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双减”,家长如何“减”与“加”
2023-02-22商丘市第一中学
■商丘市第一中学 邓 娟
“双减”政策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此,相当一部分家长产生了新的焦虑:作业减少了,孩子成绩怎么办?校外培训机构取消了,孩子补课怎么办?……作为家长,该如何应对“双减”呢?
一、正确认识“双减”的目的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了解是基于什么样的发展背景,国家才出台了“双减”政策。据统计,全国针对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庞大,且鱼龙混杂,乱象频发。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现阶段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还是中小学生的负担太重了,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以,“双减”政策正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家长的校外培训负担出台的,其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本真,遵循教育规律,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旨在重建良好的教育生态,避免应试化、短视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及综合素质,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科学做好“减”与“加”
“双减”政策下,不仅是孩子,家长身上的负担也要“减”。
减少作业焦虑。“双减”政策下,中小学考试减少,排名不予公布;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过去“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现象有望消失,家长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兴趣培养,发挥孩子的特长,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免去不必要的焦虑。
减轻经济负担。“双减”政策中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随着校外培训机构的减少,“双减”政策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压力,因为再也不用为孩子的大笔培训费用而焦虑了。
“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孩子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而这一点,恰恰是有些家长担心的所在,甚至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作业量减少,取消课外辅导班而缺乏“安全感”。对这些家长,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也说明家长对“双减”政策了解不够,习惯于把培养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老师、学校及校外培训班这些“外人”,而只等待孩子“被教育”成长的结果,成了孩子教育的“旁观者”,却忘了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我们更有责任在为孩子课业负担做“减法”的同时,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加法”。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双减”政策之下,家长要立足未来,为孩子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获得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引领孩子个性化发展,所以“双减”之后,面对教育改革,家长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会做“加法”——
一是增加教育 “幸福感”,减少教育“焦虑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明白“身教大于言传”,要学会转变自身角色,以身作则,切实担负起自身职责;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塑造良好的家风,增强子女的家庭幸福感,让子女“幸福”地主动学习;要及时调整心态,减少教育 “焦虑感”,投入更多精力到个人事业上,并正向传递给子女。
二是增加“智慧投入”,减少“培训投入”。在培训班“红火”的时候,家长希望子女早起步、起好步、早成才,“两岁学英语”“周末五个班”等成为家长口中引以为傲的资本,孩子们却“压力山大”,学习效果多是“杯水车薪”。“双减”政策实施后,父母应及时调整教育投资方向,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智慧陪伴子女。
陪伴孩子读书。“双减”之下孩子们就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列出书目,讨论读后感受,和孩子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阅读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的知识面更加丰富。家长一定要相信,书籍不仅能让孩子“眼中有光”,最重要的是“心中有爱”!
陪伴孩子运动。运动能提高大脑机能,提升智力,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孩子和家长一起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不仅能让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还能让孩子轻松应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
三是增加“道德涵养”,减少“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子女教育重要的是道德培养、人格塑造。成才先成人,孔子曾将“德之不修,学问不讲,知善不从,有过不改”视为人生四大忧虑。家长更应摒弃功利思想,注重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为孩子的未来奠基。
教育改革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减负减不掉孩子的成长,因为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的一场修行。作为家长,在落实“减法”的同时更要做好“加法”,不仅需要多动脑筋,还要多学习,只有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提高家教水平,才能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