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2023-02-20冰,刘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线下教学资源思政

苏 冰,刘 颀

(1.合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数字化”[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更好地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就必须顺应教育数字化蓬勃发展新趋势,抓住数字化发展新机遇,赋予思政课改革创新新动能,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持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2]378“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3]17“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4]。这就要求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育人效果。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贯通,将信息技术的创新优势与传统课堂的教学优势有机结合,互补互促,改善了“教”与“学”的环境与方式,实现了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生态的多元化整合,在思政课教学中得到迅速推广与应用。

一、聚合优质资源,促进线上教学提质

当前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实践中,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固化单一,缺乏更新迭代,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线上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性不强。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建设契合学生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

(一)需求侧:数据画像精准识别学情,驱动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提高线上教学资源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精准识别教育对象是基础和前提。依托学校互联互通共享的一体化数据平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资源应用全过程数据的有效采集、识别、筛选和分析,从性别、年龄、专业、过往成绩等基础信息,到表征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痕迹的行为数据及关联分析所形成的思想数据,实现对学生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思维特征、情感偏好、能力潜质和价值取向等个体特征的动态描摹和“全面画像”,为提供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为导向、符合学生个性特征和应用能力差异的优质在线数字资源提供依据。

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语音、文本、图片、日志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推理表征,获取学生群体及个体对数字资源具体内容和呈现形式的态度倾向和认知偏好。通过对学习驻留时间、互动次数、频率等学习行为轨迹和绩效数据的关联性分析发现学生群体及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和关注热点,从需求侧驱动建设有吸引力、凝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精品数字课程、多媒体和流媒体集成的教学拓展资料、案例库、重难点问题解析库等多元化数字资源,并进行结构化、分类化处理。在对学生群体及个体描摹画像的基础上,以数字技术匹配并生成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资源自适应推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为学生个性化、差异化、自主化学习创设和架构数字化和智能化学习环境、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

(二)供给侧:多主体协同多渠道共享,拓展供给优质教育资源

利用数字技术聚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教学团队充分汇聚不同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注重不同维度、不同渠道、不同形式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全国范围内,不同资源平台上存在海量思政课教学资源,如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国大学MOOC(慕课)、学堂在线-精品课程学习平台、学习强国等汇聚了大量优质在线示范课程、一流开放课程、思政金课、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短视频、音频等资源,教学团队通过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进行跨平台数据迁移及多元数据融会贯通,将原本碎片化、离散化、割裂式的数据资源进行分类化、结构化、可视化、条理化处理,以超高速传输速率、极低的接入时延、海量的连接端数,构建出符合课程体系、契合教学目标的智能化数据资源库,形成汇聚和链接各类教学资源“云”,以多样化“自助餐”形式分类呈现,“按需供给”,学生自主选择契合其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线上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求,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同时,扩大优质教学资源有效供给渠道,鼓励学校优秀教师和学生团队参与课程资源建设,利用课程实践活动、社团主题活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挖掘、深度开发地方特色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以各类项目和微视频比赛为依托,激发师生教育教学创新活力,创造更适合学校学情、更富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特色课程资源。并基于数字技术建立教学资源长效维护、动态更新、淘汰与进化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迭代优化,提高资源供给的精准化,增强线上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设智慧课堂,助力线下教学增效

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价值性和意识形态性特征,铸魂育人的价值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要用其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将其作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精神武器。既要内化于心,又要外化于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提出的“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5]。从心理过程和认识机制而言,这是一个通过学思践悟而身体力行的过程,涉及知、情、意、信、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和均衡发展。智慧课堂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6],是涵盖教与学的全领域、全过程、各环节的动态、开放的教学生态系统[7]。线下教学是思政课智慧课堂核心组成部分,其重要特征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数据化、交互化、智能化教学环境,通过精准施教、智慧应用、有效互动提升线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对于促进学生化知为智、转知为信、由信成行,推动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精准施教:解疑释惑

线上自主学习是理论内化于心的重要环节,但学生容易遭遇“认知天花板”[8],很难从“记忆”“理解”“应用”等初级认知跃迁到“分析”“评价”“创造”等高级认知。对思政课教学而言,要实现基本认知之上的情感认同、价值塑造、信仰生成以及知行合一等高阶目标,难度更大。线上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认知矛盾、深层次的思想困惑、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及热点难点问题成为阻碍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的“认知天花板”。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生成的数据进行学情诊断,循证评估,准确归因,进而在线下教学中“以学定教”,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精准施教,是突破“认知天花板”的重要举措。对思政课线下课堂而言,“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3]15,教师要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层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18,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解疑释惑中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促进学生从认知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跃升。

