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田养鱼“八字精养法”的应用及效益分析

2023-02-22李兵,刘梅

农家科技中旬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养鱼鱼类

稻田养鱼基地

稻田养鱼在我国历史悠久,目前在很多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八字精养法”是我国广大水产养殖工作者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出来的,在水产养殖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并取得实效的养殖方法。“八字精养法”即为“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其中“水、种、饵”是养殖鱼获得高产的必备基础条件,一切养鱼技术措施都是根据“水、种、饵”三大要素综合确定的,“混、密、轮”是养殖鱼获得高产的技术手段,“防、管”是养殖鱼获得高产的必要保障。黔东南州是贵州省内稻田养鱼记载最早的地区,《道光黎平府志》中详细记载了鲤鱼的孵化和养殖方法,贵州省的稻田养鱼盛行于明清时期。黔东南州老百姓经过几百年稻田养鱼的摸索,融会贯通了“八字精养法”的各个要素,黔东南州已发展成贵州省内稻田养鱼养殖规模最大的地区,面积达到134.07万亩,占全省稻田养鱼面积的48.4%。为推进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可持续发展,结合水产养殖的“八字精养法”对黔东南州的稻田养鱼技术及效益进行了介绍。

一、“八字精养法”应用要点

1.水。水是鱼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养殖的水环境及水体的生存系统。稻田养鱼的水深取决于田埂的高度以及田内沟坑的深度,通过加高田埂和在田间开鱼函鱼沟的形式,增加田间的蓄水量。黔东南州的稻田养鱼技术逐渐从平板式稻田养鱼转变为沟溜式、鱼函式、边沟式稻田养鱼。2022年,黔东南州大力推广中投入、中产出的边沟式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即在稻田四周开挖较深较宽的鱼沟(宽1米以上,深0.3~0.6米),为鱼类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从而提高养鱼单产。

秧苗移栽结束后,根据水稻各个生育期的生理特点,加注不同的水位,秧苗期的水分管理以浸润灌溉为主,分蘖期包括始期、盛期、末期(最高分蘖期)以及决定穗数关键时期的有效分蘖终止期,此期以薄水灌溉为主,当水稻的分蘖数达到预定的目标以后,应适当增加蓄水量,以控制水稻的分蘖。幼穗分化期包括穗分化各期、拔节期以及外观看到剑叶鞘膨鼓时的孕穗期,这个时期可以适当地增加蓄水量,以增大鱼在稻田内的活动空间,可以蓄水至稻桩以上5厘米左右,以便鱼能在稻田里充分活动,吃掉稻田杂草、下部老叶和掉落到田里的螟虫成虫、稻飞虱等害虫,减少水稻上虫害的发生。结实期(成熟期)包括抽穗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这个时期草鱼已经长到能够咬断稻秆,为了防止草鱼咬断稻秆而造成的水稻减产,此时应适当地控制蓄水量,降低水位。待水稻收割后应立即将水蓄至最高水位,以便鱼有更充足的活动空间,加快其生长。

2.种。种是鱼类养殖和水稻种植的品种,是生产的物质条件。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养殖品种主要有鲤鱼、蛙、虾、蟹、鳖和鲶鱼等。以稻田养鲤鱼为例,一般选择体色正常、无伤无病、活动能力强的鲤鱼鱼种,规格在50~150克/尾,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进行消毒10分钟左右,连同消毒食盐水一起慢慢倒入稻田中。水稻品种一般选择茎秆粗壮、分蘖力强、抗倒伏、抗病、丰产性能好、品质优,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

3.饵。饵是鱼类生长的基本物质条件,饵料的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然饵料,二是人工饵料。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的水域中包含各种浮游动植物和水生动植物等天然饵料,其中浮游植物包括硅藻、金藻、甲藻、黄藻、绿藻、裸藻和蓝藻类,浮游动物有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以及甲壳动物的幼体,数多量大。水生植物主要有红萍、绿萍、紫背浮萍、苦草、马来眼子菜、黄丝草、菹草、轮叶黑藻、小茨藻等。引进栽培的饲草有象草、蓿根黑麦草、苦荬菜等。水生动物主要有湖螺、黄蚬、卵形蚌、泥螺、孑孓、水蚯蚓、各类水生昆虫。陆生昆虫也可作为养殖动物的饵料,包括绝大部分的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昆虫及鞘翅目昆虫中的幼虫、蛹和各种畜禽下杂废料等。同时还包括稻谷、麦穗开花后掉落到水面被鱼类吞食的稻花。人工饵料包括如菜枯(发酵)、米糠、酒糟、苞谷糟、玉米粉、发酵豆腐渣和瓜菜类等粗加工农产品饲料和全价颗粒配合饲料。由于稻田养鱼的产量相对较低,大部分农户都是在鱼苗投放到稻田后暂投喂配合饲料,待鱼苗熟悉稻田水环境后到处游走就改投喂初级农产品饲料或者不投喂。2022年,镇远县采取大边沟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行“三定”原则(定时、定点、定量)全程投喂配合饲料,水产品亩产量在125千克以上。

