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3-02-20吴艳霞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
吴艳霞 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
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应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系统化、整体性认知与掌握。因此,当代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好“思维导图”,并基于当前高中生实际学习现状、思维发展水平、兴趣特征等进行优化设计,以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记忆,促进学生脑海中知识框架的充分构建,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
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促进地理知识的直观呈现 “直观呈现”是指将原本抽象的地理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覆盖范围广泛,涉及内容丰富,且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将思维导图充分引入高中地理教学,能够促进教材中地理知识点的“直观呈现”,将课程知识点清晰、直观地整合在一起,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方便学生归纳、总结课程知识点,并帮助学生感知地理知识脉络,促进学生脑海中知识体系的构建,推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充分提升学生“学”的质量。举例来说,在地理概念梳理方面,思维导图可以将地理概念按照分类和层次关系进行呈现,帮助学生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地理气候时,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气候作为思维导图的分支进行展开,然后连接相关的因素和特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每种气候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此外,思维导图的另一个优点是具有可视化的特点,可以将地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比较这些数据。在学习人口统计数据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展示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数据,并通过颜色或大小的变化来表示不同的数值,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各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提升学生记忆能力 通常来说,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都是以单个课时为单位进行授课的,这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学生能够接收并学习零碎的知识点,但无法促进知识点之间的良好整合,记忆起来也较为困难,容易出现遗漏或记忆混淆的情况。而思维导图具有图形和文字等元素,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包含、递进关系。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知识记忆。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忆,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整体思考和概念理解,使复杂的地理知识更易于理解和记忆。因此,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为学生未来的高考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而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增加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显示,在地理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班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且更愿意主动探索和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思维导图的制作和分享,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展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观点。通过课堂上的分组活动,学生可以开展团队合作,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反馈和评估机制来检验教学效果。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遵循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在应用思维导图时,教师应该充分注重“以生为本”理念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非被动的“接收者”。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思维导图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学习风格进行自由发挥和创意,根据需要添加个人理解或扩展内容。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并积极带动学生的自主性,开展思维导图绘制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运用,学生可以提高运用思维导图的技巧和效果,逐渐培养形成思维导图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手、脑等感官器官的参与,可以充分促进全面发展。
渐进性原则 高中地理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首先要遵循“渐进性”原则。思维导图的呈现形式应该由简单逐渐过渡到困难,难度由低到高。这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思维特征,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以符合学生此阶段的学习特征和学习能力。随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及时调整思维导图的形式和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以便学生逐步掌握思维导图绘制方法,并发挥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效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
运用思维导图,提升预习质量 课前预习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有效开展预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在课前就提前熟悉、了解课程内容,初步把握课程重难点。这样在正式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学习知识的速度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由于有课前的学习基础,在课堂上也能够更认真、更主动地去学习。但是就当前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对“预习”这一环节的重视程度不足,并没有精心设计完整、科学的预习学习单,在实际课堂上也没有进行预习检测,导致学生的预习意识不足,在课前的“预习”通常只是翻阅书籍,敷衍度极高,预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将思维导图运用到“预习”环节中,能够引领学生预习的方向、目标,使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明确课程重难点,提升学生的预习质量,也有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将“思维导图”合理导入、应用到课堂预习环节中,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的思路和思考方式,使得学习过程有条理和系统化。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水循环”这一课时的教学前,教师可以提前利用“思维导图”科学设计“预习学习单”,以明确预习内容,引领学生的预习“思路”。教师要深入挖掘本章节等内容,提炼出本章节中的学习重难点,并基于班级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知识基础确立预习目标。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关键词”,将其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词。然后以此中心词发散构建知识框架,引领学生在此引领下进行预习,并根据教材填写完整。如由“水循环”这一中心词发散出含义、类型、意义等关键词,再由此关键词构建各个知识分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寻找“答案”,充分发挥出“思维导图”在预习环节的作用。在预习结束后,教师在正式课堂上还可以采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以为学生的学习助力,增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充分地推进预习活动、预习检验工作的开展,提升学生对“预习”这一环节的重视程度,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充足提升。
运用思维导图,引领总结归纳 地理教师在高中阶段的每一堂课展示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使得学生的“学”更多样化,但如果缺乏目标明确的设计,那么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可能就难以记忆、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难以进行高效的区分。思维导图多采用分级结构,将主题按照层次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组织,在“总结归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意识,引领学生一步步明晰知识框架,以充分推动学生的自主巩固与复习,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明晰思路、活络思维。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思维导图”的作用,引领学生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对课程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进而促进系统、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好地整理脑海中接收到的“知识点”,强化知识的整合。首先,教师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问题设计:“地球的运动分为哪几种类型?”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后,能够正确地回答出“公转”“自转”这两种类型。教师再进行针对引导,让学生将“自转”“公转”这两部分作为“思维导图”上的大标题。然后,教师再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思考教材内容,并在这两个标题下进行分支绘制、内容补充。如在“自转”这一大标题下,有些学生补充了自转方向、自转时间、自转速度等内容;又如在“公转”这一大标题下,学生补充了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等内容。以此“思维导图”的高效应用,能够充分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探索,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较为高昂的热情,在填补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在绘制过程中更完整、全面地认识“地球运动”这一课时中包含的各项知识点。在学生思维导图绘制完毕后,教师再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和针对性的评价,以深化学生记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充分运用好思维导图,引领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促使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升学生“学”的质量和“学”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顺畅、轻松地学习、记忆地理课程知识点。
运用思维导图,提升解题能力 思维导图的合理运用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重点、有目标地“听”教师的讲解,并在思维导图的合理引导下突破学习重难点。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时,也要注重“问题”的优化设计,以“问”引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然后再以思维导图引领学生发散思维,通过思维导图搜索到“有用”的知识点,再进行合理运用解决问题,以充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教材内容、考虑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及思维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设计,以降低学生对问题难度的感知,更认真、耐心地进行学习与探索。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课程内容设计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引领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大部分学生在思考后能够给出一定的答案,但是答案不充分、不完整。教师就可以再利用思维导图引领学生从“自然”及“人为”两大方面进行问题探究,再引导学生针对性探究“自然”中的植被、地形、降水等方面和“人为”中的耕作、挖矿等方面,并进行深层分析、总结,以最终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在清晰、明确的思路下进一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推动学生解题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进一步推动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复习效果 任何知识都需要经过反复地记忆及不断地练习,才能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形成永久的记忆,所以课后复习环节的开展也是必要且关键的。到了高中阶段,地理知识点越来越多,繁杂凌乱且难度高,如果学生不经过系统、整体的复习及巩固,那么在学习后期很容易将前面所学的知识点全部忘掉,会进一步增大压力。而思维导图可以作为复习的工具,帮助学生迅速回顾和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教授学生“思维导图”的绘制、复习方法,引领学生在课上、课后根据“思维导图”系统地复习、巩固课程内容,以打好知识学习基础,优化学生的复习效果。例如,在进行完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人口”这一章节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单元知识网络,以“人口”这一中心词发散出“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等关键词,再由此进一步拓展分支,进行知识延伸,以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系统化地巩固、复习课程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复习质量、效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充分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以往所学进行综合拓展,以紧密教材知识间、单元内容间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内容的全面认知、感知,促进学生知识掌握、整合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合理利用“思维导图”,以促进学生的系统化、整体化学习,优化地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到课前预习环节,帮助学生明晰预习方向,提升预习质量。同时,在课堂教学和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最后,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效用,进一步促进学生预习、学习、复习质量的提升,推动地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