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徵明:山静日长 茶韵悠悠

2023-02-20杨多杰

月读 2023年2期
关键词:吴门惠山文徵明

◎ 杨多杰

绢封阳羡月,瓦缶惠山泉。

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

地炉残雪后,禅榻晚风前。

为问贫陶谷,何如病玉川。

——〔明〕文徵明《煮茶》

明朝建立之初,中国茶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

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茶品为上,时犹仍宋制,所进者俱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

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以上这段史料,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废团改散。不管是唐代的煎茶法,还是宋代的点茶法,基础都是蒸青团饼茶。这种茶不仅制作繁琐,喝起来也很麻烦。陆羽《茶经》中记载的茶器,有大大小小二十余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撬茶、碾茶、筛茶的器具。宋代点茶的程序,与煎茶法相比就更为复杂了。如今日本的抹茶道,根源便是我国南宋时的饮茶方法。窥一斑见全豹,您就知道宋人喝茶有多费事了。

适当的仪式感,有利于茶文化的登堂入室。

过分的仪式感,有碍于茶文化的广泛普及。

由团饼茶改为散茶,不仅是茶叶形态的改变,中国人的饮茶方式也相应得以简化。明代人常用的“撮泡法”,与今人的泡茶方法一般无二。可以说,我们当下的饮茶架构,并非直接承接自唐宋,而是来源于明代。因此明代茶诗读起来,也觉得多了几分亲切感。

在明代众多爱茶人当中,吴门画派值得格外关注。所谓吴门画派,是以苏州为中心,形成的笔墨含蓄、文雅谦恭、富于书卷气息的书画流派。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中国美术史上,四人合称为“吴门四家”。值得注意的是,“吴门四家”人人爱茶。他们不仅绘制茶画,同时写作茶诗。画中有诗意,诗中含画韵。茶诗与茶画相辅相成,构建起明代独特的文人茶风。这里赏析的《煮茶》一诗,就出自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徵明之手。老规矩,咱们还是从作者讲起。

文徵明,字徵仲,号衡山。在《明史》本传中,说他是文天祥的后代。据王世贞《文先生传》中说,文徵明的先祖文俊卿在元朝曾做过配金虎符镇守武昌的都元帅。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曾做过温州太守。说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大抵是不错的。

在吴门四家当中,数文徵明的茶学造诣最为出众。作为一位丹青高手,文徵明一生创作了许多茶画,传世的就有《惠山茶会图》《品茗图》《玉川图》《煮茗图》《林榭煎茶图》《茶事图》《茶具十咏图》等。其中以《惠山茶会图》最为有名,此画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与此同时,文徵明也称得上是茶学研究者。他不仅著有《龙井茶考》,还对宋代蔡襄《茶录》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他这样一位爱茶又懂茶的艺术家,所写的茶诗就自然别有一番滋味了。

惠山茶会图

讲完了作者,我们来看正文。

开篇两句:“绢封阳羡月,瓦缶惠山泉。”写的是态度。

阳羡,是今天江苏宜兴的旧称。那里出现的茗茶,在唐代最为流行。由于那时还是圆圆的团饼茶,所谓便雅称其为“阳羡月”了。文徵明身处的明代中期,废团兴散已有多年。人们的饮茶习惯,也早就弃“点茶法”而改“撮茶法”。因此这里其实是一种虚写,“阳羡月”直接视作名茶的雅称便可。

后一句提到的惠山,位于今天的江苏无锡,以天下第二泉而闻名于世。为难得的佳茗,配上一缶好水,这是一个饮茶人对好茶的基本尊重了。现如今很多人舍得花大价钱购买好茶,回来后却直接用自来水或是过滤水冲泡,茶汤风味自然要大打折扣。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用新鲜泉水泡茶自然不现实。那咱们泡茶时怎么也得准备一瓶矿泉水吧,这也算是不辜负了这份好茶。切记,切记!

资料卡片

中国茶的雅称别名还有很多。一个字的如茗、槚、蔎、荈,两个字的如甘露、酪奴、绿华、叶嘉等,三个字的如晚甘侯、瑞草魁、涤烦子、不夜侯、苦口师等。掌握了雅化名称,分清了动静虚实,也更便于我们解读茶诗的幽美之情。

三四两句:“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道出了真情。

中国人讲话,十分的生动形象。我们要求一个人认真对待工作时,常常要他遇事都得“过脑子”。但当我们碰到了自己的爱人时,办事光“过脑子”就不行了,而一定要“走心”才可以。怪不得,喜欢的人要叫“心上人”呢。

“走心”比起“过脑子”,就更深入了一层。或者这样说,“过脑子”是理性,“走心”是感性。所以真的碰到“至味”好茶,一定是要“心难忘”才对。就冲这一句话,我相信文徵明老先生是真正的爱茶之人。

