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3-02-22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孙景川
■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 孙景川
2020年6月,教育部出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其中明确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各科课程标准要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2022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强调:“普通高中要适应高中阶段学生成长特点,丰富学校课程体系,发展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的发展。”这为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课程体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思路。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连接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是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
从学校层面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打造特色学科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顶层设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明确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确定课程建设的目标体系→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框架→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分类组织、整合内容、开发课程群→组织好实施和评价→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完善。
1.课程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框架
课程目标体系是对课程育人价值和任务的高度概括,是连接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桥梁。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确定学校的目标体系,即学校发展目标、育人目标、课程目标等。
首先,做好学校情境分析。认真分析学校的发展历程,详细评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特长,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满足社会的期待,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对学校发展目标做出理性定位。
然后,依据学生核心素养和学校情境分析,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创造未来的中国人),并将培养目标分解成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最终形成课程目标体系和“136”课程体系框架——“1”是一个核心(坚持立德树人)、“3”是三大类课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6”是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2.课程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提升教师课程素养
课程目标体系的确定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方向和任务,而教师是课程体系的建设者和实施者。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核心素养,提升课程能力,才能开发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探索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办法,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引导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人才观、课程观、学习观,引导教师做实基础课程、做强拓展课程、做优特色课程,为学校实现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课程群建设
我校依据课程目标体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了六个课程群——责任担当课程群、人文底蕴课程群、理工强基课程群、学会学习课程群、健康生活课程群、实践创新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对应一个课程目标,每个课程群又分设若干个课程。其中,重点是把原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筹、整合、拓展和创新,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活动课程化、课程系列化,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的内容。
4.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课程的有效实施
课程的有效实施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和中心环节。为此,我校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加强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和实验探究,逐步从以往的“解决习题”的学习走向“解决问题”的深度学习。
5.课程评价对课程体系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对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为此,我校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对师生的评价和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等,在评价的方式上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1.要善于发掘教师资源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部分教师利用自己的兴趣特长,自发进行实践活动,逐渐实现活动课程化、课程系列化。这是一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模式,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2.要避免出现三种现象
“两张皮”现象:学校育人目标与核心素养不统一,课程体系目标与学校育人目标不统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不统一,课程实施与课程规划不统一,课程评价与素养导向不统一。
“滥而不实”现象:不切实际地盲目开发课程,看似五花八门,实用价值不大。
“开而不用”现象:只是应付检查,装潢门面;过后束之高阁,开而不用。
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实用导向。同时,要坚持课程“四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一体化,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首先,瞄准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框架(想干什么);然后,通过课程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喜欢什么);接着,依据教师情况和课程资源,组织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师干什么);最后,组织有效的实施和评价,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丰富、完善和优化,让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