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情传播研究
——以自然灾害的突发事件舆论为例

2023-02-20王小宇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舆论

陈 思,王小宇

(1.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5;2.安徽艺术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3)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时间上较为紧急,结果上可能或已经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针对性地处置协调的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的各类事故[1]。突发事件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群体事件、政治经济纠纷等人为事件及其次生影响。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突发公共事件在产生机制和传播方式上都发生了较大形式的变化,在这个人人皆可传播信息的时代,自媒体人士的传播对网络舆情初始阶段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由此可见,传播媒介的改变加速了事件信息的扩散及舆情伤害。

通过研究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情传播特点,研究结果能够为后续类似事件提供参考价值,有效应对相关舆情传播。将大众传播心理学等学科中涉及和包含的有关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等概念引入到关于自然灾害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研究中,能够充分体现大众传播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有助于揭示舆论传播的关联性,对于丰富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方面的舆情传播研究范畴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分析突发事件中的舆情传播相关实际特点,有助于在理解舆论传播体系的基础上,揭示突发事件中的舆论互动机制及类似舆论发展的路径,从而进一步明晰在舆论传播这一环节中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大众舆论向合理方向发展。

目前学术界关于网络舆情传播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其特征方面的研究。徐晓日认为网络舆论的发展和传播有五个特点[2],即广泛的信息来源、事件的突然发生、带有倾向性的指向、随时发生变化的传播和可匿名发布,它们既有流言所拥有的共同特征,但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征。

二是关于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机制研究。曹劲松认为,目前对于网络舆论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网络舆论包括“相关信息的网络传播——网民群众的网络聚集——对热点事件的网络探讨——舆论的普遍传播”四个阶段和“舆论突现、舆论转变、舆论流传”三个阶段[3]。顾明毅认为,网络舆论的发展通常包括事件信息在发生早期的传播——社会民众通过网络所得到的信息——对于社会信息的观点表达——社会层面控制舆论的信息引导等阶段[4]。

三是关于网络舆情分析与技术研究模型的研究。李晓黎认为,政府如要实现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就必须通过各种技术来提供信息获取、信息传播和检索技术、民意数据挖掘技术等多种手段来支撑和保障[5]。

四是关于应对网络舆情具体措施的研究。首先,在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层面,秦健认为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为使民众的思想认识不被其他不实言论带离方向,让舆论向着可控的方向发展,可以适当地要求国家党政部门的相关领导人、各部门的权威新闻发言人以及事件所涉及的相关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等积极开通微博、短视频平台等社交网络平台账号[6]。通过在第一时间对在网上所流传的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论、解释或回答,尽可能减少因谣言所引起的民众恐慌。其次,在加强控制制度以保障对舆情的监控层面,白树亮认为可以利用各种法律条例来对网络舆论的规范与控制进行约束,以加强民众对于“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这一观念的理解[7]。最后,在推进监控技术是作为净化互联网风气,加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技术保障层面,郑保章认为,在网络上面对无数条网络信息的筛查时更要注重在技术层面的利用[8]。比如,使用带有信息分级以及信息筛查功能的搜索引擎,可有效阻止信息进入更广阔的网络环境。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一方面,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和层面对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成果颇丰,研究的视角越来越细化深入;另一方面,针对有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舆论的传播和应对的研究成果较少。自然灾害发生后,准确把握舆情信息,及时有效发布救灾救援、恢复重建等信息,监测并引导媒体平台打击谣言,破除信息茧房,积极回应民众关切,消除民众恐慌情绪心理,有利于政府及社会的稳定运行。分析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探讨舆情的稳定发展,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有效控制网络舆论具有重大意义。以此为例,旨在为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传播和应对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指导具体实践。

一、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情传播特点及分析

(一)自然灾害中舆情传播的特点

自然灾害事件是突发事件中的一种,具有突发性强、不确定性大和危害性广等特性,除此之外,它还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等自身特点。也正是因为它自身所带有的特殊属性,一旦发生,媒体在争相报道的同时,社会层面关注度也会伴随新闻传播不断增强,带有舆论引导倾向的报道更是会让该事件在短时间内上升为热点事件,引起全民关注。

