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强化学科育人
2023-02-20徐超,王争,杨继跃等
2016 年,国家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提出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为新时代教育搭建了育人目标框架。2022 年,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明确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落实这个培养目标,新的课程方案制定了五项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是其中之一。为此,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中心小学积极行动起来,在各学科中开展了“聚焦核心素养,强化学科育人”的课堂实践研究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果。
◎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在“双新”“双减”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小学数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数学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在核心素养框架下,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包括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的运算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还要求学生理解运算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多样化的算法。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本文分享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经验。
真实情境,引发运算的需求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认为“双新”背景下的运算教学的教学情境设计应该注重发挥情境设计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例如,在小数乘小数教学时,我安排了一个问题情境:徐老师计划购买一套房子,需要计算每个房间的占地面积。通过这个情境,学生可以复习已有的知识,例如整数乘整数和小数乘整数,同时也能够激活新知的生长点,萌生新的问题,例如2.6×1.2 和1.15×2.8 等。这样的情境导入既关注了新旧知识的自然交替,又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自主迁移,感悟运算的一致性
新课标中要求:“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小数运算的教学中,串联和迁移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小数运算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运算密切相关,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数位对齐后再相加减,也就是相同计算单位相加减。小数乘除法都是先转化为整数乘除法计算计数单位的个数,然后再处理好小数点的问题,也就是确定新的计数单位。在这个思维转换和方法的迁移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去理解算理,并且鼓励学生交流、质疑,通过学生的自我表述有效促进运算思维的转化和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运算本质一致性的认知。
兴趣驱动,促运算模型的建立
新课标中强调了学生的运算学习和数量关系之间的紧密结合,小数混合运算的教学也需要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结合。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运算模型,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的运算,我曾经试图通过举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但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反思,我意识到我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无趣,所举的实例并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运算模型的建立。于是,我转变了教学方式,将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变成了一堂讲数学故事的活动课。
在新的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解释运算定律,将运算与生活结合为一体。学生们积极思考,举出了丰富且有趣的例子,比如:“周末和爸爸妈妈去万达广场逛街,先买了3 杯奶茶,每杯奶茶14.3元,又买了3 串烤肠,每串5.7 元,妈妈一共花了(14.3×3+5.7×3)元”。其他同学听了这个例子立刻兴趣盎然,抢着举手回答,“我还可以这样改编,每杯奶茶14.3 元,每串烤肠5.7 元,一家三口一共买了3 份,一共花了(14.3+5.7)×3 元”,我顺着同学们的例子说道:“听了这两个数学故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道:“我发现两个数学故事都是3 个人买吃的,但是第一种方法是奶茶和香肠分着买的,也就是乘法分配律中‘分’的形式,第二种方法是奶茶和香肠一起买的,也就是乘法分配律‘合’的形式。”同学们的精彩发言,不仅包含了乘法分配律的两种算法,而且对比了两种算法的内涵,描述出了不同的思考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积极思考、主动表达,通过自己的例子来解释运算定律,有效地促进了他们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同时,学生们也建立了运算模型,思维发展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双新”“双减”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采用多元的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徐超)
◎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活动应以学生的亲身经历、手脑并用为特点,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这一要求旨在通过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已成为教育的新趋势。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在于“回归生活,立足实践,着眼创新,体现开放”。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习在生活中发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我校每年举办风筝文化节,这为我们设计以“风筝”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实践性学习,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一是我们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让学生了解风筝文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需要积极进行信息搜集。他们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料,甚至通过面对面的采访,从多方面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过程以及放风筝的安全注意事项。这样的学习经历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信息搜集能力,也让他们对风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们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享关于风筝的故事、传说,朗读关于风筝的诗歌、散文等。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还让他们在分享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是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当学生提出“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这一问题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帮助他们解答。第一个实验是观察风筝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风筝的结构和飞行过程。第二个实验则是通过“伯努利效应”让学生亲自用吹纸条的方式感受风的力量,观察纸条的变化,从而得出研究结论。这些实验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风筝的飞行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是我们注重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还需要涉及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例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阅读《风筝的制作指南》,通过数学课上学习的测量和计算技能来实际操作制作风筝;在美术课上设计风筝图案;在体育课上学习放风筝的技巧;在科学课上探究风筝的飞行原理等。这些活动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既巩固了学科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我们认识到研学之旅的重要性,因此倡议学生利用假期展开风筝研学之旅。他们走进风筝之乡,参观风筝博物馆,拜访风筝艺人,从实践中深入了解中国风筝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五是我们还非常重视评价的多元化。在活动中,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讲风筝、画风筝、做风筝、放风筝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的才华和创造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学习的热情。同时,我们还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让他们看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综上所述,“风筝”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多样的学习和体验场景。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风筝文化和其他学科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评价的多元化,我们及时发现并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意义。这样的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教育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文/王争)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观念是指学生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基本属性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课堂实例,分享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策略。
