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2023-02-19占亘熙
占亘熙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该理念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演绎。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 年2 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2021 年11 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健全高校‘三全育人’有效机制,深化拓展学生、教师、课程、学科、环境‘五个思政’育人”。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进入了新发展格局,为寻求高质量发展,党和政府也在不断拓展和发掘“三全育人”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1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
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三全育人”内涵和要求[1],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主动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一是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院系组织落实、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二是构建完善以学校章程为统领、以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为中心的育人制度体系,狠抓队伍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将育人导向贯穿人事人才工作各个环节,全方位推动育人协同创新实施;三是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五育”全程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型。
但同时,一些高职学校对“三全育人”重视程度不够,抓手不够有力等,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不明显。如有的学校未建立思政课教师和二级学院协同育人机制,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联系不紧密,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有的学校第一课堂学习内容与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未能实现相互对接、相互促进,重活动轻引领;有的学校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没有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有的学校未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建设育人共同体,家校社协同育人不够;有的学校部门之间联动性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同频共振,甚至存在脱节现象。
2 “三全育人”格局下学生工作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笔者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上述存在的问题,试着就相关工作创新与实践进行如下探索。
2.1 耦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质就是做好学生工作,让课程思政与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实现高度耦合,意味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与所有其它课程的教师要实现高效协作、科学配合[2]。但是实际推进中会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例如不同专业教师存在研究体系、理论风格、思维模式、关注层面上的“鸿沟”。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它学院之间的人事管理“屏障”,普通教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局限等,都是影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不利因素。做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关键要确保高校教师“政治素养”这个“第一防线”。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普通的人文素养,“欲立人则先立己”,高校教师的信仰坚定与否,直接影响着思政工作的成败。新时代,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必须要求高校教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其次是要完善机制,让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愿意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管理服务中,例如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学业导师入驻,建立党员教师联系班级、宿舍、困难生制度,积极发挥党员教师、专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做好制度保障等。
2.2 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共促共进
第一课堂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专业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第二课堂是实践活动的整合,突出实践育人理念,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为目标,是第一课堂的课外延伸。学生工作应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抓手,做好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共促共进。职业教育推崇“扬长教育”,可采用素质教育学分制加以引导,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倾向、政治观念等纳入学分考评,包括学生的自律意识、文化修养,参加各类学生教育活动的成效,按照新时代“五育并举”“五育共融”的要求科学设计学生素质学分体系,形成可以全面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程度的指标,建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成绩单互相牵引的动态机制,引导学生自发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同步实现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的提升。实际操作中,要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在顶层通过建机制、压责任等方式实现一线教育教学落实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高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职能部门应同向同行,对协同育人培养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从运行机制层面促进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
2.3 有效挖掘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
应注意强化政府、社会与家庭的协同参与,这样才能有效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例如积极邀请政府、行业、社区、企业的专家代表来校授课,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企业的志愿服务、实习见习,有效利用社会公共思政资源,例如各类博物馆、展馆等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在上好“思政小课堂”的同时,建好“社会大课堂”。有效挖掘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建好高校的融媒体中心,抓好网络思政的内容建设,推进各类面向大学生思政素材的“话语体系”转化,可以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有效管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积极抢占网络思政阵地。通过手机智能app、移动/有线网络论坛社区等开展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高校一方面需建设好校内的网络教育管理平台;同时另一方面,可以积极运用抖音、快手、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这些“网络社交”平台去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和兴趣。总之,用好“社会大课堂”,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最新外延。最后,高校还应积极搭建家校社协同议事平台,建立党员教师家校协同常态工作机制,密切家校联系;安排辅导员寒暑期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和心理状况;主动对接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群团组织,发挥各类社会资源的思政育人功能,共商共谋、群策群力,提升思政工作决策科学性和有效性。
2.4 推进高职院校现代治理体系稳步发展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根本就是要解决怎样实现协同育人、凝聚育人合力的问题,这本质上属于学校治理的范畴。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守正创新中持续强化党对高校的领导,才能将“三全育人”的理念一以贯之、铺向全面。一是强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督导,将党的教育理念落地落实。其次是创新机制,有效引导、推进学校各单位(部门)的有效分工与主动联动,从促进学生学校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主动挖掘各领域育人元素,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全员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观认同与客观行动相统一。学校层面要强化理念、优化制度、完善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制度,并营造浓厚的“主人翁”氛围。在学生层面积极宣传,打通“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3 结束语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贯通“三全育人”各个节点,消除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断点尚还任重道远。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独特且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更能打通学校理论教育到实践的最后一环;更能发动社会、家庭等校外因素育人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出“三全育人”体系的优势。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契机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方面职教特色的“三全育人”范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所以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持续创新,不断以崭新的培养理念去探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途径,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贡献职教力量。