那让人心难忘的茶中至味,又是如何得来的呢?后半句给出了答案:一要心有闲,二要手自煎。同样的一杯茶,忙时只能是喝,闲时才能算品。心乱如麻时喝茶,只是囫囵吞枣。气定神闲时品茗,才解个中至味。正如同六祖惠能在广州法性寺所讲,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至于自己动手冲泡,则又另有一番乐趣。从备茶到择器,从烧水到冲泡,纷乱复杂的思绪会因专注于茶事而归于平静。现如今科技昌明,出现了一种速溶茶。这类产品打出的广告口号便是:让喝茶变得简单快捷。殊不知,饮茶的乐趣,不止来源于茶,那更是水之美、器之美、茶之美、景之美、情之美与人之美的综合呈现。文徵明笔下“闲情手自煎”的乐趣,绝不是速溶茶可以替代的了。

五六两句:“地炉残雪后,禅榻晚风前。”讲的是理想的生活。

地炉与禅榻,既是一种场景的描述,也是一种超脱的符号。这些物件的出现,证明诗人的生活不是钟鸣鼎食,而是朴实无华。进一步而言,诗人向往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本真生活。

这种生活具体是什么样呢?我们用文徵明特别喜欢的四个字回答:山静日长。所谓“山静日长”,是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里的一篇文章,其中详细地描述了罗氏罢官归乡的闲适生活,现将其原文抄录如下: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麝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如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这位罗大经何许人也?他可是文徵明的偶像,我们不妨多聊两句。罗大经,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罗大经原也是走传统路线的文人。他于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进士及第,后历任容州法曹、辰州判官、抚州推官。罗大经在抚州任上遭弹劾而罢官,从此绝意仕途,过上了闭门读书的日子,书茶相伴。

正如上文所写的那样,罗大经“午睡初足”后,“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可见,他的山居生活,总有茶相伴。罗大经爱茶,也懂茶,他还写过一首《茶声》:“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叙述煮茶的过程,把一桩日常小事写得情趣盎然,读此诗,如闻茶声,如嗅茶香,如见茶乳。

文徵明的一生,非常推崇罗大经“山静日长”式的生活。明嘉靖八年(1529),六十岁的文徵明画过一幅《山静日长图卷》。二十多年后,文徵明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又再次通篇书写了《山静日长》这篇美文。这首《煮茶》中的金句,都可视作“山静日长”式生活的缩影。

结尾的两句诗文:“为问贫陶谷,何如病玉川。”引出了两位爱茶之人。

其中的“病玉川”,指的就是唐代诗人卢仝。他因一首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而扬名于世。宋代苏轼诗中“明月来投玉川子”一句,提及的便是卢仝。相较起来,“贫陶谷”的名气就要稍逊一筹了,我们不妨多聊两句。

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入宋后累官兵部、吏部侍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转礼部尚书,翰林承旨,乾德二年(964)判吏部铨兼知贡举,累加刑部、户部尚书。《宋史》卷二六九有传,其中写到他:

强记嗜学,博通经史,诸子佛老,咸所总览,多蓄法书名画,善隶书。为人雋辨宏博,然奔竞务进。

在文徵明眼中,陶谷不仅是一位博闻强记的官员,同时也是一位精于茶事的爱茶人。相传陶谷写了一本《清异录》,共六卷,内分三十七门,其中“茗荈”章节专写茶事。现如今学界对于《清异录》是否为陶谷所著,存在争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认为,书中所载多为陶谷身后之事,因而推断应是后人假托陶谷之名的伪书。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宋元笔记述要》中认为,也可能陶谷生前确实写了一部分书稿,身后又有人掺入了一部分新内容,进而拼凑出了如今的《清异录》。但不管怎么说,《清异录·茗荈》中的内容并非人云亦云,而是收录陆羽《茶经》时代之后的大量饮茶习俗逸事,具有补白茶史之功。陶谷爱茶懂茶的形象,也因《清异录》而深入人心。

卢仝与陶谷皆可算爱茶之人,但二人命运却又大相径庭。陶谷一生身处朝堂,而卢仝则以隐士自居。陶谷入世,卢仝出世,截然不同。文徵明诗中提及这二位茶人,似乎也是在思考自己该何去何从。

历史上的文徵明,对于出世为官一直没有兴趣。起初宁王朱宸濠派人送来书信和金银,聘请文徵明入王府作幕僚,被其婉言谢绝。后来明嘉靖初,文徵明曾进京做翰林院待诏,参加编写《武宗实录》。但他在三年间却三次辞官,最终好不容易被准回乡,却又因冰冻运河而滞留在了北通州。这时朝廷借机再次挽留文徵明,却被他坚定谢绝,留在通州潞河不肯再回北京。一直到了来年春至河开,他便急急忙忙放船南归苏州了。

他的后半生,既没有像陶谷一样入世,也没有如卢仝一般出世,而是醉心于山静日长式的生活当中。

文徵明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十一月六日,卒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二十日,享年九十岁。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明代,文徵明却能以近百岁高龄辞世,绝对算得上是活神仙了。

看起来,真正爱茶之人,最懂得生活。懂得生活之人,又总能颐养天年。

猜你喜欢

吴门惠山文徵明
古物晨列所:吴门画派的创始人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丁林鑫:争当惠山智能制造“创业先锋”
三姐,钱够吗?不够问我要,开心最重要
——文徵明《致妻札》
吴门画院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开幕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纸间书画馆 “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慢慢写字,好好活着
端行肃纪 法治护航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掠影
学诗3
文徵明诗咏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