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全血献血人群血液初筛淘汰情况分析

2023-02-20杨柳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2期
关键词:淘汰率初筛献血者

杨柳

(天津市血液中心,天津 300110)

血液是一种紧缺的宝贵资源,许多创伤、手术及慢性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血液,甚至在关键的时刻可以挽救生命。随着临床用血量的快速增长,对血液的质量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用血安全三大战略之一[1]。笔者收集了天津市血液中心近3年的全血登记数据,取3年均值,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全血献血人群血液初筛淘汰情况,旨在为招募低危献血者及有针对性地进行献血前健康征询提供依据,以减少血液的浪费,从而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2021年天津市血液中心全血无偿献血者及血液初筛淘汰者的登记资料。血液初筛淘汰情况包含项目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血红蛋白(Hb)、脂肪血,不包含血型(亚型、不规则抗体等)。

1.2 仪器与试剂 ALT检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荷兰威图Microlab300、德国瑞尔Photometer 4040);ALT测定试剂盒(上海荣盛)。HBsAg/抗-TP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剂(英科创新)。Hb检测:血红蛋白分析仪(HemoCue Hb 301)。脂肪血检测:医用离心机(湖南平凡TG16W)。

各试剂均检验合格,且在有效期内,各检测仪器均在校验有效期内。

1.3 初筛检测方法及结果判读 ALT检测:IFCC法,ALT≤50U/L为合格,反之为淘汰;HBsAg/抗-TP检测:胶体金法,观测区仅对照线位置出现一条带为合格,反之为淘汰;Hb检测:使用血红蛋白分析仪,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血红蛋白≥115g/L为合格,反之为淘汰;脂肪血检测:血样离心后肉眼观察血清透明度,清亮无浑浊为合格,反之为淘汰。

各检测项目均严格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书及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1.4 研究方法 根据无偿献血者及初筛淘汰者登记资料的人群特征(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对血液初筛淘汰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多组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筛各项目淘汰率=各项目淘汰数÷各人群(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登记人次。

2 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分布见表1,不同职业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分布见表2,不同受教育程度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分布见表3,表1-3中所列数据为3年均值。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分布分别见图1、图2、图3、图4。

表1 2019年-2021年不同性别和年龄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

表2 2019年-2021年不同职业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

表3 2019年-2021年不同受教育程度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

图1 不同性别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分布

图2 不同年龄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分布

图3 不同职业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分布

图4 不同受教育程度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分布

3 讨论

为了保证献血者身体健康与受血者输血安全[2],减少血液的报废,献血前要对献血者血液进行初筛。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的献血人群血液的初筛淘汰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现做进一步分析。

3.1 性别方面 男性和女性初筛淘汰情况有显著性差异(χ2=8820.254,P<0.01),男性初筛淘汰率为12.80%,女性为8.91%,男性是女性的1.44倍。图1所示,ALT淘汰率男性为9.05%,女性为2.30%,男性是女性的3.93倍,根据工作经验分析原因为,男性与女性的生活习惯不同,饮酒、熬夜通宵、高脂饮食多见于男性。HBsAg淘汰率男性是1.09%,女性是0.35%,男性是女性的3.11倍,有研究表明,性别对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果有影响,女性对HBV免疫力比男性高,这可能与女性体内含有较多的雌激素有关[3]。脂肪血淘汰率男性为2.26%,女性仅为0.51%,男性是女性的4.43倍,因为男性社交应酬较女性多、饮酒、进食高热量食物,而女性生活较男性规律,注重身材,饮食上比较在意。Hb淘汰率女性为5.49%,男性为0.15%,女性是男性的36.60倍,如此悬殊的差异是因为女性存在月经期,且《中国减肥白皮书》显示女性较男性爱美,节食减肥导致了Hb低。

