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 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研究现状与演进趋势
2023-02-20胡信布王明玉
■胡信布 王明玉
Citespace 是一款在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进行引文分析的软件,能对科学文献所包含的知识结构、规律、分布等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本文以“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检索,选取2008-2022 年间刊发的193 篇文章作为分析样本,对其进行阶段性分析和总结,梳理并归纳该研究领域的一般性特征和规律性走势。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军民融合”是于2008 年由彭爱华提出,需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把经济与国防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富国强军[1]。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以新时代院校教育方针为引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改革部队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军民深度融合的改革方式。拓宽战略视野,建立面向社会人才市场的大范围引进机制、依托社会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培养机制和适应使命任务需求的大批量储备机制,构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立体格局,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健康有序发展。“高职院校”是支撑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也是军民融合人才的重要来源,要通过构建党建引领、军风塑行、文化铸魂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完善军民融合人才评定机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能力认证、技术等级评定,在军民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军地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现代高职教育体制,为军民融合发展服务。
由图1可知,节点 数N=229,连线数E=354,网络密度为0.0136,说明关键词间的联系整体上较为紧密。其中,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和高职院校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研究基础较好。
图1 2008-2022 年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明确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结构。由图2可知,Modularity Q=0.8130,Weighted Mean Silhouette=0.979,Q 值远大于0.3,说明聚类结构非常明显,S 值远大于0.5,说明聚类非常合理,效果极好。共形成了10个聚类标签,分别是#人才培养、#融合、#高职院校、#军队院校、#教育部、#军事人才、#继续教育、#普通高校、#情报人才和#军品生产,通过归整类块,探析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2 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研究关键词聚类
(一)军事人才、情报人才等军民融合人才培养需求
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是促进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举措,人才培养包括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培养体系不成熟等问题,需要针对不同人才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和军地互动等措施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健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人才培训制度。要对具体领域的军民融合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切实满足多方面人才培养要求,何冰[2]等人认为要认真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军民融合软件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现实状况,以适应军转民的需要,培养军民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李明海[3]认为对于需求量与日俱增的网络空间安全专才和高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加强顶层设计、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件建设,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解决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结构失衡等问题;马海群[4]等人认为我国亟需一批军民融合情报专门人才对涉及军事、海关、国安等领域的情报信息进行评估,为各部门提供政策指引和技术支持,推进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施。除此之外,军民融合士官人才、航天人才、航海技术专业人才等各个领域的人才培养均需坚持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的指导。
(二)高职院校、军队院校和普通高校等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主体
军民融合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地方高校利用优越的教育资源加强军民融合人才的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军队院校利用特殊资源对人才进行实战化训练,建立相互保障机制,依托国民教育为军队建设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将军队教育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相适应,按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办事,满足军队特殊需要,打破教育领域军民二元分离局面。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及功能,将教学设计向实战化靠拢,坚持军事化管理,进行精准培养。高职院校要抓住时代机遇,探索军民融合“内涵式”人才培养发展路径,打造符合新时代“人才强国”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军民融合职业教育深度发展。
(三)以教育部牵头进行的军民融合人才继续教育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全力聚焦于探索、构建军民一体化全要素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开放共享资源,相互协作、共同研究,探索出可推广普及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17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任务,正确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向、规律和重点,挖掘高等院校发展潜力,完善人才培养与创新机制,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继续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应通过优化专业设置、丰富教学手段、强化保障效益等措施构建“军民融合”成人继续教育体系,提升军事人才素质,推动军校教育发展。以学习链(高等院校)、行政链(各级政府)、生产链(企业)、科技链(研究机构)和军民链(部队工厂)为核心的协同育人模式,依托军地双方通力合作、教育部与军方共同牵头,促进更深程度的融合发展。
(四)面向特定客体如军工生产所需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
习总书记在第十二届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坚持科技兴军,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加速军队建设向高素质、高技术水平转化。加快军民融合创新机制的建设是顺应世界军事发展大势和提高我军军事能力的必然要求,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抓手,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搭建融合平台、加大人才培养使用力度,加快产业和科技层面军民融合发展步伐,发挥人才在军民融合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三、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能体现不同时期研究焦点的变化情况。由图3 可知,共出现了22 个突现词,其中红色线条表示的是关键词突现的时间段。
图3 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研究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
“军事人才”突现时间段最长,开始于2010年,结束于2017年,突现强度为2.17,说明在很长一段时期,军事人才相关研究是我国军民融合人才培养领域的重大课题。将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与军事职业教育相结合是军事人才培养的特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这种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写入中央决议,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强化军事人才的培养,为“人才强国”的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方案。
“军民结合”是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研究领域出现最早的关键词,由刘陶樟等人于2009 年在《富国强军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一文中提出,要达到富国强军的目标,必须妥善处理经济与国防、军队的关系,积极探索一条兼顾国防和民用工业生产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提出国防动员要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遵循统一领导、全民参与、统筹兼顾、有序高效等原则,为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和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基本依据。
“融合”“军队院校”“培养模式”“定向士官”等关键词的突现时长均超过四年。“融合”是将不同事物融为一体,“军民融合”最初是在1994 年出版的《军民一体化潜力评估》中提出的,指融合国防与民用科技工业基础,形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的过程。我国的“军民融合”是胡锦涛首次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从世情、国情、军情出发,确定“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军民融合的最佳融合点之一就是军队人才培养,一支强大的军民融合型人才队伍能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动力,促进社会整体向好发展。习总书记在2016 年视察国防大学时强调,要深化高校改革,把党在新形势下强军奋斗目标放在首位,为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定向士官培养是我国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新工科”“产教融合”“中国特色”等逐渐成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研究领域中新兴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学者们着重关注的焦点。“新工科”能应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态引发的全球战略格局调整,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具有在战略需求层面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统一、在培养目标层面化解人才供需矛盾、在实现路径层面兼顾行业特色与区域发展问题等独特优势,需明确新工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体现行业科技发展前沿。“产教融合”是将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是国家大系统结构优化和经济转轨对人才转型的要求,本质上是一种跨界融合,以达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为目的,也是高等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根本需求,通过产教融合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前,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重要转轨时期,军民融合已步入深入发展阶段,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人才发展战略,将其融入实践中,推动建设新型高素质专业化军队,加快实现强军梦[5]。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目前该领域主要侧重于对军民融合人才培养需求、培养主体进行研究,但对其培养特色、规律、趋势和误区的研究较少,还需进一步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重点逐渐由“军民结合”“军队院校”等发展为“新工科”“产教结合”等,研究内容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未来可结合中国特色对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紧跟政策发展的脚步。
(二)研究展望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资源共享,协调政策、体制、组织管理与人才队伍方面的关系,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强化军民融合发展,完善军地人才交流使用和资格认证等工作。未来对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相关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入:
1.坚持问题导向,紧跟党和国家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相关政策,以新时代军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为研究方向,认真分析各领域、各行业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需求和现状,将相关学术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培养更多与岗位匹配的高素质创新型军民融合人才。
2.在方法上,紧密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计量统计等方法对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例如,对某种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评估可依托计量经济学进行回归分析,深入挖掘各因素对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3.在内容上,坚持宏观与微观并重,宏观上系统梳理目前取得的成果,重视顶层设计,将新时代军民融合人才政策贯彻落实到各领域、各部门;微观上要延伸、细化研究内容,例如,可围绕“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