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思政”,启智润心育新人
2023-02-22高超杰,刘利梅,朱永涛等
本期嘉宾:
高超杰 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
刘利梅 河南省实验学校英才国际小学校长
朱永涛 许昌市湖滨路小学校长
曹东胜 周口市第十九初级中学副校长
都庆新 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校长
主持人:孙 俭(本刊编辑)
导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教育质量,首先体现在立德树人上。前不久,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党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为广大学校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本期《校长圆桌会》邀请五位校长围绕 “打造 ‘大思政’,启智润心育新人”主题,结合学校实际,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大力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建言献策,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主持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关系到亿万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在具体教育教学中,我们如何强化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突出其关键地位呢?
高超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强化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切实提升育人实效,要抓住制度保障、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三个关键。
一抓制度保障。我们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施方案》,全面加强党委对思政课的领导。同时,建立领导带头“听、备、讲”工作制度,校领导参与听评课,对口联系思政教师并参与集体备课,书记为学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
二抓队伍建设。学校启动卓越教师培养工程,聘任学科首席指导教师,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基本功大赛,举办思政课教学研讨会和德育论坛;引进多名公费师范生优化师资结构;组织“铸魂育人思想政治建设研修班”学员到大别山干部学院等地培训;支持教师出版思政专著、参与理论宣讲。
三抓教学改革。我们建立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群,推动思政课与其他科目有效融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出版《高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程》一书,开设《法律常识与案例分析》《豫西乡土文化》等选修课程,成立“时政辩论社”等社团,积极开发函谷关研学基地、虢国车马坑遗址教学基地、庙底沟遗址博物馆、非遗工坊等课程思政资源,实施项目化、研究性专题学习,从而全面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和创新能力。
刘利梅:为凸显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我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挖掘思政课堂深度,实行探究教学模式。自建校以来,我校一直注重探究教学,思政课也不例外。我们的思政课教学从前期的“问题提出”到探究过程中的“收集、分析资料”,再到“开展行动”与“总结反思”,一切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学生在思政课的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提升了道德素养,更拓宽了知识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是拓宽课程思政广度,实行多学科思政育人。我认为,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是指在顺应时代新特点、把握育人新要求、聚焦学生新需求基础上,活用善思、聚焦大局、立足“全人”。在我校,各个学科都成立了中心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找准本学科教材内容与思政的切入点,细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进行分层设计,做到思政教学目标具体化、系列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各具特色的学科活动。比如,语文学科开展以歌颂祖国、赞美家乡为主题的“英才朗读者”活动;英语学科把愚公移山、花木兰替父从军等中华传统故事翻译创作成英语剧并进行表演;数学学科开展跳蚤市场活动,培养学生节约、环保、理财意识。
主持人:《意见》提出要强化统筹实施,深入挖掘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请大家结合学校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课程思政水平。
高超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意见》也提出要提高课程思政水平。相对思政理论课来讲,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要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的思政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和全学科育人。思政课程的“思政”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政的“思政”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增强政治意识。两者既是主体和多元的关系,又相辅相成。因此,要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有机融合、综合育人。
一是隐性、显性相结合。我们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同时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语文、历史等学科蕴含的思政功能,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德育渗透。
二是育人、育分相结合。我们主动对接新高考改革注重核心素养的导向,提出创新教育、创育新人的课程思政理念,以各主干学科为依托开设拓展性课程,初步构建了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
三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教师是主导,课外学生是主体。学校在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作用的同时,一定要做到与课外活动的有效结合,形成合力。我们围绕校本课程实施,组建了40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的社团活动,推出了一批基于兴趣的精品社团课程,极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
都庆新:我校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提高课程思政水平。
一是构建有吸引力的思政课堂。教师要树牢思政课是立德树人主阵地的意识,把思政课上得有趣味、接地气。比如,上好“关注国事——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微课,让学生了解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学生提案进“两会”这一视角,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倾听时代的声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一方面,我们积极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氛围,引导全体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我们搭建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集体教研、课题研究、社团活动等进行协同备课,把思政育人理念贯穿到备课、上课、社会实践等全过程。
三是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比如,语文学科开展多彩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到县博物馆,感受千年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历史学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秦厂村共产主义信仰家园,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曹东胜: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强调思政课作为培根铸魂主阵地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调动其他学科教师助力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发挥不同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挖掘学科中已有的思政资源。