3.2 年龄方面 不同年龄段献血者初筛淘汰情况有显著性差异(χ2=1212.837,P<0.01)。18-25岁及56-60岁人群初筛淘汰率较低,分别为8.38%和6.38%,见图2。18-25岁年轻人因普遍身体素质好,对无偿献血知识接受度高,自我保护意识强,故初筛淘汰率低。56-60岁献血者多为重复献血者、固定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非常了解,另一方面该人群注重健康和养生,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使其血液安全性高。ALT淘汰率在26-35岁人群中高,是由于该人群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工作压力大,生活作息不规律。HBsAg淘汰率在18-25岁人群中低,与自1992年我国实行乙肝疫苗接种有关[4]。脂肪血淘汰率在36-50岁人群中高,是因为这一年龄段人群基础代谢率下降,活动量普遍偏少,体内油脂代谢减慢。

3.3 职业方面 不同职业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有显著性差异(χ2=1405.915,P<0.01),学生群体初筛淘汰率最低,为6.67%,见表2。学生群体年轻有活力、文化素质高、思想活跃,对无偿献血知识和献血高危行为更加了解,血液安全性高,是招募时需侧重的低危献血人群。军人初筛淘汰率次之,为8.43%,是因为军人自律性较好,相比于普通人,军人的身体素质普遍良好。医务工作者初筛淘汰率也较低,为8.69%,是因为其有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对自身健康情况评估准确。ALT淘汰率在公务员群体最高,达到了9.36%,见图3,这可能与公务员作息不规律,长期伏案工作,缺乏体育锻炼,应酬多,过度饮酒等因素有关[5]。Hb淘汰率在教师群体最高,为3.77%,是因为各学段女性教师比例均超过50%[6],教师群体更加注重仪态仪表,长期的身材管理易致营养失调,故Hb偏低多见。

3.4 受教育程度 不同受教育程度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有显著性差异(χ2=967.701,P<0.01),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淘汰率均不足9%,总体上呈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淘汰率越低的趋势,见图4。此前有调查研究显示,人群受教育程度越高,健康知识知晓率越高[7],自我保护意识越强,血液安全性越高。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献血人群要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教,提高其对传染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对于初筛淘汰暂缓献血的情况,如生理性ALT升高和Hb降低,要做好告知,防止其产生“再也不能献血”的误区,而造成献血者的流失。

3.5 对策 ALT在男性各个年龄段均是初筛淘汰主要因素,见表1,招募和征询时要多关注献血者是否存在食用油腻性食物、饮酒、服药、休息睡眠不佳、急性软组织损伤、剧烈运动、脂肪肝等情况;Hb在女性各个年龄段均是初筛淘汰主要因素,见表1,招募和征询时要多关注献血者是否存在节食减肥致营养失调及处于生理期前后的情况。对于可能存在ALT升高和Hb降低的献血者,劝其暂缓献血,使其选择身体状况最佳时献血,这样既能减少献血者因初筛不合格带来的挫败感,又能降低初筛淘汰率。18-25岁及56-60岁人群初筛淘汰率低,是招募时需侧重的低危献血人群,应进一步加大对18-25岁献血者的宣传招募及56-60岁固定献血者的持续巩固保留。增加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互联网+”宣传,多使用自媒体如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无偿献血知识科普,增加公众对无偿献血知识的知晓度。提升献血服务质量,通过优质的献血服务、贴心的献血后回访,减少56-60岁献血人群的流失。对于40-50岁中年人要加强饮食结构及运动情况的征询,以降低脂肪血初筛淘汰率。对于公务员群体加强生活习惯及是否饮酒的征询;对于教师群体加强近期是否进行身材管理计划的征询。对于生理因素导致的暂缓献血人群采取电话、短信、微信等有效联系方式积极地进行保留,以利于建立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队伍。

综上所述,采供血机构应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的献血人群的血液初筛淘汰情况的差异,建立一套有效甄别不合格献血者的招募及献血前健康征询程序,以降低初筛淘汰率,达到减少血液浪费和提高招募效率的双赢目的,使血液来自于低危献血人群,提高血液质量。

猜你喜欢

淘汰率初筛献血者
体检人群使用NOSAS评分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初筛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街头献血与团体献血血液筛查指标对比与分析*
飞行学院2014—2018年招飞外科淘汰疾病谱分析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Multiple gastric angiolipomas:A case report
初产母猪淘汰率高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艺考战役
优化无偿献血初筛岗位检测流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