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与九鼎的故事
2023-02-20黄剑华
◎ 黄剑华
夏商周时期,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曾独步于当世。时至今日,当我们面对着那些雄浑精美、种类繁多的青铜器时,仍深深地为那鲜明的民族风格、精湛的铸造技艺、独特的艺术特征而感叹折服。当今世界上,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青铜器已渐被淡忘,而中国青铜器则以它精美璀璨的风貌,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有位叫克利尔的西方冶金专家曾赞叹道,即使调集欧洲最好的工匠,也造不出中国商周时代那样精美的青铜器!随着近代出土文物的增多和对青铜器研究的深入,青铜文化在世人心目中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古称金,是红铜与锡、铅等金属熔铸而成的合金。我国的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延续了十五个世纪。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与生产达到高峰。大约到了战国晚期,突飞猛进的冶铁业取代了青铜铸造业的地位。秦汉时期,青铜铸造工艺仍然存在,但已是灿烂之后的余晖。
中国青铜器品类繁多,就用途而言,有兵器、礼器、乐器、食器、酒器、水器、生产工具、农具、车马饰、货币、玺印符节、度量衡器、铜镜、带钩,以及其他各种生活用具等等,非常广泛。每一大类中又包括若干种器物,如兵器有矛、戈、戟、剑、钺、弩机等,礼器和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乐器有钟、铙、钲、铎、錞于、铃等,酒器有爵、角、斝、觚、觯、觥、尊、彝、卣、壶、盉、罍、瓿等,水器有盘、匜、鉴、盂、缶等。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其中,钟和鼎是最重要的礼乐器,“钟鸣鼎食”常作为王侯富贵人家的代称。在先秦礼制上,青铜器不仅是贵族世家的标志,更是庙堂中不可缺少的宝器。青铜礼器使用的多寡,是体现贵族等级制度上下尊卑的象征,曾被认为是一条神圣的原则。各类青铜器不仅显示了当时的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更反映了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尊铭文拓片,铭文中有“宅兹中国”,成为文字记录“中国”的最早证据
青铜器铭文和纹饰,是先秦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体现。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许多青铜器既是实用器物,更是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青铜器纹饰大致分为几何形纹、动物纹、人事活动纹三类。几何纹主要有弦纹、乳丁纹、云雷纹、涡纹、绳纹、鳞纹、瓦纹、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等。动物纹主要有兽面纹、夔纹、龙纹、蟠虺纹、鸟纹、象纹、鱼纹、龟纹、蝉纹、蚕纹等。描写人事活动的花纹主要有宴乐狩猎纹、战斗纹等。青铜器上的这些装饰花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生活风貌。青铜器铭文亦称“金文”或“钟鼎文”,内容有祭祀、训诰、征伐功绩、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等,真实地记录了商周时代贵族们的各种活动,记录了当时的文字语言,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的资料,具有极为丰富而又珍贵的史料价值。青铜器铭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书法艺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夏商周时代,青铜器多被帝王贵族们用于祭祀、朝聘、宴享、丧葬等礼仪活动。其中,鼎是最重要的彝器。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的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相传中国的采铜与冶炼技术远古就开始了,黄帝曾主持采铜于首山,并作大炉铸造神鼎,这大概是最早关于青铜鼎的传说了。
关于铸鼎,文献记载大都认为始于夏禹时代,如《左传·宣公三年》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墨子·耕柱》说:“昔者夏后开,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这些关于夏代铸鼎的传说,说明了鼎是一种特殊彝器,绝非凡俗之物。《史记·孝武本纪》也记述了九鼎的传说:“闻昔大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又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由此可知,关于黄帝和夏禹铸鼎的传说由来已久,并被渲染得富有浪漫色彩。古文献中,关于鼎的记述很多,古人还撰写了很多鼎铭,对鼎的由来象征和作用加以赞美说明。
传说中的夏禹收九州之金铸成九鼎,以后遂把鼎作为传国的重器,后人因此而将建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最早的鼎为三足,所以又比喻为国家的三公、宰辅重臣之位,如《后汉书·陈球传》说:“公(刘郃)出自宗室,位登台鼎。”便是形容他位高权重。“鼎足”“鼎立”,还常被用以比喻三方峙立之势,如历史上的魏、蜀、吴时期,被称之为“三国鼎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这充分说明了,鼎作为古代统治权力的象征,影响非常深远。商代也有四足的方鼎,有较多实物出土,都是体型较大的鼎彝重器。
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后母戊方鼎
商代杜岭方鼎
夏朝在公元前17 世纪左右被成汤取而代之,商朝建立。商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灭夏立国后曾数次迁都,直至盘庚迁殷,所以历史上习惯将商朝称为殷商。殷在现在的河南安阳,近代曾有大量殷商时期文物出土,称为殷墟。商代由汤传世三十王,至最后一个君主纣王(又称帝辛)时,穷兵黩武,酗酒荒淫,激起了诸侯的怨恨和百姓的反抗。周武王联合天下诸侯,在牧野大败商军,攻入朝歌,殷纣王被迫自焚身亡。周武王继殷之后建立了周朝。作为统治权力象征的九鼎,由夏朝传至殷商,又由殷商传至周朝,并被迁往周都洛阳。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之后,周公东征,分封诸侯,巩固统治,使西周王朝出现了统一安定、繁荣昌盛的局面。周朝作为天下“共主”的宗主大国,经过两百年发展,传至周厉王时,又出现了暴虐统治,并导致了国人暴动,实行“共和”行政,强大的周朝从此步入了衰亡。而在这段时期,诸侯的势力却在迅速崛起,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春秋时期。强大起来的各诸侯国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争当霸主,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五位霸主,称为“春秋五霸”。