(二)沉浸体验:强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9]。利用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符合这一思政课“跟现实结合起来”、融入“社会大课堂”的改革要求。VR、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创建在视觉、听觉和触觉都与真实场景高度相似的虚拟数字化环境,为学生构建集沉浸体验、自然互动、感知构想等功能于一体的思政课沉浸式教学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去思政课教学实践场域有限、覆盖面窄、体验感不强、渗透性不佳等问题,拓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联结的局限,推进了思政课教学虚拟与现实、动态与静态的相互融合。VR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等特征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体验支持”“情感支持”和“情境支持”[10]。在“VR+思政”应用场景中,回溯过去,为学生重现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激发其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呈现当下,让学生感受精彩的中国故事,领悟激昂的中国精神,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构想未来,让学生在宏伟发展图景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VR技术赋能思政课“从平面叙事到立体场景”“从眼睛在场到身体在场”“从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沉浸感”“在场感”“共情感”[11]。学生在心理沉浸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在感同身受的“共情与共振”中实现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三)有效交互:建构生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学习过程包括个体的自我建构和社会性交互建构,前者是个体对外部信息的主动判断、辨别、选择、吸收,后者强调学习是基于特定环境、情境,学习者与环境、情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人际协作和社会性交流交往实现意义建构。有效的教学交互正是助力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和价值观养成的过程。教学交互又称教学互动,是参与教学过程的主要要素之间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交互并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包括人与各种资源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学交互是智慧课堂的核心特征[12],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师生、生生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资源环境的双向互动,是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状态及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如上所述,由VR、人工智能等技术所创设的虚拟仿真环境实时的人机交互活动,能有效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其思想触动和心灵震撼。同时,有实证研究发现,在智慧教室中实施技术支持(弹幕技术、智能平台的及时测评、同伴互评等)的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交互策略可以提升学习者的交互水平,拓展学习者的认知参与深度,显著提升学习者的深度学习水平[13]。技术支持的教学交互有效性的根本逻辑在于,及时性、便利性、高效率、趣味性和可视化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投入度,提高了学生个体和集体学习效率,提升交互的质量及深度。

三、耦合线上线下,推动双线教学融通

当前,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形式易混合难融合”“教学内容易重复难递进”“教学过程易脱节难衔接”等问题[14],即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简单结合难以发挥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互融渗透的乘法效果与化学性反应;粗浅散漫、含混杂乱的课程设计导致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重复雷同,缺乏紧密衔接和有序递进导致混合式教学“高耗低效”,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彼此分离、相互割裂、各行其是的状态,需要教师提升“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15],树立差异化、整体性和融通性思维,促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互融通、耦合共生。

(一)以差异化思维厘定线上线下教学重点

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在混合式教学中各有优势,各具特色,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应分工明确,各有侧重。教师应树立差异化思维,力戒相同教学内容的简单时空移位导致的“高耗低效”,注重相异性的内容供给和错位化的内容补充。线上教学内容侧重基本理论、基本框架、逻辑关系、重难点和教学拓展资料的呈现和解析,其任务主要是实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信息的拓展,助力学生掌握理论、强化认知、开阔视野。线上丰富、开放、个性化、新样态的课程内容供给因学生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使线上教学具有个性化、差异化和预设性等特点。线下教学则侧重于为学生解疑释惑,教师根据大数据进行循证评估,以学定教,进而精准施教,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价值疑惑;充分发挥线上教学所缺失的温度和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师生、生生对话协商、良好交互、生机盎然的课堂生态环境中实现对理论的情感认同和思想价值引领;以任务驱动的项目化的小组实践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朋辈之间的相互切磋砥砺启发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内在矛盾运动,在充分交互社会化建构中将理论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线下教学是实现价值塑造、信仰生成等具有价值抽象性和实践指向性的高阶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二)以融通性思维打破线上线下教学壁垒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应树立融通性思维,即线上与线下教学是相互融合、互益共生的关系,而非相互割裂分离、各行其是。以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搭建运行机制顺畅的智慧教学平台,打破线上线下教学的空间壁垒、资源壁垒,构建网络教学空间、物理教学空间和社会教学空间相融合的“三位一体的混融教学空间”[16],打造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使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前后相继的“历时性”教学过程向相互交融的“共时性”教学样态转变。同时,打破线上线下各种教学资源互通共享的壁垒,联通思政小课堂和“云端”社会大课堂,即便在线下实体课堂中,也能够顺畅转换到线上“云端”课堂,随时调用“云端”丰富的数字资源,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教学,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顺畅切换、无缝对接和相互融通。这种融通带来的教学时空的自由切换和各种丰沛教学资源的便利化呈现和使用,充分发挥了优质教学资源的集群效应和辐射效应,彰显数智技术的嵌入为思政课注入的强大引擎和创新动力。而且,这种融通带来的师生、生生多元交互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人文情怀,克服单纯线上教学带来的教学过程僵化、情感体验匮乏等问题,切实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关键课程中的关键性、主导性作用。

(三)以整体性思维布局线上线下教学协同发展

要避免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内容重复雷同或相互割裂,需要教师树立整体性思维,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协调、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体系的设定等方面,做好系统性规划、整体性统筹和一体化设计,使线上线下教学以较高的相容度、契合度和匹配度实现协同发展和融会贯通。在教学目标设定上,线上线下教学要具有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知识到能力、由素养到行为的合理梯度,彰显教学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跃迁关系。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进行一体化建构和整体性协调,明晰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边界及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内在关联,避免重复交叉和割裂分离。在教学设计上,将课前、课中、课后有效贯通,进行一体化设计。从课前学情分析、发布资源、学习指导,学生线上自主性、个性化学习,到课中线下有效互动、协作互助、智能化管理教学,再到课后及时反馈、个性化指导,布置线上作业巩固深化拓展,形成线上线下课堂联动,网络实体教学空间融合,双线教学协同共进的教学流程。在教学方法上,根据线上、线下教学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互动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良好教学生态环境。在评价体系上,建立线上线下相贯通的多元立体、动态生成的测评体系,强化过程性多维度多视角考核。在考核标准上坚持多元、全面、立体的多重维度考查,在考核方法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考核主体上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代表评价相结合,使考核结果更加全面、公平、客观。

猜你喜欢

线下教学资源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