经验不足等困难,及时开展机具研发和技术应用专题调研,发布复合种植配套机具应用指引、调整改造指引、减损收获技术指导意见、备选机型、机收实例和调整改造实例视频,指导基层落实配套机具怎么改、怎么用,全年累计投入复合种植种管收机具13.6万台,其中专用机具2.2万台,改造机具3.56万台;结合农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4期专题培训,参与人数超8万余人次,各地总计开展各类培训5000余场次,下乡服务指导2.3万人次,努力确保种得好、管得住、收得上。在各级农机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机装备支撑保障有力,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效果已初步显现。

2.关注点。

(1)关注大豆生产装备质量提升。在大豆扩种政策的持续引导下,大豆生产关键环节机具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大豆收获作业通过改造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方式有所改变,农机生产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关注大豆专用收获机,已实现了批量推广;大豆专用挠性割台已纳入农业机械购置与应用补贴新产品试点,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下一步,大豆生产装备将逐步从通用型、兼用型向专用型转变,作业质量和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2)关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装备研发推广。复合种植大面积推广应用持续推动专用设备研发试制和产业化制造。其中,一体化专用播种机基本成熟,部分重点企业生产销售已超过3000台,复合种植播种机推广鉴定大纲拟于近期发布;双系统专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已基本定型,部分型号已纳入购置补贴范围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双系统一体化专用联合收获机已在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11月举办的现场观摩活动中作业演示,一次作业可实现大豆和玉米同时收获。下一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具装备将向专用化、一体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在即将过去的2022年,粮食作物机械化实现了稳定发展,关键技术加速推广,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的提升,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机种机收机具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机收减损,颗粒归仓,湖南早稻机收预计减少损失1.45亿斤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民用飞机设计参考机种之一 ATR 72双发涡桨支线运输机
全国小麦机收率96%创新高
全国麦收进度过半 主产区机收率超98%
今夏山西省小麦机收率达到98.1%
民用飞机设计参考机种之一VC-10四发远程喷气旅客机
电务系统大型机具上道时的作业防护
长途竞赛机种Masi Evoluzi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