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陕北革命根据地对玉门油矿早期开发的关怀支援
2023-02-20陈南夫
陈南夫
玉门油矿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开发的油矿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天然石油基地。玉门油矿的开发和建设,奠定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基础,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摇篮。
玉门油矿在解放前的开发中,几经周折,辗转勘查,逐步发展成我国第一个独立经营的现代石油矿场。缅怀玉门油矿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曾受到延安党中央、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亲切关怀和无私支援,在玉门油矿的早期开发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一、抗日急需酿成开发大举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持续对中国本土实行大规模的侵略,我国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值此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头,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恐慌。更为不测的是,一向依赖“洋油”为工业血液的施政体制,这时却由于海运中断,竭绝了舶来油品的货源。而抗日后方的运输,又几乎全赖于汽车,于是出现了严重的“油荒”,当时曾提出“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口号,可见“油荒”的严重程度。迫于无奈,只好用各种汽油的代用品来应急,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汽油奇缺的问题。在此严重情况下,经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和一些知识分子、爱国人士的积极提议和奔走斡旋,当时在武汉的国民党政府,不得不临渴掘井,仓促决定探查开发玉门石油,以应抗战和施政急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国民党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遂奉命成立了甘肃油矿筹备处,实施玉门石油勘查和油矿筹建等项工作。
关于勘探开发玉门油矿的这一历史事实,在当时的一些文件、报告中屡有阐述。据现存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甘肃油矿创办三年经过概况》一文中说:“自抗战军兴,铁路大半陷于敌手,运输全恃公路,汽油消耗浩大,而西北公路亦铺设路面……资源委员会遂……决定组织甘肃油矿筹备处,派遣地质专家及采油工程师等,前往玉门矿区勘探。”在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三十五、三十六两年年报》中写道:“自民国二十七年抗战军兴,海口均遭封锁,外油来源断绝,本会为适应战时需要,乃成立甘肃油矿筹备处,钻探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1948年6月1日,《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二年来工作概要》一文中又写道:“甘肃油矿之石油蕴藏,久见载籍……及至二十六年抗战军兴,国际交通梗塞,而汽油需要浩繁,供应问题,顿形严重,其时陕北、四川两地探勘未见效果,资源委员会鉴于此因……组织甘肃油矿筹备处。”(以上引文原件均存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从这些阐述中可以看出,抗日战争的爆发,是玉门油矿得以开发的契机。从此,玉门油矿揭开了石油勘探开发的序幕,开始规划我国第一个由本国力量独立勘探、开发和经营的现代石油矿场。
二、顾全大局毅然雪中送炭
国民党政府决定开发玉门油矿后,遇到一个首要问题是用哪里的钻机在油田钻探。资源委员会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拆迁调运陕北延长油矿的两部冲击式钻机(即顿钻)。这一决定又蕴含着多方面的因素:从国际形势讲,如果向国外购买,一无资金,二无渠道。即使能购置,也远水解不了近渴。加之沿海日军封锁,外购器材根本进不了口岸。从经济角度讲,如果从内地调运钻机,路途遥远,运输艰难。在汽车、汽油匮缺的情况下是力所不达的,所以还是就近调运比较合算。
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从全中国这个大局出发,对玉门油矿的初期钻探开发,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大力的支持。调迁钻机一事,经周恩来副主席亲自过问同意,毅然决然地将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属的两部冲击式钻机拆迁调往玉门油矿。那是1938年6月18日,武汉国民党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拟就“密矿字第313号”公函,送交第18集团军(即第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函曰:本会奉令勘探甘肃油田,需用油钻机,拟从陕北延长永坪选配两部连同锅炉等件运往甘肃,兹派本会甘肃油矿筹备处兼代主任张心田前往商洽。当时第18集团军驻汉口办事处处长钱之光接此公函后,及时请示了周恩来副主席,经研究同意后,钱之光以办事处名义于6月20日拟就“总字第225号”公函,复致资源委员会。公函明确地说:“贵会6月18日……公函敬悉,派甘油矿筹备处兼代主任张心田先生赴陕北办理移送油钻机去甘西间使用,准此。除商准周恩来同志,介绍本军驻陕代表林伯渠同志于张主任到陕时,就近照料一切,并转电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外,相应函复。”
