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背景下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策略研究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

2023-02-22韩洋长春建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

品牌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典籍精神文化

文/韩洋(长春建筑学院 文化创意产业学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先人们留下的精神文化宝藏被尘封在厚重的历史中,理应在当代被发扬光大。在新时代,无论是制作技术还是媒体环境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在融媒背景之下,凭借优秀的技术和强大的算法,一个全新的中国时代即将到来。2021 年,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该节目在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其采用的全新叙事手段和视听媒介手段等方面,值得全体媒体人进行深入研究。

一、《典籍里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方式

(一)构建媒介空间,以戏剧化的演绎做到“身临其境”

现如今的新媒体将重点放在运用沉浸式的传播来构建一种特定的媒介空间,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这种传播方式源自尼普曼的说法,其认为媒介具有构建“拟态环境”的作用,这个想法为《典籍里的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典籍里的中国》每期都会通过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来引出一整部典籍,在演员的选择方面,无论是倪大红还是李光洁等都是我国知名的实力派演员,这些老一辈的演员通过自身的理解演绎使得历史中的名人活了过来,观众们在其生动的演绎之下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先贤的思想,还能进一步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

节目第一期讲述的是我国的经典史籍《尚书》,在历史中,其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足可见其地位之重,节目以孔子的视角为观众缓缓讲述这段故事,观众们目睹了伏生之子以命相搏保护尚书,看到伏生被撒贝宁请到了当代的图书馆中,孩子们在阳光下朗诵满招损,谦受益,看到中华文化传承至今被后辈们发扬光大,在场的观众无一不为之动容,倪大红精彩的演绎和技术加持的场景式传播引得无数的观众泪洒现场,该节目一经播出就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微博上更是出现多个相关热搜,阅读典籍的种子通过一部节目深深埋入了国人的心中。

(二)5G 技术的强力加持

现如今,人机共生的时代已经不再是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幻想,保罗莱文森所说的“技术是时代的坐骑”也被时代所印证,现如今,中国的大街小巷几乎都被5G 所覆盖,VR、AR、AI 等技术日益成熟,各行各业都朝着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文化类综艺节目也在这种背景之下高速发展,通过各种新兴技术实现了节目形式上的创新,走向了新的巅峰。

为了应对时代的变化,央视总台也开始实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将战略布局放到5G+4k/8K+AI 上,《典籍里的中国》运用了多项前沿技术,如AR、实时追踪、环幕跨屏等[2]。这些先进的技术带领观众们走进了时空隧道,共同见证了袁隆平院士和宋应星跨越了300 余年的握手,袁隆平可以拍着胸脯告诉宋应星如今的天下粮食富足,人人都能够禾下乘凉,二人的共同梦想在今天得以实现,这种实事求是,致知格物的精神被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勉励当代的年轻人不断地探索进步,这种精神才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核心所在。

(三)全媒体平台的强大传播力

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最终成果,我国现如今正在打造具有全员媒体、全时媒体和全效媒体等特签证的融媒体平台,其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打造属于自己节目的媒体矩阵,这是融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将节目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典籍里的中国”背靠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在不断开发新的节目形态基础上还开发了其他传播路径。除了传统的电视之外,抖音平台、微博平台、B 站都可见其身影,央视将战略眼光放长放远,在保证节目品质的同时打造衍生的综艺和新媒体互动产品,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屏+小屏的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方式不仅扩大了节目的传播范围,也为节目带来了大量的热度和知名度[3]。以第二期的《天工开物》为例,仅此一期节目在抖音平台就能够搜索到几千条的相关视频,人民日报发布的跨时空握手片段更是收获了近500 万的点赞和三万条的评论,人们感动于两位伟人的精神,感叹于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典籍里的中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将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矩阵作为渠道,精准的对焦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从而打造出一款“爆款”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的成功是必然的,其背后代表的是我国千年文化留下来的精神底蕴,这种精神鼓励着中华民族的一代代青年不断进步,华夏儿女需要这种节目,中国的传播行业更需要这种节目。

二、《典籍里的中国》中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文化价值

(一)为文化类节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文化类节目的本质是指解读以及传播文化为主要目的的知识型综艺节目,其除了具有一定的娱乐属性外还具有强大的文化属性。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形式上面更强调互动性和时尚性,在内容方面则重点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其载体可以是历史故事或者文学作品,随着我国人均文化水平的提高,观众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也随之逐步提升,观众们很容易与优秀的节目内容产生共鸣,由此可见,国内的文化综艺节目拥有相当开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4]。如今,国内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多,各大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显然已经发现了这块不为人知的宝藏。其中较为出众的有湖南电视台出品的《声临其境》,中央电视台出品的《国家宝藏》和《上新了故宫》等,这些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创了文博、配音和探寻等多元文化题材的先例,尽管如此,此类节目还被束缚在原有的禁锢之中,想要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增强节目的创新型以及可持续性,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典籍里的中国》便是一个好的开端,从中可以看出制作者的用心和用于创新地精神,《典籍里的中国》拥有强大的制作团队,在故事方面,其独特的演绎模式能够精准地满足观众的需求,中华文化上下几千年能够为节目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矩阵更是将传播效果做到了最大化,正是《典籍里的中国》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未来,让我们看到了“融媒体”的重要性,其不仅是一部简单的综艺节目,更是一盏为行业指明道路的“明灯”。

