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

2023-02-20杨笑意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手术室切口护理人员

杨笑意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中央手术室,辽宁 沈阳 110000)

现阶段,伴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使手术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各类疾病的重要手段,腹部手术患者由于受到年龄、手术类型、术中操作及护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术后很容易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及效果,还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严重时还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增加患者的死亡率[1]。因此,如何有效降低腹部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风险是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伴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而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使得患者对治疗疗效、护理安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研究报道,手术室护理干预作为新兴的护理服务模式,该项护理的实施,不仅能够极大地改善患者的住院环境,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风险,保证护理质量[2],为证实该方法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手术室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84例患者作为本次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为(41.76±5.83)岁;手术类型为胃部手术患者9例,腹部疝手术患者11例,肠道手术患者6例,阑尾手术患者1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3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为(41.82±5.79)岁;手术类型为胃部手术患者10例,腹部疝手术患者12例,肠道手术患者5例,阑尾手术患者15例。2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临床具有对比价值。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择期手术,均符合手术指征,且身体各项机能能够耐受手术;均实施Ⅱ-Ⅲ类切口腹部手术;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所选研究对象的各项基础资料较完整,无缺失;(2)排除标准: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传染性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者;排除合并恶性肿瘤者;排除具有药物过敏史者;排除中途退出者;排除合并重度精神疾病而无法正常沟通与交流者;排除合并全身性感染且未获得控制者;排除资料不齐全者;排除合并传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者。

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进入到手术室以前,需要按照规定对手术室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并做好相应的登记工作,同时,在术前需要仔细核对患者的信息,并做好消毒、清洁等处理,严格落实无菌操作,术中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术后,将患者送入病房中,并定期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手术室优质护理。具体为:(1)术前需要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间进行交流、沟通。注意语气诚恳、温和,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综合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分析患者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相关的高危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好预防。向患者介绍疾病与治疗相关的知识、各项医疗设备、手术体位的选择、应注意的事项等,给予其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轻其手术恐惧感,使其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护理人员应详细核算患者的各项指标、报告,并核实患者的手术名称、术中必需物品、麻醉方式等,同时科学摆放好医疗器械。护理人员应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以前的30分钟再次核查手术仪器、用品等,并调整手术室温度、湿度,做好常规消毒,调节手术室光线等方面的准备工作。(2)常规消毒的基础上,在术前的半小时内需要再次进行消毒,接台手术的间隙时间需要控制在10分钟以上。详细盘点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对物品严格落实无菌管理,调节室内温度、湿度至适宜范围,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选择正确的手术体位,以便充分地暴露手术视野,并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做好保暖护理。严格控制手术室中的人员流动,避免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比如:面色、血压、呼吸、脉搏等,一旦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术中,护理人员应准确传递手术器械,妥善固定好各类管道,并帮助主治医师加热生理盐水,用以术区的冲洗,从而维持术中患者的体温。若需要暂停手术,护理人员还可以应用温纱布来覆盖患者的切口部位,以维持患者身体的各项机能,减少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3)多关心和鼓励患者。告知患者手术相关的流程及注意事项等,以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强其配合度。手术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洗手标准、无菌操作等制度,降低细菌感染发生的风险。最大限度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免手术时间过长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4)消毒区域应超出切口位置的15cm以上,确保手术时在无菌区活动。对于使用过的器械不可以2次使用。术后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切口管理,及时更换切口敷料,并做好体位和饮食等方面的管理。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擦拭患者的体表血迹,并做好相应的消毒、包扎、引流管的固定等,同时,整理好患者的衣物。对于处于麻醉期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以防发生气道梗阻等不良事件,待患者麻醉清醒以后,应及时告知患者手术已经成功,从而消除患者的担忧,让其能够安心静养。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谈,询问其主诉,并将患者送入到普通病房,做好与普通病房护理人员间的对接工作。术后第1天,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回访,详细了解术后患者各项机能的恢复情况,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3 观察指标:(1)护理后,对2组的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切口愈合情况分为3个级别,以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为甲级;以切口愈合欠佳,患者存在切口破裂、血肿等不良反应,但是并未出现化脓的现象为乙级;以患者切口出现化脓的情况,需对其实施引流或敞开处理为丙级[3]。(2)统计分析2组术后出血、切口感染以及切口疝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护理后,对2组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2组的满意度进行评分,从护理态度、护理技巧、护患沟通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评定,总分为0-100分,以得分高于80分为满意,以得分低于60分为不满意,以得分介于两者之间为基本满意,统计2组满意与基本满意患者所占比例之和。(4)护理后,详细记录分析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手术指标。(5)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分析2组护理前、护理后的疼痛情况,最高分为10分,无痛为0分,轻度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7分以上为重度疼痛,分数愈高会出现愈加严重的疼痛。