从这两份来往公函中鲜明地看出,玉门油矿的早期钻探开发,首先得到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关怀支援。事实证明,甘肃油矿筹备处后来使用从延长油矿拆迁的两部冲击式钻机,结束了玉门油矿人工掘进开采油田的历史,在油田上连钻6口浅井,井井出油。从而,证明了玉门油田具有大规模开采的价值,为正式开发玉门油矿奠定了基础。同时,拆迁调运钻机一事,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坦诚努力下,国共两党在第二次合作期间的一个可喜成果,是抗日统一战线的一大胜利。
三、关怀备至顺利拆迁钻机
在周恩来副主席的亲切关怀下,陕甘宁边区政府同意拆迁钻机后,甘肃油矿筹备处代主任张心田先生即往陕西,先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受到了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同志的欢迎。在办事处的安排下,张心田随即转赴延安,进入解放区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洽办。在延安,高自立、萧劲光等会见了张心田先生,中央军委三局王诤局长和八路军后勤部军工局李强副局长与他合作协商,慨然应允各项要求,并表示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工作上的方便和生活上的照顾。7月20日,张心田给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副主任钱昌照发出禀报拆迁事项电报说:“移用陕北钻机事,因到延安后承八路军留守处及边区政府赞助,已与工业局负责人商洽妥当,留一部钻机在永坪继续钻探,以两部钻机交职处运甘肃用。因拟于近日返西安,俾早派员工办理拆运事宜。”随后,张心田先生回到了西安。这次陕北延安之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边区政府的坦诚相待和通力合作,使他更为耳目一新。为了表示他在延安承蒙各方照顾的感激之情,张心田于8月10日在西安给高自立、萧劲光致信说:“上次陕北之行,获睹鸿宇,备承优待,感常谒晚。”
1938年8月下旬,资源委员会获悉张心田在延安办妥一应事项后,遂派出以工程师赵润生为首共15人的拆迁队,到陕北执行具体拆运钻机事宜。在拆迁过程中,陕甘宁边区政府热情、无私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考虑到甘肃玉门油矿的紧迫情况,除钻机主件外,其余如原动力、钻头、钻具、锅炉等附属设备和配件,一一配备齐全,使之抵达玉门后便能安装开钻。但是,当一切准备完毕,等待运输时,国民党政府却无法派出车辆起运。迫于无奈,张心田只好致电李强求援,请求派车运送。此时,尽管八路军将士在前线与日寇作战,汽车运输非常紧张,但八路军总部仍多次派出车辆,将全套钻机配件,悉数运抵咸阳。在运送中,由于钻机不靠公路,汽车进不来,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发动群众,将钻机零件扛运到公路旁,装上汽车,保证了运输工作的顺利进行。
与此相反,当边区政府将钻机运抵咸阳后,国民党政府仍无车接运,贻误了运输。张心田焦虑无比,在实无办法可想的情况下,只好雇佣民间马车及自用汽车辗转续运至兰州,总算进入了甘肃地界。这一情景,正如他在10月18日致电翁文濒、钱昌照时说:“陕北机件经商租八路军汽车13辆安全运出,至咸阳,公路局无车接运,拟雇大车及自备汽车续运兰州。”
四、钻凿探井喜获工业油流
陕甘宁边区政府热情赞助、无私移迁钻机的磊磊举动,加速了玉门油矿的勘探开发和建矿进程。
1938年12月23日,时任甘肃油矿筹备处主任、留美学者严爽,偕同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和测量技术员靳锡庚等一行8人,在岁暮天寒之际,携带蒙古包、测量仪器、行装、粮食及一应生活用具,从河西重镇酒泉骑着骆驼向玉门矿区行进。路途中,戈壁旷野,漫漫无际,备尝风雪交加的辛苦。他们风餐露宿,经过3天的长途跋涉,在12月26日终于抵达石油河矿区。没有住处,就在淘金人修筑的老君庙旁搭起了蒙古包和帐篷,安下营地。在“时际冬令,地载冰雪”的艰苦条件下,开始了油苗探查、地形测量和地质普查工作,并采用人工挖掘的方式进行土法勘探见到油苗渗漏,为油田正式钻探勘查作了较为详细的准备和研究工作。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即1939年4、5月间,从陕北拆迁的钻机,陆续抵达矿区,这两部钻机,均系冲击类型(即顿钻)。其一部为德国制造,另一部为美国制造,原动力达28匹至30匹马力,钻凿能力为200米。这就是玉门油矿早期开发的第一代钻机。与此同时,延长油矿的一批技术熟练工人,如钻井工人徐成华、杨邦福、郑云兴、郑云祥等,及其他锻工、木工10余人也自愿到玉门工作,先后抵矿。他们又成为玉门油矿的第一代石油产业工人。至此,玉门油田钻探开发的新阶段来到了,向地下石油宝藏进军的时机成熟了。