4.混。“混”即为混养,是为了解决鱼类争饵、争空间的问题,注重各种食性鱼和生活在各水层鱼类的搭配。例如“鲤鱼+草鱼”养殖模式,鲤鱼为主养品种,草鱼辅助解决稻田里生长的杂草及各类浮萍。黔东南州最出名的混养模式为“稻+鱼+鸭”养殖模式,“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于2011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大促进了从江县稻田养鱼的发展,丰富了稻田养鱼的文化底蕴。还有“稻+蛙”“稻+蟹”“稻+虾”等。

5.密。密是养殖品种的放养密度和水稻的种植密度。稻田养鱼的密度与水深相关,养殖的密度不宜过大,特别是未投饵条件下。一般每亩投放规格为50~150克/尾的鲤鱼鱼种10千克左右。水稻栽种应发挥边际效应,通过边际密植,最大限度保证单位面积水稻种植穴数,一般在1万穴/亩左右。

6.轮。轮是对养殖技术的提升,采取轮放轮捕、捕大留小、捕大补小的生产模式,将达到商品规格的鱼及时捕捞上市,并补充相同数量的同类鱼种,减少商品鱼的存塘量,更好的利用稻田的水体和空间,增加养殖效益。在稻谷收割后,采取稻鱼轮作的方式,捕大留小、捕大补小,加高水位,继续进行冬闲田水产养殖。

7.防。“防”就是防病治病,防止其他不可抗因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稻田养鱼“防”不只是防治鱼类病虫害,防天气变化泛池,还包括防治水稻的病虫害。稻田养鱼过程中的防病应根据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防治药物的选择上应遵循“三效”“三小”的原则,所谓“三效”是指鱼病的防治和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要保证效果的高效、速效和长效;“三小”是指药物的毒性小、用量小和副作用小,以免对鱼体产生毒害作用。每年3月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鱼类就开始发病,因此在3月中旬就应该及时做好水体的消毒工作,并投喂第一次预防药,主要用生石灰、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等杀菌剂采取全池泼洒的方式,以后每15天泼洒1次,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秧苗定植后只泼“十”字沟和中间水池部分,尽量不要将药液泼到秧苗上,以免对秧苗产生危害。一旦发现出现死鱼现象,应根据鱼病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药剂对症下药,并投喂拌有药饵的饲料或青草,连喂3~6天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上,宜在移栽后的5月中下旬防治二化螟1代螟虫和苗瘟,7月中下旬防治二化螟2代螟虫、水稻纵卷叶螟。由于鱼能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因此病、虫、草害的发生程度比常规稻田的要轻,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单独施药防治病虫和杂草。如必须施药时,农药以选择对鱼类毒性低的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为宜。

8.管。“管”是指日常的管理,即生产材料和设施设备的投入、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管理,包括苗种来源、苗种监测、水质监测、饲料及药物监管、产品销售渠道及日常巡田等。特别是在秧田的田间管理过程中,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特别要严禁氨态氮肥和高毒农药的施用。肥料最好选用水稻专用配方肥,在起垄前一次性施足底肥。及时防治水稻病虫害,农药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鱼田日常管理包括:每天早晚各巡田1次,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和活动情况,有无离群独游鱼、体色异常的鱼,并做好巡塘记录。天黑前及时捞起未吃完的饵料,避免吃夜食,观察水色、水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加注新水。经常观察水稻有无病虫害发生。水稻成熟后要适时收割,以稻谷达九成熟时收割为宜,收割时稻桩的高度不宜留过高,一般以5~10厘米为宜。收割后的稻草要及时清除出稻田,以免污染水质,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要及时加注新水到最高水位。饵料的供应上,一定要保证充足,及时选择合适的药剂对各类病虫进行防治,充分利用好鱼生长较快的9—11月这3个月时间,适当地增加投饵量,使其尽快达到商品鱼的上市规格。

稻田养鱼基地

二、应用“八字精养法”取得的效益分析

通过水稻半旱式垄作栽培技术加稻田养鱼,水稻的产量比平作常规栽培增加,且增产效果明显,一般稻谷的产量可达到550~650千克/亩,产量最高的可达到700千克/亩以上。成鱼的产量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商品鱼的产量一般可达150~250千克/亩,产量最高的可达到300千克/亩,由于稻、鱼共生,充分利用稻田为鱼类生长提供一定的天然饵料,鱼又及时吃掉了稻田杂草、下部老叶和掉到水里的害虫,增强了田间的通风、透光性,减少了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同时鱼类排出的粪便还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肥力支持,为水稻生长营造出良好的环境,经1~2年水稻半旱式垄作栽培加稻田养鱼的稻田基本可以不需要施用化肥和农药,水稻也能生长良好并获得高产,为免耕栽培和无公害绿色栽培营造了条件。这样使稻田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成倍增加,势必对稻田生化环境和土壤的肥力产生良好的影响。由此可知,该技术经过推广应用,可获得较好的经济及生态效益,发展前景非常好。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养鱼鱼类
捕鱼节上捉鱼忙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补妆
鱼类运动会
养鱼记
鱼经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怎样避免网箱养鱼患“营养不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