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变化及应对措施

2023-02-22周意雯安徽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品牌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预算编制事业单位

文/周意雯(安徽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国的事业单位逐步推行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使得我国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加的科学化、更加的合理,从而推动了相关财政工作的发展。同时,财政数据质量也得到了改善,政府的会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起到了相应的推动作用。结合我国的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制度,从会计体系的运用入手,阐述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必要性、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有关注意事项,为改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供借鉴。

一、政府会计制度的意义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概述

在我国,一类行政事业单位是由国家进行全面的拨款,提高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并对其进行了监管。一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不够规范,资产丢失现象时有发生,新会计制度在资产管理和监督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原来粗糙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精细标准化的管理方式,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新的会计制度在减少事业单位的运作成本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各个部门的运作效能,并将绩效管理的全面推进,使成本费用更科学、更有效地反映出监督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防止出现贪赃枉法。

新的会计体制选择了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开并相互衔接的方法,既可以在会计核算体系中实现财务会计功能和预算会计的双重功能,也可以在预算会计上起到收付实现制和财务会计执行权责任发生制的双重功能。编制财务报告、决算两份报表,加强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在财务工作中,预算管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它既是各种资金运行的先决条件,也是保障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和保障事业单位安全使用资金的关键手段。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编制反映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资金收支情况。对于增加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利用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显示出了一些监督功能。在事业单位中运用预算管理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动态,有利于规范运用和配置,防止国有财产的损失[1]。

二、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与影响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由于事业单位机构的资金资源与一般的企业不一样,因为企业的经营经费大多来自自己的盈利,或是来自其他渠道,因此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十分完善。然而事业单位属于国家财政资金拨款,在这样的体制下,财务资金消耗和会计核算不科学,而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产权不明确造成财务监管意识的缺乏,可能会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度较高,而且事业单位担负着对国有资产的维护职责,因此,提高对财务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降低行政成本。不同于上市公司,其日常活动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质并以政府部门进行监管。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开方式比较稳定,但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公司内部的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主观化等问题。另外,事业单位由于其自身的力量有限,外部力量很难全面监督,因此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可以减少事业单位的财政问题,节约成本,减少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减少风险处理成本[2]。

(二)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第一,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在实行新的会计体制下,新的预算管理制度的出现,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方式产生重大的冲击,因此,在新的制度下,要对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并根据各单位的具体状况不断改进。从新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的影响上,可以从政府采购工作的角度加以分析,而事业单位与委托采购物资的机构相关,例如委托关系等。

在政府的采购活动中,存在着资金开支问题。根据相关法规,此类资金通常是由财政部门进行的,虽然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工作监督,但实际上双方都存在预算管理中脱节的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现行的行政采购体制逐步系统化、规范化,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与各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加强事业单位预算与代理采购机构之间的沟通,使支付方式更安全。

第二,引入权责发生制。当前,在事业单位改进其预算管理方式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对预算管理核算体系进行变革和革新。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在工作中,以现金支付实现制度为主。随着事业单位的实行,以及权责发生制的使用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事业单位也开始重视采用权责发生制去进行会计核算,这也是新时期大势所趋[3]。

运用权责发生制可以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等领域更加准确,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单位所面临的各类财务问题。另外,运用权责发生制制度,可以有效地增强单位对各种财务的管控效果,运用权责发生制可使事业单位对各项财务活动管控更有效,改进财务操作流程,增强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促进财务问题从根源得到解决,并能规避相关的风险。从当前已启动的改革和革新的各个方面来看,权责发生制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第三,加强部门预算管理。目前,事业单位在开展全面财政预算工作时,务必要将各部门的财政情况都进行整理,并对其进行了整合分析。在这方面,预算资金管理和预算编制的执行力度很大。要想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更加有效,必须从事业单位的实际出发,在预算管理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事业单位的预算科目、体制管理和有关的评价机制都建立在管理制度要求上,并且切合单位发展需要。

三、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可行性不足

预算编制是我国财政部门进行相关工作的前提和条件。事业单位的预算与整体的目标、建设规划相结合,以单位发展规划为导向,推动单位的发展规划得以落实。简而言之,预算编制是事业单位实施战略计划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果两者之间缺乏协调,将会对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的后果。而在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财政体制下,我国的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有其自身的缺陷[4]。

第一,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某些事业单位对资料搜集的标准不够,往往有某些来源不明的数据,便任意将其纳入预算编制,此外,缺乏合理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这些都导致了预算编制的可行性降低。

第二,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需要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紧密合作。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大多是由财务部门来完成,而其他部门却很少参与,往往只是被动地互相协作,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对预算方案进行持续的优化,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

