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和实践路向

2023-02-20彭舸珺

滁州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

彭舸珺,李 燕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深刻地总结了党克服重重困难,带领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历史成就的宝贵经验,坚持人民至上便是其中一条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百余次地提及“人民”“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等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被明确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之一。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党始终坚守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迈向伟大征程的最重要抓手。贯彻人民至上的宗旨,坚守人民立场,必须深刻理解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生成逻辑,明晰其实践路向并牢牢把握。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为厘清这一价值理念,可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先进理论,以党的百年奋斗史为出发点,对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展开深层次研究,站在历史高度上全面考察人民至上的理论和实践维度。

(一)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人民至上理念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这一时期中蕴含的丰富民本思想贯穿了古代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在孔子的治国设想中,为政者在注重德行修养的同时,还应在国家治理层面对百姓施以仁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66,“为政以德”是对君主的道德要求,在孔子看来,君主的德行高尚,百姓便会追随,从而自然而然地取得“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执政效果。除了内在的治国理念外,孔子还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67,表明内在的道德才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所在。落实到具体的治国实践,孔子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应对百姓进行“庶之”“富之”“教之”[1]185的管理。

2.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孟子的民本思想直接表达对百姓的重视,并尝试在道德层面约束为政者的权力,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462,并提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1]356,从“得天下”的角度出发,将百姓放在了重要的政治地位上。孟子将这种国家治理方式称之为“王道”,与当时诸侯间兴起的攻伐兼并的“霸道”相区别开来。孟子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1]304,其中,“不忍人之政”就是指的“仁政”,即将内在的道德与外在的行为相贯通,来实现国家的政治治理。在孟子看来,国家的根基在于人民,民心所向国家就会昌盛,民心所背国家就会衰亡,也正是这种想法,构建了君主和百姓之间和谐相处、彼此依存的理想国家治理状态。

3.荀子提出“强国裕民”的治国思想。荀子继承了儒家“仁”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为恶,因此主张“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仪”[2]379,以礼义来教化百姓,以礼法来引导百姓。荀子从现实层面出发,肯定了百姓对正当利益的追求,并试图通过“裕民”来达到“强国”的目的。荀子称:“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2]140,他把“裕民”当成国家富足的根基,并进一步强调民众的重要性,“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2]118。荀子的思想大多从“外王”的角度出发,以礼法来对百姓进行引导和教化,以此维护国家的安定平和。

4.道家和墨家的主张。老子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3],其以“无为”的思想表达了对百姓的教化方式,不以等级制度来看待君主与臣民,而是用一种近乎平等的态度来对待百姓以及治理国家。庄子“齐物”的观点也有着与之相同的思想。墨子所提倡的“兼爱”思想也包含着对待百姓的平等理念,墨子在其著作中论述道:“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4]。可见,墨子所倡导的并非儒家的“差等之爱”,而是一种无差别的爱,这种“兼爱”思想,体现出了墨子对待所有人的平等观念,是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继承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于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5]8马克思主义中鲜明的人民思想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丰富人民至上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导向。

1.马克思主义深刻阐释了人的本质。马克思基于社会维度和历史维度,扬弃了以往哲学家的思想,作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这一重要论断,创造性地提出“人的本质是所有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形象地将人的本质形容为:“现实的个人们自己在历史舞台上正在进行着的创造性的合奏、合演和合唱”[7]632,这表明在马克思主义观点中,既承认人具有单独个体的属性,也突出强调人的社会关系维度,指明人不能脱离社会与历史。从社会维度来看,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人的存在与发展必定会与他人产生联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人从孤立状态向合作状态的转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人的发展历程是一种历史性进程,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既包括了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努力,即自为的、有计划的、有意识的行为,又包括历史发展中自然界的一些作用,即自在的、盲目的、无意识的现象,不能以固定不变的观念思考人类和人本身,而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方法来看待发展,以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方式来正确看待事物的正反两面。北京大学陈培永教授指出,要深入理解人的本质,就要读懂“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7]502,指出人类社会中的“人”是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在联合体或共同体中获得了自由全面发展的人”[8]。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出了更为准确的论断,对新时代视域下理解人、发展人仍然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2.马克思主义阐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合理运用历史辩证法全面考察人类的生产生活全过程,提出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揭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决定性变革力量这一科学真理。在面对鲍威尔等人宣扬错误的英雄史观时,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唯心史观的困境,对此进行了彻底的革命的批判,他们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指出,“一切的社会历史活动与思想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思想与活动的总和”,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287的重要论断,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胜利就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论证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表明国家制度是人民意志的表现形式,并创造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是人民公仆这一基本原则,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无可取代的作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的重要基础。随后,列宁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肩膀上,进一步阐释了人民群众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他指出“随着人们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定增多起来”[9],强调了人民活动的自觉性,表明要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肯定人民群众是积极的、可以利用和依靠的社会力量,并在联系、沟通群众的实践形式上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立场有着重大启示意义。

