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员干部须树立正确政绩观

2023-02-20王厚明

大江南北 2023年12期
关键词:政绩观政绩干事

□ 王厚明

政绩观是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是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等在干事创业中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重大问题,这些要求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立身做人、干事创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坚强党性”作为正确政绩观的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员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的基石。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只有信仰坚定、端正价值追求,才能保证政绩观不会错位。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紧紧抓住“强党性”这个根本。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坚持循迹溯源、学思践悟,守根护脉、淬炼忠诚,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政绩观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思想认同上。

把“为民造福”作为正确政绩观的真实灵魂。树立正确政绩观,就要回答好“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共产党人政绩观的角色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树立正确政绩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发展回应人民诉求,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落实落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标准。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效果。政绩观是否正确,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 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树牢新发展理念。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把握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潜绩与显绩、尽力和量力的尺度,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贪大求洋、盲目蛮干,不投机取巧、数据造假,真正实现有竞争力、有和谐度、有获得感的高质量发展。

把“实干担当”作为正确政绩观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实干担当,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议事决策,严格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强化法治思维,坚持科学决策,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不打小算盘、不搞小聪明,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二是要把改革创新当作关键实招,进一步积蓄“敢”“闯”“创”的精气神,勇于担当、敢挑大梁,勇当发挥优势、巩固胜势的“领跑者”,敢当推动变革的“弄潮儿”,善当稳中求进的“挑担人”,竞当破旧立新的“急先锋”;三是要找准“位”与“责”聚智发力,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硬核彰显在干成事上,多到任务繁重、问题突出的地方去破解难题,多到困难棘手、矛盾集中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多到局势复杂、工作薄弱的地方去担当作为,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抓落实,真正创造辉映新时代的精彩业绩;四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猜你喜欢

政绩观政绩干事
争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大干部
把“痕迹”当“政绩”不可以(漫画说纪)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
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盐业落地生根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为担当者担当,让干事者无忧
干事创业要“五劲”共使
浅析晚清收藏家刘世珩的政绩
“法治GDP”变革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