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23-02-20文|孙

新课程 2023年16期
关键词:创造性植物思维

文|孙 楠

运用创造性思维学习,不仅是对已知知识的简单吸收和应用,更是对新知识和信息的探索和创新。其核心特质在于主动发现问题,深入理解事物,并灵活适应各种情境。在小学教学,特别是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引入尤为关键。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助力学生的个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将创造性思维融入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

一、强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教导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科学而言,强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直接触摸和感受事物,从而更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加深记忆。其中,教师可以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科版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进行了引导性的提问,然后将学生带到校园的小花园或植物区。教师随机选择一棵植物,引导学生用手去摸它的叶子、茎和根,并让学生描述它们的形状、质地和颜色。

教师:同学们,描述一下这棵植物的叶子是什么颜色?

学生:绿色的!

教师:那么叶子的形状是怎样的呢?

学生:它是长的,边缘有锯齿。

教师:好的,接下来我们看看这棵植物的茎。茎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茎是绿色的,但比叶子的颜色深一些。

之后,教师选择了另一棵植物,这次是一棵开了花的植物。教师邀请学生近距离观察花的结构、颜色、花瓣数量等,引导学生自由描述,并鼓励学生尝试画出所见、所感。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会开花?花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植物的外部结构和生长变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如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研究植物的水分吸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的魅力,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教学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其中,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真实的学习体验,还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天气”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不同的天气现象,选择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天气的图片和视频。教师首先通过展示一系列的天气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

教师:大家看,这是哪种天气?

学生:雨天!

教师:对了,那么同学们想一想,雨天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我们不能外出玩耍;农田里的植物可以获得水分。

紧接着,教师放映了一个关于冬季大雪的短片,让学生感受雪的美丽和其带来的影响。短片中,雪花飘落,孩子们欢快地玩耍,但也展示了道路被雪覆盖,交通受阻的情景。

教师:通过这个短片,我们可以看到雪带给我们的快乐,但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麻烦,同学们知道有哪些麻烦吗?

学生:雪覆盖了道路,车辆难以行驶,人们出行也不方便,很容易滑倒受伤。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师让学生模拟气象预报,使用预先准备的天气卡片,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描述。

教师:今天我们要做一名小小气象预报员,用你们手中的天气卡片,向大家介绍明天的天气情况。

学生A:明天是晴天,太阳高高挂在天空,大家可以外出游玩,但也要注意防晒。

学生B:明天将是下雨天,农民伯伯可以放心啦,农作物能得到滋润,但出行的朋友要带伞哦。

教师不仅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学生更真实地体验了各种天气,还创设了模拟场景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和表达。这种教学方式既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描述和交流能力,实现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表达独特见解

有效的教学往往是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且在互动中完成的。互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沸腾了”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沸腾现象,教师决定组织一个简单的实验活动。在课前,教师准备了电热壶、水、温度计和其他实验工具。

教师: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可能我们并未细致观察过的现象:水沸腾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学生:准备好了!

教师:首先,我将水倒入电热壶中,并将温度计放入其中。我们可以预测一下,当我打开电源,水的温度会怎样变化?

学生C:会升高!

学生D:水会变得越来越热,直到它开始沸腾。

教师:非常好。那么水开始沸腾时,它的温度大约是多少呢?

学生E:100°C!

教师打开电源,全班同学紧张地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和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中开始出现小气泡,并逐渐增多,最终水开始沸腾。

教师:水开始沸腾了!大家看,温度计上的温度是多少?

学生:100°C!

教师:太棒了!那么在水沸腾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水有什么变化?

学生C:水从液态变成了气态!

学生D:气泡从水底部升到水面。

教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点:水沸腾的现象及其原因。水沸腾时,它会从液态变为气态,这是因为水分子获得了足够的能量,开始快速地移动,形成气泡并上升到水面。

通过这个实验活动,学生不仅直观地观察到了水沸腾的现象,还理解了水沸腾的原因和背后的科学原理。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结合现实生活,创造性与日常应用相结合

在教学中,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教师选择了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策略。

教师首先问道:“同学们,你们是否曾在井边或在山谷中尖叫,然后听到自己声音的回音呢?”

学生纷纷表示有过这样的经历。

教师接着说:“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其实和声音的传播方式有关。”

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现象,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准备了一个大的空铁桶和一个木棒。首先,她让一个学生用手轻轻敲击铁桶,然后再用木棒敲击铁桶。每次敲击后,她都让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学生发现,用手敲击铁桶时,声音传播得不是很远,但用木棒敲击时,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响亮。

教师解释说:“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更远、更快。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井边或山谷中尖叫时,声音会在石头或其他固体表面上反弹,产生回音的原因。”

此外,教师还提到其他日常生活中与声音传播相关的例子,如电话的工作原理、听诊器的使用等,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声音传播方式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设计声音的传播实验,并分享自己的发现。例如,有的学生发现,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更快,而有的学生发现,当自己用枕头包裹住音响,声音会变得更小、更模糊。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声音的传播方式,还培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还意识到科学实验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从而更加珍视每一次实验机会。

五、多学科融合,促进深度学习和多角度思考

在现代教育中,多学科融合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一个教学项目中,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探索一个主题或问题,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现象”的教学中,教师决定将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引入教学,把地理知识融入科学教学,为学生带来一次深度的学习体验。

教师微笑地说:“同学们,我们能在水中看到山的倒影是因为什么?”

学生A 好奇地回答:“是因为水面反射了光吗?”

教师点头:“没错。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某些地方,特定的时间(如清晨或傍晚),水中的倒影特别美丽和清晰呢?”

学生B 思考了一下,说:“是不是跟太阳的位置有关?”

教师鼓励地说:“对!这就涉及了地理知识。太阳在早晨和傍晚时,与地面的角度较低,所以反射到水面的光线会与我们的视线更为接近,形成更为清晰的倒影。”

学生C 激动地说:“哇,原来光的反射现象和地理关系这么大!”

教师接着说:“对,学科之间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今天我们要结合所学的光的反射现象和地理知识,设计一个模型或实验,展示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时间下,光的反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学生兴奋地开始讨论和筹划。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光的反射现象的理解,还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不仅能够使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生动、具体,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平台。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知识更易于吸收和理解,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空间,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无疑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既有知识内涵又有实际应用的完整体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近年来,科学教学已经不再仅仅聚焦于知识的传递,而是更多地强调实践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融入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设计,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开放式的问题导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和思考。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猜你喜欢

创造性植物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植物罢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