(二)预算编制与决算执行差异大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预算工作基本上都是按照以前的资料进行编制,没有对今后的年度计划进行定量的分析,出现了在资金使用上与预算不符的现象,导致各部门的预算实施效果不佳。在对预算的认识上,很多人觉得不重要,或实行总量控制,造成了单位的预算执行能力不够。在执行预算过程中,任意更改数据,导致资金的分布不均衡,资金使用的随意性较大[5]。

(三)预算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系统有待完善

预算监管是一项较为复杂、繁重的工作,并且牵扯广泛、需要综合考量,因此,实现预算管理信息化是一种必然趋势。特别是政府会计体系下,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预算管理要求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有的事业单位还处于人工统计资料的状态,如信息化水平偏低、缺乏先进的技术等,无形的增加了业务量,提高了出错的概率。有些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系统并不是很完善,很可能会被入侵,从而导致资料丢失。

四、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预算编制管理,提高其可行性

要想真正实行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改革,必须通过强化预算编制,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发展和公共服务需要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事业单位的收支经费控制,增加资金使用效率,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了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规范化。首先,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就需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以及领导干部与职工的预算意识。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实现了思维模式的质变,并真正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在事业单位的管理层次上,要加强预算观念,加强组织和人员的配置,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其次,要强化职工的技术素质。有的事业单位中,存在职能划分不清、责任不明确,有些财务人员承担多个职能。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强化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训练,使其掌握最新的预算办法和政策,提高财务人员在财务上的职业技能。最后,建立严格的管理环境。由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一向比较简陋,所以在增强意识的基础上,必须营造一种较好的管理环境,无论是政府财政拨款单位,还是自筹自支的单位,都要重视财务的管理,加强对内部的控制,以达到强化内部控制,把那些没有必要的批准手续尽可能地减少[6]。

(二)强化财政投入资金核算

在财政投入资金核算上,新的会计体系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变革,全面界定和划分了财政补助的计算规范。在新的会计体系中,资金核算必须以事业单位的支出科目作为基础,再单独进行财政补贴支出比例的核算。而且,在事业单位会计体制改革和创新之后,还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补贴结余、结转的过程,与事业单位中财政收入以及支出情况制定了处理流程,对推进事业单位更好地实现财务会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有重要意义,给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实施高效的预算结算管理带来了稳定基础。同时,新的会计准则还对非补贴结余、结转及其分配等有关内容做了规范,严格区划了财政补贴结余及其非财政补贴结余,并合理设置非财政结转、经营节约以及事业单位中的事业结余等科目。新的会计体系强化了各部门的支出和分配,推动了各部门的预算管理,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创新,使预算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

(三)优化预算编制方法

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地进行预算的合理调整,才能使其更加科学。为保证预算方法的科学和合理,全面统筹安排各种资金的活动,例如事业单位要建设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要建设信息资源库,做好资料的收集与汇总。通过多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作用,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各方面的工作,从而达到资金的科学配置。

事业单位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电子平台和网络技术,将重要的材料和数据进行整合,以最优的方式进行预算编制,保证了科学、合理的预算。例如,事业单位零基础预算法,做好预算的准备工作,对资金进行控制,防止不必要的开支。通过建立统一的整合机制,实现部门间的协同发展,实现数据和信息服务的整合。(四)提升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财务人员的能力质量是强化预算管理的有效手段。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从以下着手:第一是要强化对财务会计人员的技术知识掌握和训练,以进一步提升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应用能力。通过对财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财务基础和道德教育的学习,目的在于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提高预算管理的专业素质,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第二是强化会计知识和内部控制知识培训,在实际培训中,要注重不同岗位的不同职业技能的训练,例如进行专项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管理的培训。加强对成本核算的业务培训,使各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和掌握会计管理法规,从而全面提高财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五)强化财务部门职能

在新形势下,加强财务部门的功能,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全面提高,是实现财政预算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为了达到零基础的预算目标,必须加强财务部门的职能,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突破以往的信息壁垒,做好信息交流,充分了解工作,准确地进行预算管理。

因此,事业单位应当改变以往财务部门只负责财务核算等方面工作,拓展业务范围,积极推进与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和协作,从而帮助预算管理人员准确掌握信息,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在预算管理工作上,除了要注意在财政资金等支出的总量上进行适当的控制之外,还要注意支出比例的合理分配[7]。

五、结论

当前,我国的财政体制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的预算管理的改革,因此,我国事业单位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为此,事业单位要强化预算管理,落实权责发生制等,保证事业单位的信息准确性,对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推动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预算管理是指为确保国家预算资金规范运行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调节、控制、监督活动的总称。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的实施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针,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为重点,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按批准的国家预算组织预算活动的计划管理原则;正确划分预算级次管理范围与权限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多种管理手段并用的原则;专业人员管理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预算管理渗透于预算工作的全过程,其任务和要求是:在预算编制阶段,应合理规划国家预算资金运行,实现内外双对应。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并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就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指出的那样: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预算编制事业单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企业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政府会计制度》创新研究及改进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