自然灾害中的舆情传播大多是自发的。事实上在某些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后,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并不是媒体,而是当地的人民群众。在这个人人皆可自媒体的时代,网络上最先出现的信息便是当地群众随手记录下来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经过网上的传播,相关的媒体人才会接收到消息,并赶往现场进行报道,将事件的因果完全呈现在大众眼前。一般舆情传播大致会经历“发展——高潮——衰落——破灭”四个阶段。发展: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是该事件的发展阶段[9]。由网民或媒体将事件进行公布,能够让大众接收到事件信息,并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紧急事件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媒体或者网民会有更多的细节信息对外进行报道,慢慢地这一事件便会上升为社会热点事件。高潮:随着热度的攀升,参与讨论的人增多,各大网络平台的视频、图片、文字的传播,该事件便会迎来高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出现,而这也正是舆情传播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便会使整个事件及网络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衰落:当一事件经历了高潮之后,它的热度、关注度、全民讨论度慢慢下降时,便是舆情传播的衰落之时。破灭: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新闻热点事件发生,且随着自然灾害事件的治理,这一类的舆情传播便会走向破灭,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之中,成为历史。

例如“7·20”河南暴雨事件[10],自2021年7月17日以来,河南出现了持续性强降雨天气,19日晚,郑州市气象局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该信号的发出,预示着这场关于极端自然灾害的舆情传播事件的开始,即四阶段中的发展阶段。自20日起,“河南大雨”“郑州地铁4号线成水帘洞”“河南暴雨”等话题陆续登上微博热搜榜。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与其有关的话题不断出现,微博等各类短视频新媒体平台出现了许多关于该事件的视频、新闻报道等,持续不断的新闻报道让这一由自然灾害所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变成热点新闻[11],这便是高潮阶段。长达数十天的报道随着雨势的减弱、灾后重建工作的展开,热度也随之减弱,直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中。

由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传播特点便在于此,起步快、热度上升快、全民参与度高,但同样的,基于民众和媒体对于事件的高度关注,往往也会有媒体或网民为谋取更高的关注度,从而散播不实消息,引发社会上的恐慌。

(二)关于自然灾害舆情传播特点分析

自然灾害中的舆情传播在面临表达主体间的交叉对接和复杂的需求、网络平台不同和传播的选择偏向、观点的分化和缺乏共识等问题的时候,舆论表达、舆论传播和舆论引导成了社会舆论的主要矛盾,而舆论导向又占据了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正确的舆论引导也是构建一个和谐、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的主导力量。

面对错综复杂的舆情传播特点,我们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回应不同声音质疑时我们也要用充足的证据、观点去表明我们的态度,对于不实言论我们更要加强引导,不让谣言有可乘之机[12]。自然灾害事件所引发的舆论传播是自发的,因为这一事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密切关联的同时,也能引起大众的同情心理,因此在网络上所形成的意见和观念十分复杂。民众在网络上带有情绪的发言,会被放大,使感性超过理智,使情绪凌驾于事实之上,这便是舆情传播偏离事实的原因之一。

网络上的一些民众受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尤其是处于自然灾害受灾中心的群众,因得不到社会各界即时的关注,或其他地区的某些群众因对于生活的不满,把在网络上发布不实言论作为自己情绪的宣泄口,都是在整个舆情传播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在“群体极化”效应下带来的一些挑战,社会各界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更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去疏解、引导群众,让其理性思考,正确看待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二次伤害和社会问题,同时也能增强政府的威信,提高群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感,从而促使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人们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传播、交换信息,官方媒体也借着便捷的网络环境和媒介技术提高了与群众的交流。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在微博、微信以及各类短视频等媒体平台开通官方账号,在加强信息交流的同时,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在面对自然灾害这一突发事件的时候,以往由于信息传递速度慢,虽然舆情传播范围并不大,但却因为信息无法快速准确地被民众接收,从而导致更大范围群众的焦虑,也使得政府在灾后管理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而如今,信息化的网络在使信息传播更加便利的同时,也扩大了舆情的传播范围,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也面临更新、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各个网络平台上的官方账号便在此时起到了安抚群众情绪的作用,同时也让更多的群众所关心的信息以视频、图片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在网络上。