商代人面纹方鼎
公元前606 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问鼎”事件。当时,楚庄王率师北上,直逼周都,向周天子询问象征王权的九鼎的大小轻重,大有取而代之的意图。《左传·宣公三年》记述说: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见楚子,王孙满很有才智,针对楚庄王的野心,义正辞严地回答说:治理国家首先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德行光明磊落,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总是赐福给有德之人,这是千古不变之定理。周成王定鼎之时,乃天命所归。现在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史记·楚世家》也记载了这个故事,楚庄王本来极其跋扈,等他听完王孙满关于九鼎兴衰存亡的道理之后,便不再说什么,率师而返。
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东壁《泗水升鼎图》
东周末年,九鼎去向不明,一说为秦国所得,又传说沉入了泗水。《史记·孝武本纪》与《史记·封禅书》中就记载了这个传说。《汉书·郊祀志》说:“周赧王卒,九鼎入于秦。或曰,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宋大丘社亡,而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泗水发源于山东泗水县陪尾山(蒙山)南麓,因其四源合为一水,故名泗水。古时泗水流经山东曲阜、江苏徐州,至洪泽湖畔龙集附近进入淮河,后来南段河道变迁,经徐州、宿迁、泗阳、淮阴而入淮河。泗水全长近千里,九鼎是否沦没于泗水之中?究竟沉在何处?无人能够说清。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将诸侯各国的鼎彝重器全部收往咸阳,并收缴了天下兵器,铸成了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重达三十四万斤,置于宫廷之中。但因为没有获得周鼎,使秦始皇耿耿于怀。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巡,曾派人在泗水中打捞,兴师动众,结果一无所获。《史记·秦始皇本纪》就记载了这件事情:“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太平御览》卷七五六也引用了《史记》的这个记载。郦道元《水经注·泗水》综合各种传说,也记述了这个故事:“周显王四十二年(前327),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大早绝鼎系’。当是孟浪之传耳。”九鼎究竟是否沉入泗水,这无疑是个千古之谜。秦始皇泗水捞鼎,却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故事。汉代,这一故事还被刻在了画像石上。例如在山东济南长清区孝堂山石祠内的石梁上、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的画像石上,以及其他地方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都刻画有这个传说。
山东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村出土画像石上的《泗水捞鼎图》
到了汉朝,九鼎的传说依然盛行。汉武帝元狩年间,在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出土了一只大鼎,汉武帝刘彻欣喜万分,以为这是功德卓著、国运昌盛的征兆,便将这年改元为元鼎元年(前116)。汉武帝不仅派了官员沿途护送宝鼎,还亲自前往甘泉迎接,祭告上天,然后将宝鼎迎至长安,这种礼仪规格,可谓隆重至极。但这只形制古朴的巨大宝鼎,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九鼎之一?因无款识,谁也无法说清。汉武帝询问官员,负责礼仪祭祀的官员对夏禹铸造九鼎的传说作了一番考证分析,认为九鼎“遭圣则兴”。汉武帝听了,十分高兴。既然宝鼎是国运鼎盛的一种象征,至于这只宝鼎究竟是不是九鼎之一,也就用不着深究了。
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势力的崛起,不再受三代礼仪制度的约束,大量铸造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在工艺上出现了嵌红铜与绿松石、错金银等技术。一些诸侯并开始仿铸九鼎。近现代考古发现,许多诸侯墓葬中都有九只或数只组成的列鼎。如安徽寿县蔡侯墓、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河南淅川县下寺楚墓等等,墓中均有陪葬的九鼎或列鼎。这些出土的青铜鼎,大都铸造精美,古朴典雅,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综合各种记载来看,春秋战国时代的铸鼎之风十分盛行,不仅诸侯国铸造,王公贵族们也都以拥有鼎彝为荣耀。所以后世才会有那么多的青铜鼎发现,也就不难理解了。秦汉魏晋隋唐的帝王们,虽然尊崇鼎彝,但铸鼎的记载却不多见。唐朝武则天曾将九鼎置于通天宫内,到了唐末,这些鼎都失散了。
到了北宋,由于皇帝对风雅文化的嗜好,好古之风大为兴盛。宋徽宗赵佶嗜古成癖,天下有名的碑刻书画文物古玩,都被他收罗到了宫中。从他后来命令文臣编撰的《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中,可以窥见其收藏的丰富。他对鼎彝也极为珍爱,登基不久,便于崇宁三年(1104)听从方士魏汉津之言,开炉铸造了九只铜鼎,并专门建造了一座宫殿,称为“九成宫”,以安置九鼎,希望借此粉饰太平,企盼国运昌盛。蔡京的儿子蔡絛撰写《铁围山丛谈》一书,详细记载了宋徽宗铸鼎的经过,以及宋徽宗丰富的收藏。由于宋徽宗的玩物丧志,最终造成了国力的衰落和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令人痛惜的是,宋徽宗从全国各地收集到宫廷内的上万件珍贵文物,在开封被攻破后,全部落入了金人手中,连他本人也成了金人的俘虏,在历史记载中留下了沉痛的一笔。
河南固始东周宋景公之妹勾吴夫人墓出土的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