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化与变异:论明代朱元璋肖像图的表现形态

2023-02-21苏娅平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期
关键词:明太祖美化帝王

苏娅平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00)

在我国古代传统绘画中,绘制封建集权时期最高统治者御容的帝王肖像图,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古代绘画艺术与政治集权的高度结合的产物。历代帝王肖像图的形象表现不仅要使画面中帝王人物达到“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之妙境,更要体现帝王统治者“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的政治意图和政教功能。明太祖朱元璋的帝王肖像图中,出现了罕见的“美化”与“变异”两种不同的绘画表现形态。后世学者们认为,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由特定的历史人物授意,绘制的具有鲜明时代风格与个人色彩典型性的人物肖像画。这种特殊的帝王人物肖像画中的表现形态,对当时的政治教化与集权统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性意义。

一、朱元璋帝王肖像图概述

清代翰林院编修胡敬(1769—1845年)所作的《南薰殿图像考》是用来研究明代帝王御容像重要的参考依据,他在书中明确记载了前朝帝王肖像图的存世量等基本情况,此书也成为后世学者们研究明代帝王肖像图的重要参考。书中明确记载现存明代帝王及帝后肖像图共存世63幅,其中帝王肖像图的研究价值最高,帝后肖像图则在其次。在如今现存的63幅帝后肖像图,根据绘画表现风格和作画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洪武、永乐年间的初期发展阶段,其次进入到宣德、弘治年间的繁盛时期,最后从明末正德年间开始进入帝后御容图绘制的衰败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在这63幅明代帝后肖像图中,仅太祖朱元璋一人的肖像图就多达12幅,约占整个明代帝王肖像图数量的20%。存世的朱元璋帝王肖像图轴,多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地。

与其他朝代的历代帝王人物图相比,明代帝王肖像图的整体形制与审美价值在整个中国古代人物肖像画发展史中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这也标志着此时帝王肖像图的发展进入了高度成熟的时期。

二、“美化”:明太祖朱元璋肖像图中的“穆穆之容”

在定义中,“表现形态”具体指物体所表现的形状或状态,或将其归纳为某种文化所呈现的外部特征及其特点。在本文中,“表现形态”则是指明代朱元璋帝王肖像图中所呈现的以“美化”“变异”为代表的绘画特征。陆容《菽园杂记》中记载:“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他工不能知也。”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立轴图《明太祖坐像》(图一)为例,画面中太祖正当壮年,身着饰有团龙纹样的圆领窄袖黄袍,腰系蟒带,脚踩皂靴,身体微侧而脸部面向前方的坐姿英武逼人。细观帝王面部线条流畅饱满,双眼炯炯、目光如炬,神情温厚和蔼,阔耳深目、不怒自威。装成册页的明太祖朱元璋老年时期的《明太祖半身像》与之相比,共同之处在于同样经过了一定的“美化”。图中的明太祖显然已经步入古稀之年,他身着明黄色圆领窄袖黄袍,头戴乌纱折上巾,只是双鬓斑白,长髯飘然及胸。画面中太祖朱元璋目光相对慈祥温和,凝视前方,面容略微瘦削,帝王气质在岁月的流逝中显得更加沉稳肃穆。

明代朱元璋帝王像的“美化”现象,并非明代独有,这样独特的艺术现象则是沿袭了宋代帝王人物肖像图的“院体”风格,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宋代宫廷绘制帝王御容图的程式化特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太祖立像轴》《宋仁宗坐像轴》和《宋徽宗坐像轴》在构图上均采用帝王面向左侧四分之三的正侧面,并且双手交叉放于膝盖之上。帝王人物主体的面部美化痕迹明显,仪态森严,不怒自威,这些均与明代朱元璋肖像的“美化”形态一致。可以说,明代朱元璋帝王肖像图中的“美化”现象,实际上是对宋代帝王肖像图绘画表现形态的一种沿袭与发展。