二、不同媒体对于自然灾害事件报道的传播特点及不足

(一)主流媒体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报道的传播特点——以主流报刊为例

面对灾情,第一时间不隐瞒、不失实,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报道,在舆论刚开始就抓住机会正确引导舆论走向。因为官方消息是最具权威性的,大多数的民众在面对同样的消息时,基于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更容易相信官方信息的报道。如果这个时候主流媒体不作为,对于事实情况不报道、瞒报、漏报、报道虚假信息,就更容易被群众质疑,引起群众的不满,即使事后再发声明进行补救,也无法挽回在群众心中失去的形象和威严。

主流媒体在灾情报道方面的公信力主要体现在专业性方面。例如在河南暴雨发生的第二天,7月22日,人民日报便转载了光明日报的一篇名为“河南暴雨为何这么猛”的新闻报道,从大气条件、水汽条件、地形条件和对流天气方面进行解释,告知群众以科学的角度看待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对于暴雨成因的猜测,安抚了民众的情绪,同时也对网络上的一些谣言进行了辟谣,维护了网络环境的和谐,加强了舆情传播的力度。同样面对舆论引导的要求,为了加强人民群众对于抗击灾情的信心与信念,人民日报也通过“组图:河南暴雨救援现场,这些画面温暖人心!”“河南暴雨洪灾:众志成城,风雨同舟”等多条新闻,以及在微博上发布“河南全省救援电话汇总”“河南平安”“河南一起扛”等话题,短视频平台制作暴雨中救援画面等,来调节舆论发展方向,缓解网络上因灾害而引起的恐慌情绪。

由此可见,真实性是主流媒体在报道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加快媒体融合的同时,主流媒体更应该让其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引导力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在网络上形成更具传播舆论引导力的手段。主流媒体与一般媒体、地方性媒体和自媒体相比,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专业的数据和资讯,同时主流媒体的资源和资讯的获取能力也是其更大的优势。因此,主流媒体只要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灾情报道方面以更加专业、客观、准确、正面的方式来获得民众的信任,就可以很好地把握和引导公众的情绪与舆论。

(二)新媒体对突发自然灾害的传播特点——以微博、短视频平台为例

在网络平台出现之前,许多信息的发布基本上都依赖于官方主流媒体,他们报道什么,群众所了解到的信息就是什么。近几年,随着网络发展,一些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改变着曾经的信息传播结构,在人人皆可自媒体的时代更是如此。人们接收信息不再依赖于主流媒体,大量的、自发的信息传播充斥在网络环境中,这使得人们只愿意看到一些自己想要看到的信息,而忽略了事件的本身。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方面,新媒体发挥的传播作用更为显著。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猝不及防,往往无法准确预期和研判,因此准备工作难以精准有效开展。从实际来看,在此类事件中,通常在主流媒体进行相关报道之前,便有许多民众自拍的视频流传于网络之上。此类视频一旦配以煽动舆情的文字,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上升为热点事件,而这些网络平台的传播以微博和抖音等为首。

1.微博等社交类媒体的舆情传播特点

第一,多元化主体的传播。以社交类媒体中的微博为例,作为一个可以自由发布信息的传播平台,微博由原来的信息分享转变成了如今信息生产与发布的多元化网络平台。在这里,你可以发布信息、接受信息、收集信息,传播也由以前的单一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甚至是多向传播,大众也从信息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传播者,这也就形成了微博上舆情传播的多元化主体。

在河南暴雨发生后,从暴雨灾情爆发的那一刻开始,微博上便有了一些零散的言论出现,或是文字,或是图片,或是视频,这也正是印证了微博信息的转变。随着突发事件热度的上升,各种有关暴雨的话题开始占据微博的热搜榜,这些话题有官方的,也有通过高浏览量形成的,这是微博的热搜功能。它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搜索,通过大数据的对比,自动在话题中实时更新信息,让公众可以继续挖掘这个新闻中更深的价值,实现其影响的最大化。

