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实践路径

2023-02-20李翠红

英语教师 2023年7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红色育人

李翠红

引言

课堂是落实与推进思政教育的高地。要全面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必须在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而且要审辩式地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充分研究并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思想价值和育人元素,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知识构建及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课程思政有别于思政课程,“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都应渗透和贯穿思政教育,强调课程是载体,思政教育是灵魂(李包庚、张婉2019)”。课程狭义上指某一门学课,主要指教学内容即教材,教材内容承载着育人方向。地方红色文化积淀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不仅是思政教育新鲜血液的提供者,而且是思政教育的有力源头,为大学生确定人生目标、肩负社会责任、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奠定基础,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将其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强化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力落地,无疑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同于“高度聚焦思政教育”的思政课程(昌盛、贺毅夫2021)。课程思政指在专业课程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利用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互协作,发挥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突破了传统学科的单一知识传授模式,强调所有课程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应具有思想教育功能,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统一。大学英语课程是通识类公共必修课,课时多、学生覆盖面广是其主要特征,因此,该课程已成为增强学生爱党爱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文化自信等意识的主渠道。大学英语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性质(黄国文、肖琼2021),在高校人文教育中地位重要,不容忽视,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促进两者的协调统一。其人文性功能“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关注人的价值”,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无疑就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英语课程的双重性质要求教师在传递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比较、文化批判及价值比较等。通过中西不同文化体制的比较识别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达到坚定中国文化的传递。中国文化元素的植入使大学英语课程潜移默化地发挥出隐性作用,影响学生的生活、生命。同时,可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信息极大丰富,各国文化相互渗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是学生接受外来文化的主要渠道,对其文化素养和文化取向产生冲击力。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任务重、责任大。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构建价值观的主要来源,是其学习的指南。恰当的教材内容输入不仅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研究与拓展教材内容成了丰富思政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要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功能,“就要注重教材建设,丰富教材内容”(杜刚跃、孙瑞娟2019)。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要素体现到教材中,在教材中突出中国元素,突出思想价值引领,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供思政素材。

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编写理应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选择上缺失爱国主义、红色革命文化等中国元素。很多大学英语教材在语言上注重原汁原味,内容知识上偏重选择国外原版报刊的文章,这些教材主要体现英美等国家的经济或文化。虽然目前已有一些新教材融入了思政元素,但是系统性与规范性欠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编和引入并未予以高度重视,导致中西方素材调配不均。因此,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对国外知识、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对本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在传递传播中国思想和文化方面容易形成短板,势必造成课程价值观引领不深入、育人不全面的结果。

面对大学英语教材中思政元素缺失的现状,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红色文化等元素是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益补充。比如,在课程翻译教学环节,可将收录在《红色记忆文丛:甘肃红色故事作品选》中的南梁红色文化作品——《南梁高粱:大地之血点燃的激情与焰火》《驰骋在南梁大地上的一匹骏马》《南梁,我看到了中国的高度》等诗歌内容融入大学英语笔译教学;也可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多种方式整合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强化大学英语课程中地方红色文化思政元素导入,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力落地。

三、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可行性

(一)红色文化是课程思政教育新鲜血液的提供者

国家有文化,文化反映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红色在中国大地上不仅有其本意“颜色”的意义,还具有政治象征意义,这是它的延伸意义。文化前面加红色修饰就有了特定历史象征意义。红色文化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在逐步实现家富国强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它不仅代表着我国独特的文化形态,还彰显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面貌。红色文化蕴含着重要的思政教育意义,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仝华2019)高校是塑造学生人格、提升其道德素质的主要场所。因此,应抓牢高校这一实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高地。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汇碰撞的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关键期,教育好、培养好强国青年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他们理解力强,抓取信息速度快,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缺乏社会阅历和思辨能力,极其容易受到不同思潮的影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是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不同课程的使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根本作用。

(二)红色文化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有力源头

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留存了丰富多样且极具内涵的传统文化精髓。中国红色资源宝库中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甘肃省有很多红色地标,省内14 个地州市共有682 处红色遗址遗迹。甘肃省是西北地区最早建立中共组织的省份之一,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各路红军转移的落脚点。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路过甘肃时,创作了许多红色诗词,最具代表性的有《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等。这些诗词是长征艰苦历程的见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豪情壮志,也成为甘肃独树一帜的地方红色文化。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在甘肃省的诸多红色地标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很多极具地方文化特色和时代背景的红色文艺作品,如散文《山城堡战役遗址》《抒怀毛泽东长征在陇南》《红色临泽》《红西路军故事二则》等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甘肃在党的历史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孙涛2021)。

四、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践路径

面对大学英语教材缺失国内文化输入和甘肃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已成必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核心,地方红色文化为课程思政资源载体,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领作用的路径体系,激活课堂活动,达到引领学生价值观,实现文化育人的功效。

(一)牢牢抓住“学生为主体”的核心力量不变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培养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运行始终要将未来的人才作为课堂的核心,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展开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首先,引导和端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让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地上诞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基本词汇的英文表达;基本能够将《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歌曲的中文转换成英文,从情感上丰富学生的体验,使其在真正意义上接受和认同红色文化,为此后的深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认知发展。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引导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性质有清晰的认识,消除其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误解,使其认识到学习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获得学位证的必要条件,而且有人文性的育人功能。大学英语课程能够使“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声音更加铿锵有力,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在英语课程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并非是教师额外增加给他们的负担,而是课程学习的必然,更是强国路上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

(二)坚定依靠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课程思政载体

地方红色文化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资源。现行教材常常表现出内容单薄、思政素材单一或者供给不充分等缺点。针对此现状,教师在课程题材涉及战争、和平等主题时,可适当引申出南梁精神、长征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等,使学生在掌握这些术语的意义后顺利将其转化成英文,从而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增加课程的分量。在面对课程的翻译教学时,可将整理完备的红色文化资料如陇东红色旅游文本、红色诗歌、歌谣发布给学生,最后以小组报告的形式检查任务,使其燃起学习红色文化热情,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情怀更加饱满。学生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原有文本的再次认知,先辈们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精神又一次浮现在眼前。也可在具体语言知识点讲解时选择与地方红色文化有关的词句或例子,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将课程思政落实于课堂教学中(李翠红2022)。

(三)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和素养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组织。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育人责任,清楚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练好教学基本功的同时,做好课堂的指挥和安排工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却没有足够重视该课程的育人功能”(陈雪贞2019);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却忽略了大学英语课程的隐性价值功能,甚至有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思政课程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教师思政意识淡漠导致在备课中很少挖掘与主题相关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材料,仅仅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导致学生失去了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机会。

因此,要利用好课程素材,传承好红色基因,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首先,“高屋建瓴,统筹兼顾”。教师要树立课程能够育人、育出优秀人才的观念,将课程中的思政要素作为课程主线,不仅要分步骤、分层次地找出每个单元的思政线索,还要找出每个语篇的思政线索。根据授课具体内容的需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国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利用红色文化传统等相关元素丰富课程,有效提升英语课堂的价值引领作用。其次,“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牢牢掌握于心,做到见到所教英文题材就能够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地植入课程教学。同时,教师要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领悟与积累,如组织教师集体参观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定期举办与红色文化资源有关的培训、讲座和研讨会等(唐汶2021)。坚定的意识观念、扎实的理论武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疑能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结语

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革新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思政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大学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从多方面着手,尝试引入教材以外的地方红色文化教学资源,明确渗透地方红色文化的关键点,创新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核心,地方红色文化为课程资源载体,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领作用的路径体系;激活课堂活动,达到课程引领学生价值观,文化育人的功效;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为国家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