3.马克思主义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5]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和群众史观形成了正确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在实践和历史中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科学学说,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将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定义为人的自由发展,描绘了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光明前途。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彻底完成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无产阶级势必要紧握思想理论武器,唤醒人民的阶级意识,团结群众,以大无畏的精神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彻底摧毁旧社会和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及压榨。将共产主义的理想落地为现实,无产阶级政党首先要明确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性质,将《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运动性质的规定牢记于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其次要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列宁在指导无产阶级实践时得出工人的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的重要历史经验,因此动员人民群众,务必要加强理论的宣传教育,将先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本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以灌输的方式传递给民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人民;除此之外,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建设共产主义的胜利必须紧紧地依靠人民,尊重人民权利,相信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人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壮大革命的队伍。这些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过程中生成的宝贵经验,对今天中国共产党发扬人民性,丰富人民至上理论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三)发展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

实践已经证明,百年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发展史,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其中对人民至上宗旨的深刻践行,丰富发展了人民至上理论。

1.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站起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蒙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中华文明面临巨大威胁,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黑暗中点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充分团结中国最广大的劳苦大众,积极在工人中开展组织和宣传工作,投身群众斗争实践,发动和组织了工农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等,取得了良好的革命成效。毛泽东同志深切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11]1031,并对军队的人民性质作出了清晰明确的规定。他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1]1004。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巩固群众路线,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订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让农民相信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中国共产党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昂首挺胸地站了起来,人民至上的理念也在革命中得到确立和发展。

2.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富起来。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然而建国初期,党仍然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风险挑战,在复杂的执政环境下,党领导人民踏上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1950年到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展开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并组织了社会各方面的民主改革运动,全过程、多方位地调动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制度上保障。1978年,邓小平同志以坚强的毅力大刀阔斧地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就提到,“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12]。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同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完整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传达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的实践与经验丰富了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涵,坚定了我党站稳人民至上政治立场的决心。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强起来。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作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60的庄严承诺。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蓝图,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3]63。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向世界各国发起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随后的2015年至2017年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凝聚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在京召开,会议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阐明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指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0年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控原则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并且在有序抗疫的同时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将人民至上列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之一,他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定不移推进共同富裕”[14]。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大会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六个必须坚持”中位列首位。报告强调,“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5],将“人民至上”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价值逻辑起点,人民至上理论得到进一步阐发。回顾党的百年征程,人民至上理论在我党一代代领导人的坚持完善中日臻成熟。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路向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关乎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已经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坚持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党和政府要完善顶层设计,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等多维度全方面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16]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是我党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在新发展阶段,夯实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各类要素资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核心,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第二,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在实体经济中大力引进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和云109计算等数字技术,激活实体经济创新链动能,建设数字化应用生态;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响应,构建数智赋能机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拓展实体经济发展新空间,优化数字技术供给机制;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增加对数实融合项目的金融支持,建立健全数据资源监管机制、数据安全管理及风险评估机制,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人民财产安全。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17],表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完善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强党中央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充分保障人民政治权益。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行政立法,严格规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建立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第三,完善网络问政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网络问政服务平台,切实拓宽民众利益表达渠道,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精神文化需要是人民需求的最高层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18]。党和政府贯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必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坚决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第二,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提供坚实的保障。第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推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四,提高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中国文化标识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健全民生保障机制

党始终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民生领域取得了全方位的进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5]健全民生保障机制、改善民生问题是利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党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使命担当。当前,健全民生保障机制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第一,兜牢民生底线,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既要稳定现有的岗位,也要积极增设新的就业岗位,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重视退役军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稳固民生建设的根基。第二,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质量,加强普法宣传的力度,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积极发动社会成员为民生保障建设建言献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第三,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的机制与政策,努力实现民生保障的全覆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第四,持续推进惠民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住房、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民生工程,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五)提高生态治理能力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历史实践也证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坚持人民至上,必须要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提高生态治理能力。提高生态治理能力:第一,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并以最严格的法治确保党的生态政策落地,以确保党制度优势能成功转化为治理生态的高效能;第二,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系统思维,全方位、全地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饮用水安全等问题,努力为群众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第三,在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鼓励群众从自带环保袋购物、随手捡起丢弃的烟头、出门关闭电源、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身边小事做起,共同营造蓝天碧水净土的美丽中国。

三、结语

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思想,必须站在历史高度科学地考察评估其理论来源和实践成果。“民本”思想贯穿了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将“治国”与“利民”紧密结合,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对“人”本质的深入研究,对群众史观的深层探讨形成的实现人自由解放的学说和实践,对我党在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发挥人民主体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中,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淬炼了党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优秀品质。

历史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实践的宝贵经验和必须始终坚守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底色和最根本的政治立场。目前我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完善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等人民关心的各方面问题,坚持高质量发展,确保在新发展阶段取得更大胜利,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有序行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