第二,非常态化群体传播。微博的信息传播是一种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成员把共同的目标加以联结和实现的过程,是一种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信息交流层次。在微博平台的信息传播中,由于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因此会出现一些脱离事实依据的情况出现。这是一种非常态化的群体传播,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吸引眼球的标题或者内容进行引流,为自己赚取更多的流量,从而扩大粉丝量,于是便通过造谣来博取关注,这种行为往往会破坏和干扰网络正常秩序,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第三,舆论传播扩大化。突发事件爆发之后,微博平台会极速形成一个舆论场,每个人都通过微博时时关注信息的变化和发表自己的言论。当这样的信息和言论达到极大值的时候,舆论的传播便会从微博扩大到各类传播平台,这也就造成了舆论传播的扩大化。

例如在一些突发自然灾害急需救援物资期间,通过在微博平台上的官方、大V、民众的自发宣传,使这些信息不断传播,由微博平台向微信朋友圈、群聊等拓展,还有被网友疯狂转载的“救命文档”等,都是舆论传播扩大化的表现。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传播,舆论也起着关键作用。

2.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舆情传播特点

短视频从2017年开始火爆,起初只是盛行于年轻群体中的娱乐软件,但是基于他们对短视频平台的定位是全年龄段,通过不断地品牌宣传等一系列手段,使得受众在不断地拓宽。根据CNNIC《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707万,占网民整体的93.4%。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440万,占网民整体的87.8%[13]。这些数据均反映了一个特征,就是网络视频已经成为舆情传播的标配。

对于短视频的制作有着极易操作的特点。通过软件自带的拍摄功能,无须拥有视频制作的技能,就可以将自己录制的视频发布到网络上,这也就便于信息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由短视频所引发的舆情传播。其碎片化的传播模式和时长更短的小视频,再加以吸引眼球文字,可以达到更高的播放量,而其本身的几十秒到一分钟左右的时长,也更容易让受众接受。大部分的视频拍摄者都是普通的大众,他们在视频中所要表达的内容使得受众之间更容易引起强烈的共鸣,受众参与度的提升也是去中心化的表现。在抖音的舆情传播中,去中心化的短视频传播已经成为该网络平台舆情传播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新媒体在传播事件中的不足

新媒体作为新兴的舆论传播媒体,由于其本身的能力原因,会导致对于事件中的网络谣言管理不严的情况出现。网络平台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在自身盈利最大化的要求下,就会对于那些博人眼球的信息放松审查的力度,甚至还会有一些网络平台为赚取流量,自己组织人员撰写具有舆论引导性的话题。

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让受众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热点阅读,一些自媒体用户通过一些博人眼球的标题引流,往往这些极短的概述,甚至是一些断章取义的图片、视频,极易造成传播的失真。这些事件在主流媒体报道之前,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大量的转载,对事件的事实进行无数次的改变;各类网络平台为争取第一手的报道,没有对事件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解读,就对事件进行报道,这样反而会影响到后续主流媒体对事件事实的报道。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情况层出不穷,平台管理能力的不足也随之显现出来,审查力度的缺乏,舆论引导的偏离,等等,都是网络平台本身亟待改正的不足之处。相对于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在自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只有遵守相关规定,正确传播信息,舆论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当传播媒介进入网络传播时,也就意味着在网络传播时代中,资源的海量性必然会使信息资源过剩的情况出现,而新媒体则会为了博取关注,从而进行一些虚假新闻、带动受众情绪化的新闻报道。在这些报道中,受众会不自觉地成为虚假新闻的传播者,随着传播面的扩大,以及一些网民只愿意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所谓的“真相”,这便会使得假新闻逐渐演变成人们所认为的“真新闻”,而在事件之后所流露出的事实却没人关注,致使更多的人会认为后出现的是虚假的。

三、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应对措施

(一)主体性: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远远高于以前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的传播速度。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造成民众极大的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此时的民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已经达到了顶峰,他们对真相的渴望无比迫切和强烈。拥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主流媒体此时便是公众信赖和易接近的信息来源。

面对群众的迫切心理,主流媒体就应该及时在网络上公布最新的灾情和救援情况,向公众展示最真实的现场环境,以达到消除民众内心恐慌的目的[14]。突发事件虽然事发突然,但并不是说短时间内就会消除,面对长期的影响,主流媒体更应该实时更新发生地的最新情况,以保证民众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消息,同时也能在舆论的引导上占据主要地位。