情境生活化,提取知识相通点
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培养空间观念。比如在讲解“周长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出示健步走线路图,让学生描一描再分类,得到一组“封闭图形”和一组“不封闭图形”,揭示“从一点出发,绕一圈又回到原点叫一周”。再对比两幅封闭图形,追问:“都是一周,哪个长,哪个短?”引出一周的长度叫周长。像这样,将生活化的场景与数学相融合,找到知识共性,便于学生想象和理解。
教学直观化,建立图形表象
直观性是空间观念的基本特征。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抽象出图形,形成表象。例如在讲解“角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品的图片,描一描图中物品的角,随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物抽离,只抽象出描画的角。这时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数学中的角,进一步归纳总结角的定义。这就是利用视觉直观在学生脑海中建立图形的表象,从而培养空间观念。
设计操作化,培养空间观念
操作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操作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折、摸、拼、剪等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猜测、推理、探究、归纳等,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图形认知经验。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可以设计“切土豆”这一动手操作活动。将土豆切一刀时,学生认识了“面”;再切一刀时,两面相交产生了“棱”;再切一刀时,三个面相交产生了“顶点”。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学生认识了“面、棱、顶点”,并进一步理解了长方体的结构。随后可以为学生提供长短不等的几组小棒让学生自主挑选小棒数量和长度拼成长方体。通过拼插活动,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有4 条长、4条宽、4 条高,并且每个角都是直角。两个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将长方体的特征牢牢印在脑海中形成表象从而培养了空间观念。
想象常态化,发展空间观念
好的数学问题不仅深入浅出,还能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设计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问题并且让想象变得常态化。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可以问学生:“想一想直径是8 厘米的圆大概什么样子?”学生边想边用手比画,这个想象过程就是建立空间观念的最好时机。随后出示直径是8 厘米的圆,再出示生活中碗的图片进行对比,学生发现直径8 厘米的圆和碗口大小相仿。这个过程就把直径8 厘米圆的表象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痕迹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作业实践化,丰富空间观念
“双减”背景下要求教师作业的设计更加巧妙,既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要将教学内容加以巩固和应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实践性强的作业,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应用课堂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又丰富了学生空间观念。例如在学习“正方体展开图”这一知识点时,由于展开图有多种类型,光靠教师讲解并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很难想象展开过程和样子。因此作业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制作多个正方体沿不同的棱将其展开思考,如果拆一次可以得到一种展开图那么总共有多少种不同拆法,对应展开图类型有多少种呢?而后在课堂上将同学作业进行整理归纳出1-4-1 结构、2-2-2 结构、3-3 结构、2-3-1 结构等,借助实践性作业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时,我们需要让他们通过多感官参与、多角度体验、多层次思考和多方法探究的方式,主动去发现、感悟、探究和验证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创设生活情境,借助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想象,并设计丰富的实践性作业。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打开传统的教学视角,推动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让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
(文/杨继跃)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教育部于2014 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 年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研究成果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在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课程要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由此可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而落实这一素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培养核心素养对小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小学英语而言,提升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英语学习需求,为后续学段英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培养核心素养也为学生创造了英语语言环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形成包容开放的思想,培养跨文化意识。
落实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一是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根据新课标要求,英语学习应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并开展单元主题下的教学。这意味着英语学习应融入单元情境,使学生能在相关主题语境下开展语言活动,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例如,在教授北京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如果只是按课时学习每个节日,学生可能缺乏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目标。但如果创设一个“我是小小节日宣讲员”的单元学习情境,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学生便能聚焦学习目标,有目的地学习本单元的语言知识,并努力运用这些知识成为“最佳节日宣讲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是深挖文本信息,培育学生文化意识。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并拓宽视野。同时,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意味着英语学习不仅是语言课程,更是文化教育课程。英语课程有责任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并认同祖国文化。例如,在教授北京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学生需要掌握贝尔发明电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知识。但通过超越语篇并深入挖掘语篇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和拓展相关的课外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等“四大发明”。这些知识的补充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和跨文化思维。
三是开展多样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应从“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以及批判与创新”几个方面进行。这意味着活动的设计需要有层次性、主题性和思考性。例如,在教授北京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学生可以在“我是小小购物能手”的单元语境中开展层层递进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考虑价格、尺寸、颜色、种类、喜好和形状等各种因素,思考如何用有限的钱购买商品。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语言知识,还需要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认识。
四是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资源日益丰富并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这使得枯燥的文字得以转化为生动的音视频内容,从而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并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北京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时通过用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呈现各地美景、美食和特色物产等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总而言之,把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中来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结合日常实际,完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文/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