1939年5月6日,由孙健初先生亲自确定的井位,陕北拆迁来的第一部钻机安装在老君庙一号井上正式顿击钻进。8月11日钻至115.51米时,探凿油层,经完井投产后,日喷原油10吨左右。这一产量在当时已属高产油井,使在场的钻探人员欣喜若狂,全矿员工大受鼓舞。第二部钻机安装在老君庙二号井上,于8月17日顿击钻进。9月15日钻达145.88米时见到油流,日产原油10余吨。此后,在1939年10月至1941年6月,陕北调迁来的这两部钻机,连续钻凿4口油井,井井产油。仅以一年为例,据《甘肃油矿创办三年经过概况》一文撰述:“从1939年8月至1940年8月,凿成浅井3口,出产原油327100余加仑,炼成汽油51200余加仑,灯油19700余加仑,柴油39200余加仑。”另据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三十五、三十六两年年报》所说:“在抗战期间,除飞机汽油经盟部供给外,其它液体燃料之供应均由该局努力,赖以不匮。”这些成果,不仅说明玉门油矿的早期钻探开发和原油生产,是由陕北调迁来的钻机首先揭开序幕的,而且当时生产的油品,直接输送到抗日前线,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就连当时美国远征军驻中印缅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也曾通过国民党军委会外事局,向玉门油矿发来急电,询问油田情况,想就近借助油品供应,支持反法西斯战争。在油田开发中,钻探所得的各类数据资料,又初步认识了地质构造和开采价值,孙健初等地质技术人员据此撰写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如1939年10月14日,孙健初写成著名的《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同时,也为后来扩大开发玉门油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五、陆相生油首开地质先例
1940年3月,甘肃油矿筹备处撤销,在重庆正式成立了甘肃油矿局,隶属于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由矿业专家孙越崎出任总经理(后为民革中央副主席),遥控指挥玉门油矿的开发。
孙越崎上任后,雄心勃勃,颇有建树。他从技术力量培训、物资器材供应、炼油设备制造、矿区设施建设等诸方面入手,锐意扩大开发玉门油矿。这年9月,他陪同资源委员会副主任钱昌照来矿视察,(后为民革中央副主席),随行人员中有中国银行总稽核霍宝树、西北公路管理局局长宋希尚等。钱昌照在油矿亲眼看到由陕北钻机钻凿的喷油井后,也备受感染,当即要甘肃油矿局草拟一个初步开发计划,以备回到重庆后在政府会议上提案审核。孙越崎等人也很兴奋,立即根据玉门油矿的现实情况,拟就了一个开发计划,但却又很颓丧。因为开发计划需国币1.2亿,美元500万。这样大的款项,政府恐怕是难以通过的。但钱昌照却决心很大,一口应允,说:“此事由我负责。”
钱昌照从玉门回到重庆后,与资源委员会主任、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商议,取得了翁的支持,认为玉门油矿有大规模开采的必要。于是,钱昌照就以孙越崎的开发草案为基础,拟就了一个大规模开发玉门油矿的计划,即向美国购置价值500万美元的钻、采、炼设备。第一批包括钻机14部(顿钻2部、旋转钻12部,深钻能力达800至1000米),全套炼油厂一座,抽油机40台,发电机5部及其它储油、输油设备,共计4500吨,价值200万美元。此外,还在美国租借法案中调拨油矿四吨半卡车260辆。这一计划经蒋介石亲自核准,由财政部拨款实施。
1940年冬,资源委员会派出工程师张心田、萧之谦赴美考察采购,他们遍历美国各大油田,一边考察一边采购,于1941年3月将计划购置的设备悉数订购。在正可为大举开发玉门油矿效力的时候,却遭到国民党政府内一些人的阻挠反对,延误并推迟了玉门油矿的扩大开发和发展。对于此事,钱昌照十分愤懑感慨,他曾以亲身经历,在《地质家翁文灏》这篇回忆录中写道:“回到重庆以后,蒋介石同意了,孔祥熙起来反对,叫蒋廷黻在国民政府行政会议上提出招商承办的主张,并且通过了决议,这等于说不办。我在国防最高委员会、国防工业委员会会议上,又把计划提出来,气愤地说:‘中国如果是个上轨道的国家,抗战以前,这样的矿早就应该开发了。时至今日,再不开发,太不像样子。’当时除财政部代表外,大家都赞成我的意见,结果取消了行政院的决议。就由于这一纠葛,耽误了两个半月。接着珍珠港事件爆发,三分之一的机器运到仰光被炸,其余的在旧金山运不出来。要不是孔祥熙从中作梗,全部机器可以运到玉门,产油炼油就能顺利进行。”(见《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
陕北拆迁来的钻机,打开了钻探开发玉门油矿的局面,虽然在扩大开发中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受阻。但是,延安党中央、陕甘宁边区政府无私支援玉门油矿的早期开发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并且有其特殊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正如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翁文波教授(翁文灏之弟)撰文所述:“这件事,1962年2月,周总理在大庆接见石油工作者时,还追述了亲自批准调派钻井队的过程,就是那些井队打出了玉门油矿的发现井。这个油田不但为抗日增加了一份力量,而且也成为世界地质史上一个非海相油田的重要先例。这一非海相生油观点为全国解放后大庆油田的发现拔除了心理障碍。”(见《中国科技史料》198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