(二)传播优秀的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在网络之中,与此同时,各国也开始不断地进行文化输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华夏的子孙后代理应拥有文化自信,除此之外,华夏儿女更应该向全世界的人民讲一个动人的中国故事。中国有超过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着14 亿人口,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都足以作为华夏儿女自豪的资本[5]。中国人就该走自己的路,凭借这份强大的历史底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在世界舞台上闪耀的自信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在各大重要会议上强调要履职尽责,用新的传播方式发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典籍里的中国》或许只是一个节目,但其背后承载的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和底蕴,其从一本本典籍出发,为当代人讲述古代的故事,跨时空的交流能够更好地让当代年轻人明白自己身上所承担的重任,并将传播文化的责任付诸实际行动。

(三)传承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

爱国是流淌于中国人血液中的灵魂,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民族,华夏儿女凭借着强大的精神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热,这种精神是民族的瑰宝,是国家的希望[6]。文化典籍承载着先贤们的智慧和精神,其记录的不止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一切,更多的则是华夏民族的气节,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孟到老子,这些先贤们用坚忍不拔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砥砺前行,其字里行间的中国气魄,最终形成了中国精神。《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能够享誉中外,离不开其优秀的选材,其中的典籍凭借强大的感染力让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节目凭借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让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机,观众们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铭记历史,感受历代先贤的精神和品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明白自身的价值,明白了家国大义,其必将携手共进,一同完成民族复兴的大业。

三、融媒背景下《典籍里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策略

(一)经典“活”起来

《典籍里的中国》结合了现代的各种视听手段,成功地让历史书中的圣贤“活”了起来,作为一款现象级的传播作品,其出现带起了一股典籍热,《典籍里的中国》的出现可谓是文化节目的标杆。首先,《典籍里的中国》并没有脱离现实,反而与现实紧密结合,当前世界变化的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许多古籍中所记载的智慧和精神被中华民族沿用至今,华夏古籍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强大的灵感,凭借现代的技术,书中的故事得以被再现,当代年轻人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了解,感悟其中的深刻内涵。其次,在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加持下,传统的话剧有了更为生动形象的演绎方式,文化节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得以加强。节目站在了大众的角度和视角进行创作,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化区域,搭建了时空隧道,让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有机结合,通过戏剧演绎和专家解读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在感动的同时与古代的圣贤产生共鸣。《典籍里的中国》的出现使得《尚书》《天工开物》等古籍走红于网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古典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去将古籍中所蕴含的精神传承下去,《典籍里的中国》凭借其强大的魅力,唤醒了当代青年的中国心。

(二)经典年轻化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节目《尚书》一经播出便迅速破圈,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热潮,其中网络播放量达到了惊人的1.6 亿次,微博相关的话题浏览量更是远超7 亿次。这些数据无一不说明了古老的故事也是可以引起当代年轻人喜爱的。节目在针对年轻人方面做了许多的功课,这些设计为广大年轻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华文化的平台,唤醒了新一代青年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除此之外,节目还尊重年轻人的想法,给予了适合年轻人的解读方式。传统文化远比一般人想的要厚重,观众也远非人们所认为那般浅薄。《尚书》可谓是中国人思想的源头,节目组之所以选择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因为其中承载的精神是统一,之所以选择武王伐纣的故事其根本在于故事的核心是民本,这些精神和思想理念仍被沿用至今,也将被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天工开物》是我国科学巨作,其展现了科技典籍的独特价值,现代的农业大师袁隆平院士和古代的科学家宋应星在精神和品质方面遥相呼应,这些形象的成功塑造将那些古老的故事带进了年轻人的心中。《典籍里的中国》无疑是成功的,其广受好评的背后是合理的表达方式和戏剧化结构,节目组的用心和观众们的支持共同造就了《典籍里的中国》的成就。

(三)共创新机制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之中,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展露出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那些古老的文字和故事,《典籍里的中国》创造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模式,在文化生产力资源的协调整合方面,更是创造了视听媒体+学术机构+专业剧团的全新合作模式。视听媒介的技术完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端科研机构支持,演员几乎全部由国家话剧院提供,剧本经由知名编创细细打磨,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共同保证了节目的专业性和多样性,表演贴近角色,尽可能还原了历史上的典籍故事。节目坚持文化自信,深入的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时尚的视听节目与厚重的历史相互碰撞,将传统古老的文明以全新的形式再现。《典籍里的中国》以文化节目为蓝本,为观众们提供了一场文化盛宴,节目不仅遵从现代试听传播的规律,让电视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进行深度结合,创造了独有的电视首播+网络平台发行+社交媒体讨论宣传的全新模式,还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为今后的节目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节目将电视作为主题进行首播,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感和创新型打动了一大群光中,在网络平台上,央视联合抖音快手都平台大力宣传,使得节目迅速出圈,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这些举措使得《典籍里的中国》最终成为了一款现象级栏目。

四、结论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精品力作,无论是资源整合、内容创作还是表演形式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些大胆的尝试使得《典籍里的中国》创造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试听传播的新范式,那些尘封在史书中的经典得以跨越时空再现,如此有气节、有个性、有内涵的节目值得更多的关注。节目组精益求精,悉心打磨,为保证节目的质量宁可打破节目播出时间的规律,也正是这种匠人精神,使得《典籍里的中国》终获好评无数。

相关链接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中国的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史前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到夏朝建立。之后绵延发展。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猜你喜欢

典籍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