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下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3-02-22邴薪颖博士
邴薪颖(博士),陈 宸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是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而且对企业管理的创新有着重要意义。企业发展需要深刻把握新的历史特点和新的发展要求,深刻领悟二十大精神并将其融入企业现代化管理,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企业管理哲学。
一、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对企业管理哲学的新要求
1.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史与现实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出的现代化新模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强调要将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一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发展,指出我们需要把目前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建设,党中央不断拓宽现代化领域,毛主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工业、农业、科学文化与国防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昭示着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征程,“全面建设现代化”成为当下的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总结过去十年成就的基础上,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党的中心任务,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2022)。
“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经历了工业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全面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从对工业体系的建立、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逐步转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适应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伴随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我国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和急需发展经济的历史条件下诞生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产力基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从整体、协调、可持续的角度看待发展,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我国不断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追求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2.新发展阶段对社会与企业发展的新挑战。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和挑战,但必须意识到当下深刻复杂的发展环境。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同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转型期,政治体制、生态环境、粮食生产、社会问题等方面都需要新的战略部署。“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还存在着短板,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挑战”(魏波和邴薪颖,2021)。
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损耗很大,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同时,对经济发展的单一追求也造成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追求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改变原有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粗放型增长的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思路,在整个社会构建起国家、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适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经济社会变革与世界动荡时期,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发生着持续而剧烈的变化。国内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各行各业的发展状态。在新发展阶段,“VUCA”[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环境对企业管理哲学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面对新的战略环境,企业需要做出新的战略部署,构建适应于当下发展阶段的企业管理哲学迫在眉睫。企业需要构建全面的、协调的、新型的管理模式,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来实现集约型健康可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举旗定向、引领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其所展现的二十大精神是企业在新的战略机遇期的发展方向。企业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并以此为机遇,将中国式现代化理念融入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企业管理哲学。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超越性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哲学
中国式现代化是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特征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体现着浓厚的中国风貌,对构建中国管理哲学有着重要启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实践,内涵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和文明基因。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超越性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哲学,将有助于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取得巨大的历史功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优势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中国化、时代化中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根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一切异化,一切对立性、压迫性关系的消解;意味着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本质的回归。其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超越。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必然带来两极分化和社会危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私有制产生之后社会形成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分裂,在生产进步的同时带来被压迫阶级人民生活的退步,一个阶级的解放必然带来另一个阶级的压迫(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09)。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奴役和压迫,尽管资本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在推动一部分人发展的同时剥夺了另一部分人的发展机会,社会的不平衡发展最终会塑造出片面发展的人和畸形的人际关系。
西方现代化模式是依靠资本的推动,建立在资本对劳动力剥削的基础上,即建立在工人阶级贫困的基础上。资本不断积累的同时也使贫困不断积累,造成社会两极分化,人也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被物化,人的个性被资本的个性取代而只能得到片面性发展。因此,只有超越西方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发展。我国坚持“人民至上”,在前进道路上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不只是克服物质上的“短缺”,更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人的价值。社会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摆脱贫困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社会发展又以人的发展为手段,更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这正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同时,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人民不仅是“人力资源”,还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逻辑的具体体现。
“从现代化的动力及作用模式看,中国道路超越了单一的资本驱动模式,构建了资本—国家—劳动(人民)的三元主体相协调的驱动模式”(唐爱军,2020)。企业要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例如,在全国知名的辣椒种植基地河南省临颍县,天壕新能源等企业主动协助政府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因地制宜助力临颍县辣椒杆的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企业原料,提高群众收入,真正把美丽乡村建设落到实处。当前,企业要转变发展思路,主动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积极为解决当地发展难题贡献力量,为百姓让利,才能实现企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赢。
2.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西方对抗性文化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植根本土、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以中华文化为基点培育企业文化并构建管理哲学,展现中国智慧与品格是当下企业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和合共生的传统文化为依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本质上是对立性的,因而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以及相应的文化形态带有两极分化的对抗性色彩。中国式现代化则不同,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是指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解。企业必须把握新发展理念,抛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强调企业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向往。这并非抹杀企业的经济创造力、抑制企业家的积极性,而是发展协调性和共享性的体现。日本近代工商业创始人涩泽荣一(2017)在《〈论语〉与算盘》中指出,“要使国家富强,其根源就在于社会的基本道德”,他将我国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看作致富的根源,强调义利结合的企业文化。中华民族素有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传统美德,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和平发展,体现出“亲睦九族,协和万邦”的传统追求,“和合”是中国式管理哲学的智慧,为周边发展做贡献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出“行止因时”的思想,即要牢牢把握住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根据面临的形势而作出战略部署。孔子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时中”。“时中”是君子的品质,“其统异,其世异,则其道亦异。故君子当因其所处之时,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上下无常,惟变所适……然适当其时,则此时之中庸,故谓之时中”(康有为,2007)。“时中”即“随时以处中”,君子能够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所处之“时”,并懂得变化自身来适应所处之“时”。企业创新管理模式需要认清所处之“时”,企业发展要抓住其“时”。我国经济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由于粗放发展等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清洁用能以及调整能源结构,这是大势所趋。企业要把握住发展的“时”与“势”,在新发展阶段,顺势而为,因时而动,不能依靠传统粗放的、高耗能的模式,也不能有一蹴而就的心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出“自强不息”和“居安思危”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伟大而艰巨,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企业管理要敢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并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作出规划,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在大变革、大开放、大时代的背景下,涌现出一批敢于改革创新、迎难而上的新能源低碳企业。企业不能安于固有的发展模式,只有居安思危、敢于挑战、积极寻找新的发展动能,才能在变革的时代站稳脚跟。