4 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数据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数据用(n,%)代表,x2检验;计量数据用(±s)代表,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护理后,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33例(78.57%),切口乙级愈合8例(19.05%),切口丙级愈合1例(2.38%);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24例(57.14%),切口乙级愈合12例(28.57%),切口丙级愈合6例(14.29%)。2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5.2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总发生率为7.14%,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总发生率为23.81%,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5.3 2组满意度比较:护理后,评定2组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为66.67%(28/42),基本满意为28.57%(12/42),不满意为4.76%(2/42),总满意度达到95.24%(40/42)。对照组护理工作满意为35.71%(15/42),基本满意为38.10%(16/42),不满意为26.19%(11/42),总满意度为73.81%(31/42),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

5.4 2组手术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所用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的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相较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指标比较( ±s)

表2 2组手术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住院时间(d)对照组42 27.12±5.34 9.13±2.11 4.49±0.58观察组42 15.37±2.15 5.19±1.46 3.11±0.44 P - <0.05 <0.05 <0.05

5.5 2组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比较:术前,对比组间患者的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观察组VA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3 2组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比较( ±s,分)

表3 2组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术前VAS评分 术后VAS评分对照组 42 5.72±1.11 2.13±0.21观察组 42 5.69±1.15 1.19±0.13 P->0.05 <0.05

讨 论

手术室是医院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高风险的科室,更是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主治医师的手术操作技能、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等均直接关系着手术治疗的疗效以及护理的安全性。相较于医院的其他科室而言,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量更大,安全隐患也相对更多,极易给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在手术室开展常规护理主要依据的是患者的麻醉方式、主治医师的实际要求、患者的身体机能等进行操作的,在具体实施护理时,缺乏主动性,甚至是会因为忽略了某些细节而给患者的预后造成极大的影响。现阶段,伴随着人们日常的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等迅猛发展,使各类外科手术、放射性介入检查术等也在不断增多,而手术室作为外科患者开展手术、介入检查的重要阵地,人们对手术室护理安全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为确保患者手术效果,除了需要各类先进的医疗硬件设备支持以外,优质的手术室护理服务也至关重要,通过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提升手术的疗效,还可以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提升患者的满意度[4-6]。腹部外科手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该类患者通常为2类或者是3类切口,与清洁类手术相比,该类手术患者具有更高的切口感染风险[7]。对于实施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其一旦出现切口感染,很容易导致炎症反应或者是切口疝等情况,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其切口愈合,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8]。因此,加强对该类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具有必要性。

优质手术室护理干预是一种针对性更强,更具有全面性的临床护理模式,其重点强调加强患者于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阶段中的护理,始终将患者作为护理服务的中心,依据患者的手术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通过手术室巡视、心理护理、护理配合以及术后护理等全方位的护理措施,从根本上提高手术的质量与效率,将手术时间缩至最短,将患者的应激反应降至最低,以此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在改善手术相关指标的同时,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患者的疾病痛苦,让其更快恢复健康。另外,优质手术室护理干预还能够针对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常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切口感染的情况出现,为患者术后康复提供良好条件。有研究报道,与常规护理相比,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切口感染预防及切口愈合均具有重要价值[9]。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对手术室护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针对切口感染原因,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延长接台手术的自然通气时间,控制手术室的人流量等,均能够起到较好的切口感染预防效果[10]。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中切口甲级愈合患者占比为78.57%,切口乙级愈合患者占比为19.05%,切口丙级愈合患者占比为2.38%。对照组中切口甲级愈合患者、切口乙级愈合患者、切口丙级愈合患者分别占比为57.14%、28.57%和14.29%,2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的23.81%比较明显较低,P<0.05;且术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24%,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3.81%,对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以说明,手术室护理干预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接受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并加速其切口愈合,且该护理模式较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具有较高的满意度,还能够降低患者的术后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这与袁晓旭[10]学者的研究结果类似,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通过优化手术室的各个环节,能够及时消除切口感染潜在的危险因素,减少切口感染发生的概率,降低患者的术后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且通过加强对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能够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概率,提升其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与满意度[11-12]。

综上所述,在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中实施优质手术室护理,具有较好的切口感染预防效果,可以促进患者的切口尽早愈合,从而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及其满意度,降低患者的术后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可以在临床上大范围地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手术室切口护理人员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走进手术室的3D打印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