面对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主流媒体迅速做出反应的同时,应注重发稿的时效性,做出相关决策、保障,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赶赴事件发生现场,就事件的发生原因、现场处置情况、灾情影响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滚动型报道。及时为公众带来最新的报道,以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安抚公众情绪的同时,也要对后续新闻报道工作的开展提供更稳健的舆论环境,减少或降低公众因信息的缺失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及时、真实、科学的新闻报道促使公众全面了解灾害信息,公众也就不会因为一知半解而在网络上进行不恰当的发言,从而从源头上遏止部分谣言。

(二)真实性:所传播的新闻要确保真实性

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形成该事件自己舆论场,不管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会有无数的消息充斥在群众的身边,而群众又不是事件的亲临者,缺乏对事件的正确判断,所以他们总是会相信那些看似权威,或者能够激发他们内心情感的信息,这便给了网络谣言形成发展的条件。

面对这一情况,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在及时公布消息的同时,还要注意消息来源的可靠性、真实性,不能为了抢占先机而忽视了新闻中最重要的真实性这一特点。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的同时,主流媒体还要在发挥自身独特价值的第一时间,对网络谣言进行辟谣,回应社会公众所关切的问题,解答公众的质疑。媒体对公众关注问题的合理预判和保持公众表达渠道的畅通,也是媒体公信度的体现。

媒体的作用是新闻报道,因此在采集新闻的源头,就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只有严格把控第一道程序,才能确保所传播的信息可靠度。在新闻报道做到真实性的同时,还需要及时清理网络上所流传的不实言论,及时开通辟谣通道,制止谣言的传播。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所形成的舆论场中,每个人都会发表自己对于该事件的看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更加体现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的作用。加强新闻真实的报道,遏制不实谣言的传播,是需要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努力的,特别是新媒体,在鱼目混珠的网络环境中,更需要有辨别虚假新闻的能力,从而努力维持新闻真实性的报道。

(三)多元性:加强政府与新媒体的协同引导作用

我们生活在由政府所领导的和谐社会之中,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政府需要在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媒体安抚民众的心理,对舆论的走向进行引导。政府的威信也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对于官方而言,科学的决策和正确的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的精准识别的特点回应民众的关注点,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的计算能力和决策者的精准分析,媒体可以由此掌握重大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主动权。

网络时代中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一些虚假新闻,应充分发挥微博、短视频易操作、短平快的特点,加强政府与新媒体的协同引导作用。新媒体能满足大众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但同时,新媒体容易出现审查力度缺乏,舆论引导偏离等问题,政府需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对新媒体进行规范管理。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发生后,在面对想要利用舆论调动民众情绪,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违法犯罪行为,政府要及时调查了解,精准惩处,对于被调动情绪的民众也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自身在进行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相关报道时,需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对一些利用自然灾害事件博眼球、赚流量,夸大灾情、煽动公众情绪,以获取利益的用户,采取有效措施,依法依规处理。对虚假新闻进行严厉打击的同时,也需要通过网络对广大网民进行积极的引导与宣传教育,提升对网络环境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总而言之,要想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拥有说话的权利,那么新媒体和政府就要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公布消息,确保新闻的真实可靠,多措并举,搭建协作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和新媒体的协同引导作用,实现优势互补,传达政府和社会对民众的关切,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生态环境,提高自然灾害舆情传播的治理能力,打造多元主体联动协调的治理格局。

四、结语

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要坚守及时、真实的准则。像河南暴雨事件,虽然灾情比较严重,但是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正确引导下,并没有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和舆论的次生灾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从这次的舆论导向中,看出我国的网络舆情处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网络舆情在近几年频繁发生,处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媒体要始终与群众保持统一战线,才能让舆论走在正确的发展方向上,这也始终是媒体、政府和社会努力的方向。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大众的舆论可以紧紧掌握在媒体手中,即便是面对略有不同的声音,也不会因为一些谣言而丢失舆论主动权。当然,想要拥有更加强大的舆论主动权,那便需要大量的新闻事实进行支持。在事件发生时及时报道,这不仅仅是新闻报道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引导舆论的方法之一。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将其用对、用好,用在合适的地方,这样的网络环境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舆情
突发事件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