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帝王肖像图中具有的“美化”现象,是对前代帝王肖像图中表现形态的沿袭。不仅如此,这种帝王肖像的“美化”形态不仅使艺术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而且能够为政治服务。正所谓“且观图像,因像得意”,对于帝王画像中人物主体叙述的研究,则具有精神性、道德性与政治性的积极意义。

图一 明 明太祖坐像图 绢本设色 96 cm×59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变异”:明太祖朱元璋帝王肖像图“七十二黑痣”之贵兆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图二)中,朱元璋脸颊变形拉长,下庭向前凸出,造成夸张的面部艺术特点,并且在他的脸上不同程度地布满黑痣。同时他的下巴和嘴又酷似野猪,呈现出所谓“五岳朝天”的猪龙奇相。脸上的斑斑黑点,对称均匀,被人们称为“七十二黑痣”之贵兆,此类“异形”像俗称“猪像”。

关于朱元璋帝王肖像“异象”图出现的合理性,在《明太祖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既而项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药敷之,无验,后逐成骨,隆然,甚异。”书中记载的神异之事仿佛能够解释明太祖朱元璋帝王肖像图“异形”像为何能够流传于天下的原因。据书记载,上天似乎赋予了朱元璋与常人不同的“神人”身份,并将他以贫民的微贱身份登基称帝之事渲染得合乎情理。将这样的“鬼神之说”记录于《明史》之中,可见太祖朱元璋本人是十分崇尚“怪力乱神”之说的。

《历代名画记》开篇便提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在绘画发展早期,绘画审美功能以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为主。从以“使民知神奸”(《左传》)的认识作用为主的绘画功能思想,至孔子的“明镜所以察形”(《孔子家语》)、王延寿的“恶以诫世,善以示后”(《鲁灵光殿赋》)说,则偏重绘画艺术的教育作用。历代帝王肖像图作为蕴藏我国封建时期帝王统治阶级思想的重要物质载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董仲舒所提出的“君权神授”的思想,更是借助这种艺术媒介的形式体现了封建君主皇权的至高无上。因此在传统儒学礼制的强化下,“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理念就更加需要借助帝王肖像来进行传播,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封建的政治统治,将审美艺术与政治教化相联结。

与“美化”像相比,朱元璋的“异化”像则更加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独特的时代因素。除了洪武年间大兴的“绘画狱”迫害大量文人与画家,令民间画工无法自由创作的因素以外,朱元璋因为他登基称帝却是寒门出身内心极度自卑,使得他授意宫廷画师将自己的形象塑造为丑化的“猪像”,从而为自己谋取夺得的皇位寻求一个更加顺理成章的理由,从而能够起到约束和教化百姓的作用。百姓会因观朱元璋帝王肖像“异象”图而对他产生敬畏之情,使百姓产生敬仰和畏惧的心理来巩固封建统治。

图二 明 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 纸本设色 171 cm×101 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四、结语

明代朱元璋帝王肖像图中的“美化”与“异象”的表现形态,作为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独特艺术现象,是明太祖朱元璋通过美化或丑化自己的个人形象,来达到维护自己政权统治合理性的一种体现。这也使得明代朱元璋帝王肖像图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研究价值。钱穆认为,若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之特殊精神,则在其偏重于道德精神一端。立足于绘画本身,历朝历代的帝王肖像图也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而来。帝王肖像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人物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正如潘诺夫斯基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时期、一个阶级、一种宗教信仰,或这些信念的基本态度—所有这些都不自禁地受到一个个性的限制,并且凝结在一件件作品中。”

猜你喜欢

明太祖美化帝王
走,去抓帝王蟹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SLOW MANIFOLD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FOR A NONLOCAL FAST-SLOW DYNAMICAL SYSTEM WITH BROWNIAN MOTION∗
她与帝王为邻
基于GPU加速的引导滤波人脸祛斑美化算法
帝王蝶的疯狂迁徙
一個成功的誤解?——西藏博物館所藏《噶瑪巴爲明太祖薦福圖》再考
美化生活
明太祖“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念与实践
七岁驿童对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