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课程显性思政资源。有些学科教材中原本就存在较多显性思政资源,比如语文教材中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传记,历史教材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浴血抗战的战争史、努力建立新中国的历程等,都是鲜活的思政课程资源。只要教师利用得当,均能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利用知识关联,深入挖掘学科隐性思政资源。比如,物理学科中,宋代科学家沈括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偏角存在的科学家;数学中与勾股定理关联的 《周髀算经》,比希腊毕达哥拉斯早500多年证明了勾股定理;等等。这些关联知识同样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优质思政资源。
借助实践课程,拓展思政资源。劳动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蕴含着很多思政资源,学校可以借助这些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思政专题教育。
朱永涛:一是提升全体教师的思政水平,做立德树人的主力军。我们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是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信其道、践其行。我们提倡在思政课中融入角色扮演、辩论会、生活实践等体验式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是提升思政学科的教研水平,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学校持续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主持人:《意见》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思政课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大力促进思政课改革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如何创新德育方式,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相协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因势利导,利用地方重大活动育人。周口市近几年在进行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等五城联创活动,我校积极参与,同时也积极进行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标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家长全力配合支持,让全体学生在活动中净化思想、在参与中升华境界。
找准契机,利用重大时事育人。我校利用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中国空间站交会对接等重大时政,通过社会新闻播报、“云课堂”知识传递与学校思政专题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组织师生讨论,激发思想火花。
借助社会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我校每学期都要从社会各界聘请相关专业人士给学生上法治课、安全课。社会专业人士讲座给出的鲜活案例,主题班会分享发生在同学身边的真人真事,网络云平台讲解的相关法制、安全知识,使学生能够时时处处受到教育和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朱永涛:家校协同,生活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我们通过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近距离了解学校教育,也鼓励教师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各方面素质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利用访谈机会与家长深入交流,在教育层面达成共识,做好协同创新育人工作。
走向社会,搞好假日“雏鹰小分队”活动。学校各中队的少先队员在辅导员老师的引领下,走上街头、走进庭院、走入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寻访“红色足迹”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党建公园、杨根思部队旅史馆、杨水才纪念馆,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艰苦奋斗精神。
都庆新:在创新德育工作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依托本土资源,学习叠彩洞精神。叠彩洞工程是修武人民团结协作、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战天斗地的杰作。我们把叠彩洞精神纳入校本课程,通过实地考察、观看历史纪录片、举办专题讲座、学习叠彩洞精神大家谈等形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学会正视挑战和困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笔者认为课例打磨类教研论文的撰写一定要清晰的呈现前后三次不同的教学设计,可以按照教学环节呈现,也可以整体呈现.如果按照教学环节呈现(以“分式的基本性质(1)”的磨课为例,详见文[2]),笔者认为可以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以“首次试教、再次试教、最后试教”的形式呈现三次设计,在此基础上从设计意图、打磨思路、打磨细节进行具体的介绍,详细记录磨课的整个过程.
走近百行百业,丰富学生成长体验。学校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进机关、医院、超市、理发店、田间地头等,让学生体验和了解百行百业的工作性质及价值,用视频、图片、文字记录自己的体验、感受。同时,学校邀请家长走进教室,利用校本课程“天天成长课”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讨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劳动艰苦,懂得了感恩奉献,为其树立良好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相约“云课堂”,构建德育新形态。我校将天宫课堂、感动中国人物、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最美修武人等素材剪辑成微课,让生动的画面和饱满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疫情居家期间,我们开通心理调适、生命健康、在线运动、责任担当等主题德育“云课堂”,为学生居家学习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高超杰: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是构建“大思政”格局、形成教育合力的必然要求。
抓好“小课堂”。抓好课堂教学,构建以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思政课为核心、其他学科协同育人的思政课程群,做到课程方案的同向同行。学校以“理想·担当”为教育主题,坚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多元卓越、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培养忠诚爱国者、理性思想者、终身运动者、责任承担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的育人目标,着力打造弘毅德育课程、创新素养课程、自强学子课程。
统筹“大课堂”。推进思政课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交互,及时回应学生成长关切、思想困惑,使学生对所学课程形成强烈的参与感、代入感和获得感。我们组织举办了“弘毅致远”军事夏令营、“青春向党、不负韶华”毕业典礼、“问道函谷关”徒步研学等多个精品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情操熏陶和励志启迪。
善用“云课堂”。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被称为Z世代,是互联网一代。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走出传统思维,守正创新,发挥网络思政的育人功能,重视网络阵地、用好网络资源。特别是迫于疫情形势,很多课程转入线上,网络“云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善用“云课堂”应该把握三个要点:运用新技术、弘扬主旋律、建好防火墙。
刘利梅:我们主要利用两个抓手来实现思政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净化思想,磨炼意志。活动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我校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培植爱国情怀,实现个人成长。
近年来,我校在学习强国等平台上寻找思政教学资源,坚持在升旗仪式中带领学生学“四史”,认识功勋人物,感受祖国变化,让学生从微小的视角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之处。学校还利用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举办“六一”合唱比赛、“建党百年”歌唱祖国大赛、元旦新年音乐会等,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
打造社会实践课程,感知生活,认识自己。生活即课堂,自然即课堂,社会亦是课堂。我校教师常常将课堂搬到更广阔的天地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开展接地气的思政教育,更好地满足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学校以文化研学、“红色文化寻访”、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项目学习;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福利院、公共图书馆、敬老院等地,开展社区劳动、文明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城市公园、博物馆、文化馆等地开展文化宣讲,讲好家乡故事,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