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裴向南:最后的古法手工制针人

2023-02-20白英

青春期健康 2023年4期
关键词:钢针针孔手工

文/白英

走进大阳古镇,沿街处处是林立的古屋陈铺,让人仿佛有种穿越时空,遁入过去的感觉。这个位于山西省泽州县西北,古称阳阿的老镇,别看现在冷清,明清时期却拥有享誉全国的手工制针产业,产品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市场并远销中亚,被称为“九州针都”。而今,这里的制针技艺是否还有留存?手工制针人又在哪里?

千锤百炼,制针过程

“头号针能纳千层底,二号针能缝万件衣。三号四号老常用,针线活儿不可离。五号钢针虽然小,大家小户离不了……”寂静的巷子里飘荡着婉转诙谐的钢针歌,敲碎了小巷的宁静,唤醒了大阳镇的清晨,也迎来了阳阿古县的第一缕曙光。这声音如同一缸醇香四溢的老酒,刚一揭盖,挡也挡不住地从青砖绿苔的古巷里传来,钻入你的鼻孔,醉入你的心间,吸引着你的眼球去找寻这缕醇香的来源。

寻声而去,走近一处古旧的小院,在老乡的指引下,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大阳最后的制针人裴向南(图1)的家。不似印象中工匠不修边幅的形象,虽然已是67岁的老人,但裴向南身着整洁的白衬衣,鼻上架着黑框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裴向南其实是一名乡村医生,因家中祖业为制针,自己才学会了这门技艺。现时,只有在周末休息时,才在家里邀请几个老伙伴一起来切磋一下技艺。同时,也是为了让来大阳旅游的人,见识一下古代制针的精彩瞬间。

图1 裴向南

裴向南的小院颇具农耕气息,除了砖房瓦屋,空地上种植的青菜,最显眼的就是摆在院当中的风箱、火炉和制针的操作台,这样的场景,仿佛是古时生活的再现。裴向南坐在火炉前,点起炉火,将一块铁板埋到炭火中加热,一边不紧不慢地拉着风箱,一边不时检查铁板的状态。不一会儿,铁板就被烧得通红,裴向南用火钳把烧红的铁板夹了出来,放在铁砧上,拿起一把錾子从铁板上裁下一条5mm宽20cm长的铁条。(图2)随后将裁下的铁条重新放入火中烧红了,用锤子慢慢锤打,捋成了尖尖的锥状针坯,截断后便成为一根钢针毛坯。

图2 切针坯

“大阳手工制针程序,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差之分毫,则整根针全部报废。”接下来,裴向南要给钢针冲孔(图3),这可以说是制针工艺的最难处,需要掌握火候、力度和位置,冲好孔后,他又拿起锉刀在磨石上把针磨尖,倒在热锅里翻炒,炒了一会儿后舀一瓢水倒入锅里,这道工序叫热淬,目的是增加针的刚性和硬度。接下来要进行的是蒸针,这是大阳钢针工艺的特殊之处。裴向南拿出了3碗已经制好的“大阳秘方”:白崖土粉末、松木炭、发酵后的豆豉。“都是我们大阳本地的东西,松木炭可以增加钢针的含碳量,提升硬度;豆豉可以增加亮度;白崖土作为分散剂让针受热均匀。这样处理后,可以保证针质更坚硬、有光泽、卖相好。”他将针与这三样秘方以一定比例混合后放入笼锅,蒸完后通过粗抛光和细抛光,一根针就算完工了。

图3 冲孔

艰难传承,制针技艺

不是亲眼所见,真想不到一枚小小的钢针,在裴向南手里,要经过上百件工具精益求精地打磨,由5mm宽的熟铁块,变成了一枚枚直径0.3mm的钢针。裴向南总结了一下,大阳钢针从加工原料到制成成品总共有72道工序,除过冶炼的一部分,单纯制针,就有取火、凿条、滚圆、捶扁、冲孔、锉尖、热淬、冷淬、掩蒸、抛光等20多道工序,祖辈们就是以这样制成的钢针,跟随晋商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供应着华夏大地上至皇亲下至黎民的诸多家庭。(图4)

图4 大阳钢针

裴家世代手工制针,明朝嘉靖年间,裴氏先祖就以精湛的手工制针技艺名噪一时。“制出的针锋利,光洁度好,有柔韧性,不容易折断。”作为裴氏制针法第八代传人,裴向南回忆起了裴家制针技艺的艰难传承。他的爷爷生活在民国时代,年轻时以做针为生,渐渐地机制针占领了市场,靠手工制针已无法养家糊口,年老时就只是零星做些针了;到父亲这一代时,虽然掌握了这门技艺,但已完全不再从事制针行业,父亲在邻近的铁厂上班,闲暇时间就在家里做些针聊以自慰。