管理学创始人彼得·德鲁克(2006)认为,“management”是根植于美国文化的、美国特有的词汇。而在我国的语境中,无论是自我管理、家庭管理还是国家管理,“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都是管理学与本土文化结合的纽带。西方国家主张将基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产生的价值观念作为全人类的普世观念,其实质是将自己的利益伪装成普世价值。“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09)。我国必须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出的那样,“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企业要以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管理哲学,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构建时代化的管理哲学
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企业管理哲学的构建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五个基本特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构建时代化的企业管理哲学。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众多是我国社会的一大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如此巨大的规模必然使我们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有着自身的特征。这要求建设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现代化会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加速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
对企业管理而言,这里的“人”不仅仅指企业内部员工,而是包括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在内的,拥有广泛外延的人。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一切人的发展,人不是原子化存在的个体,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参与社会活动才能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实现人的社会价值。企业需要建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产品的生产考虑人的需求,日常的管理关注员工的需求,以企业团队建设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劳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人通过劳动改造物质世界也改造着自身。西方的管理模式强调“人为劳动服务”,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在生产劳动中遭受着异化。我国企业需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企业管理,坚持把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机制保障,在推进共同富裕中走前列,再造发展优势,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有机组合,是消除贫穷和两极分化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富裕”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要求企业做好产品、建好企业,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负责,对老百姓负责;“共同”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要求企业的发展惠及上下游产业链、职工、客户,共享发展成果。
除国有企业之外,民营企业也是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发展产业是提升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特别是乡镇的民营企业,应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承担起乡村振兴的责任,协力推动乡村发展。如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政府通过与当地民营企业合作,建立秸秆收储站,寨子村委组织筛选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作为劳动力,天壕新能源等民营企业积极配合,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形成了“政企农”三方协作的精准扶贫站点。民营企业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起帮扶脱贫、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在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国富民强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每一个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积极创新不仅有助于自身的高效发展,更是推进全面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同时,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企业不仅要利用好物质资本实现自身发展和社会价值,还要运用“文化资本”,以管理哲学实现长远发展。有的企业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技术轻思想”的问题,忽视企业文化建设,这不利于企业与社会的长效发展。“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习近平,2007)。在制度之外,精神理念的引领也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企业要依据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用开放、包容、分享的心态和方式搭建团队成长、收获的平台,形成企业价值文化;引导员工创业奋斗精神,不断克服困难,脚踏实地,执行到位,形成高效执行的团队文化;鼓励大胆颠覆、勇于冒险、不怕失误、敢为人先,形成独立自主的创新文化。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发展动能、实现生态友好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以往企业大都只重视经济效益,但在新发展阶段,企业需要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不能简单化为环境保护,还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掠夺就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享绿色低碳发展成果。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党和政府有关绿色发展理念的宏观战略与政策,并且要积极主动地了解所在区域的相关部门关于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领域的具体政策,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责任和使命,也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优势所在。二十大报告为企业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立足能源资源的国情,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加快探索新能源体系建设不仅是一项能源工程,更是环保工程和民生工程。企业的新能源体系建设在精准扶贫、拉动就业、惠农增收、保护乡村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社会效益,也能够给企业自身带来长远的收益。破而后立,企业要敢于淘汰落后的耗能的发展模式,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才能在新的赛道上实现长足发展。
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离不开技术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的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现代技术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科技进步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化,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形成了负面的影响。但科技与文明并非势不两立,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就是有效例证。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运后,运用生物质技术创新可以完美解决项目周边50~10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秸秆禁烧难题。将以往只能堆放在田间地头偷偷焚烧的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不仅能够帮助政府解决禁烧问题,而且可以有效改善乡村环境,实现农民增收。此外,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还可以大量回收消纳城市绿化维护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树枝、树叶等废弃物,这对城市环境改善、资源回收利用的贡献巨大。低碳新能源技术在改善环境、保障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科技发展新能源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因此企业要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强必霸”之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不能脱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不仅适应于我国国情,而且符合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于增进世界人民福祉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企业构建管理哲学要具有全球视野,在深刻认识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各个层面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同时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并以中国智慧的管理哲学影响世界。
除了吸收借鉴全球优秀的文化资源,企业还要将国际责任融入管理哲学中,特别是在生态保护领域,企业需要具备国际思维。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建立在对全球自然资源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掠夺式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以和为贵、绿色、和平的发展才是我国企业应当遵循的理念。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身处高风险发展环境中的企业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创新,把核心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成果,开展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等问题,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造福世界。
四、结语
现代化的模式和标准是多样的、与时俱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科学的理论和优秀的文化超越了西方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道路。企业的现代化之路亦然,不能照搬照抄西方企业管理模式,而要积极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哲学。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企业要认清发展形势,创新发展理念,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超越性和理论内涵,将二十大精神融入企业现代化管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企业管理哲学,为世界的企业管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面对时代课题的要求和挑战,面对百年变局的发展环境,企业应当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将企业建设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优势、补足短板、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企业力量,不负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