裴向南16岁起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针,为了熟练掌握制针技术,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当时我还是个小孩子,叛逆心抗拒心都是有的,不明白已经没用的技艺,父亲为什么非要自己学会。”父亲很严厉,总是对他说,这是裴家祖先几代人用智慧和心血凝结的技艺,不能失传,再说,多一门技艺,多一条出路。所以,裴向南把用于玩耍的时间,用到了学技术上,其中钢针冲眼技术就是反复练后才掌握的,“这里最考究技术,一般的工匠做不了。”以5号钢针为例,初具模型的整枚钢针直径是0.3mm,而打孔便是要在尾端这个小小的平面上,打出直径0.1mm的圆孔。

“打孔需要力度与位置的完美配合,两者都必须恰到好处。”裴向南介绍道,用力太大,容易把针尾敲打崩裂,用力太小,又不容易穿透针孔;在位置选择上,针孔必须选在尾端正中间,稍偏一点点都有可能导致针尾断掉,钢针报废。初步打出针孔之后,还要对针孔内部进行精细打磨,以达到光滑、不断线的效果。“这是耐心与细心的考验。”针锥必须在直径0.1mm的针孔内部不断打磨,反复数次。完成之后,打孔工作才算是真正结束。

为了熟练掌握打孔技巧,裴向南初期开始学习制针时,经常一个人不停地练习,时常往桌子旁一坐就是一上午,有时候练习时间太长,脖子实在酸痛得厉害,他偶尔抬起头来稍微活动一小会儿便又重新投入了练习。半年时间里,被他用坏的铳达30多个,因为练习不成功报废的钢针也有近千枚,手指被扎出血更是时常发生的事。回想起当时学艺的艰难,裴向南如今依旧记忆犹新。

弘扬发展,传承精神

在学习制针的过程中,裴向南不仅掌握了制针技艺,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裴家祖祖辈辈的辛劳和勤奋,以及凝结在制针技艺中的执着、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格。2006年,“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成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裴向南成为这一技艺的传承人。为了不让这门技艺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他自筹资金10万元,在自家的院子里,办起了“手工制针展览馆”。“我们家祖祖辈辈铸针,对一枚小小的钢针,我是有着一种深深的感情,我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图5)

图5 手工制针展览馆

展览馆只有20多平方米,屋子中间摆放了许多裴向南收集的炼铁及制针的工具及资料,四周墙上的展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九州针都的发展历史及手工制针的程序步骤。遥想当年的大阳镇,每家每户全家上阵,彻夜不歇,锤敲钻磨,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一枚小小的钢针,带来了滚滚财富,大阳钢针销售渠道之广,参与人数之众,堪称一大壮举。《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录了德国实业家李希霍芬在同治九年来大阳时的惊叹,“大阳的针,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且远销中亚一带。”直到鸦片战争后,外国机械钢针倾销到中国市场,兴盛长达3个多世纪的大阳手工制针业受到沉重打击,从此逐步走向衰败,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图6)

图6 制针工具

如今,全镇只有裴向南等六七名老匠人了解手工制针的流程,这门技艺濒临失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不仅手工制针没有市场,就是使用针线缝补衣服的也少了。制针人的后代们,已经没法像过去裴向南父亲那样,硬教这门手艺了。目前,大阳古镇正在进行保护性开发,大阳手工制针技艺将作为特色旅游项目进行展示。裴向南说,从生产的角度说,手工制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它还有很强的生命力。“我办展览馆,展示古法制针技艺,就是要让人们了解大阳曾有过的制针技艺和辉煌历史。一枚小小钢针可以创业,粗笨铁杵可以打磨成精细的钢针,这里蕴含着专注、执着,以及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这种文化和精神是永远值得传承的!”(图7、图8)。

图7 大阳镇现存的李计老针行

图8 坚守

摘编:《中国手艺人》(2023年1月5日)

猜你喜欢

钢针针孔手工
一起来探案
汽车电泳漆膜的缩孔与针孔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小魔术之钢针隔杯入鸡蛋
针孔问题该如何处理
鸡蛋里的钢针
一种冰雪防滑鞋
手工DIY
决战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